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喜马拉雅山脊下
ISBN: 9787540795818
于轶群,广告公司创意总监,摄影师,北方民族史学者。著有《贝加尔心灵史》
03你精明地低估了自己 那些年你过得不好,与旧有疏远,又未迈入新路。仿佛饭夹生了,酒变酸了,生命卡住了,像磨豆机里掉进了石子。你被痛苦浸透,却急于赶路,好像前面有可以安顿身心的旅店。 你急于赶路,对别人不管不顾。在人生的中途,你独自迷失在一个令人昏聩的森林中。 你急于赶路,挥霍幸运,用自私去喂养愚蠢。你把情绪都押在了眼前的挫败上,还不明白,你可以是另外的自己。这辈子,有幸获得人身,实属幸运。50亿年,你和众生只相遇这一次,父母、妻儿、亲朋、同事、对手、仇人。人死后,就不会作为一个人再回到世上,死后就是尘埃。 当你站在进站口,回望将离开的这个世界,很多遗憾没有周全,很多敌意没有消除,很多爱没有说,很多人没有帮,很多错误本应避免。这一生,你本可以活得更有眼界。 生而为人,伤口或挫折并非全部。你不应把悲伤都投资在这些小题材的剧情里。在人生的中途,你独自迷失在一个令人昏聩的森林中,你长于盘算,却精明地低估了自己。 女儿,我总是喜欢往前奔,遥遥领先队伍。那些天我一直和马斯扬第河(Marsyangdi)相向而行,我们就像两个不打招呼的旅客。脚在山路上奔走,心在别处忙碌。那些年我过得不好,很多事我眼看它们故障不断,却无动于衷。那天走过一个峡谷,就像透纳的画《瑞士圣哥达山的盘山路》中那样,安纳普尔纳二号峰突然出现在前方。那一刻,我长出一口气。女儿,自然能让你自惭形秽,让你在意的那些东西,瞬间变轻。想一想,我们为之惋惜的东西很可能并非生命的价值所在。人的价值在于输出贡献。蝙蝠侠是“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这是后知后觉。你爷爷是“责任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这是积极的唯心主义。你爷爷有句口头禅:怎么就不行呢?就是说,你相信自己能行,你就行。女儿,我很多年沉浸在自己的小悲愁中,而忘了可以利益他人。我没有照顾好家人。如果每年让你爷爷定期体检,癌症就不会到晚期才被发现。我没有带好员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女儿,当你悲伤的时候,你要质疑你所悲伤的,它们是不是假扮了你生命的价值物。女儿,你要高看自己,知晓自己对众人的价值,你不能精明地低估自己。 05 不要信赖世界,它是个病人 一日路程将尽,夕阳给山谷补发温度。逆着瘦弱的激流,走进山的阴影。向妇人问路,她的手粗糙而光亮如水貂。雪水转动的经筒也是水磨,真言旋转,谷物成粉。这条河彻夜诵经,像一锅油在炸着面食。 无论如何,你的人生都不算糟,因为它可能变得更糟。这个世界不承诺更好,它更善于掀桌子,它就是个精神病。认清世界的癫狂,无须特殊机会。早晨乌云密布,下午天朗气清。山洪会干涸,大地会震动,山体会坍塌,道路会崩解,你会在途中用光全部的饮水,也会抢到货架上最后两个面包。昨日谈人生规划的人死于车祸,去年拍婚纱照的一对儿已各自成家。不要发誓永远,不要承诺一定,计划只是你想,世界不想。 “不变”,是个谎言。身外,找不到“不变”这种东西。体内同样找不到,细胞刹那生灭,思考每秒都变。从没有一个不变的你,只有无数个不同的你——从年轻到衰老,从衰老到死亡。 你也想永享舒适和欢乐,但它们一定会离你而去。相亲相爱的人注定分离,像晨雾离开山谷,似冰雪离开春天,如钢匙抽出咖啡杯,鞋底离开路面。你呵护的躯体将被抛弃,你珍爱的名声将被遗忘,你留下的书无人阅读。而世界如常运行,并不终止。出发前你已定好回程的机票,但如果被雪山留下,那也正常。那条河彻夜诵经,像一锅油在炸着面食。 公元79年8月23日,一个美丽的黄昏,意大利的一座背山面海的城市结束了它喧嚣完美的一天。太阳沉落,人们在准备明天的出行衣服,明天售卖的家禽,明天和好友去浴池谈论的话题。当明天来临,附近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埋葬了这个城市的明天。女儿,如果你去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就能找到一幅画:《庞贝的末日》。你要在它面前多站一会,看一看庞贝古城将被吞没时的瞬间:喷发着狰狞火焰的火山,从天而降的火山灰,行将溃崩的建筑,从屋顶倾落的雕像,忙于逃命的人。这就是这个不确定世界的写照。而画家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想描绘的绝非庞贝的命运,而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动荡的俄罗斯。○○女儿,如果俄乌战争结束,如果英国和俄罗斯恢复通航,在这些“如果”成真的情况下,你可以利用假期飞去彼得堡,看看这幅画。但这只是计划,计划只是你想,世界不想。你还要看世界的脸色。 人至中年,那些横亘在心间的陈年旧伤——痛苦、愤怒、嫉妒、仇恨等,成为我们无法化解的不甘与遗憾。那些让我们耿耿于怀的指责、流言、伤害,成为我们夜不能寐的意难平。我们还被岁月喂养了很多恶习——随意评价他者,放纵感官的欲望。 不论是旧伤遗憾、还是义愤填膺,抑或是恶习,都会被书中深邃的哲思揉散、点醒,解放执迷不悟的自己。 作者借助行走,实则探索自我、探究人性,第一部分的两条叙事线相互应和,同时关照到了失意中年人和懵懂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与内心世界。每个人都需经由认知自我的道路获得成长,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卡夫卡曾提出:“我们需要的书必须是一把利斧,可以劈开心中的冰川。”我想,这本书即是这样一把重新体认自我的利斧。 本书视角迷人,充满哲理思辨,作者以博识的跨界、精妙的修辞、犀利的观点、丰沛的细节、颇具感染力的语言,刺破种种困惑与迷茫,让你我“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并坦然接受“明天不一定会更好”。你从任一篇章进入,都能被撬开心灵的缝隙,获得慰藉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