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科技
原售价: 129.00
折扣价: 81.40
折扣购买: 借势:武术之秘
ISBN: 9787571423247
沈诚 “拳星时代”格斗赛联合创始人兼赛事总监,影视漫画编剧,UFC与ONE 冠军赛合作撰稿人,《健与美》专栏作者,《泰拳功夫述真》作者,微博知名武术博主。
内外三合之论流传甚广,可心、意、气定义模糊,外三合动作也无定论。后人甚至引申出“盖内三合之外,还须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外三合之外,尚须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用其中矣”。三合之说越传越玄,令人摸不着头脑,以虚代实,一言惑世,误尽苍生。 有人说,在枪炮时代,武术已经过时,但其实只有虚假才会过时。真实有万钧之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久不衰。 源拳中的内三合是往内找劲。 生活中为了省力,人们的四肢与身体多为同向动作,用的是一顺劲。武术却反过来,讲究相反相成、逆起顺落。顺势思维中,每个关节保持同向出力似乎就能做到力量最大化,但如果没有支撑,动能的顺势叠加有限。打拳时,若身子跟拳头一起往前冲,打到目标动能便减损,力量无法打透。 要达到爆发的效果,必须反向逆求。劲是“较”出来的,力量在制约和对抗中产生,因此要把一顺劲通过换劲改成互逆的劲。源拳讲求势往前、力往后,形成整体对称。 势往前易,力往后难。 势往前是以膝催胯、胯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每个关节层层撞击加速,形成向前的势能。为了击中目标后不减损动能,拳面在接触打击点的瞬间要定位回撑,就像虚空有一层薄冰,拳头在冰面“刹车”定住,倒逼力往体内“挤”,使力与往前的势合成一体,形成支撑和整体爆发。 譬如手是炮管,腿是基座,体能是炮弹,定位点是城墙,顶着城墙开火(势往前),炮弹撞上城墙(定位点),被弹回基座(力往后),基座牢牢固定在大地上,再次将炮弹撞出,炮弹在炮管内回撞加速,最终以整体势能撞穿城墙。 源拳中的整劲在逆向互动中产生,不是静态的“整”,而是一个动态循环。这个过程中,劲力在体内一来一往,被老辈武人称为“来回劲”。又因劲力互动互为,如大海掀浪,一浪催一浪喷涌不竭,所以又名“翻浪劲”。 于升将黑石一雄打飞到屋顶便是用了翻浪劲,将势能、本劲、地面支撑三力合一,做到了内三合。 “相反相成”不仅适用于武术,同时也与书法相通。米芾总结用笔神妙时,用了八个字—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垂与缩、往与收都是方向矛盾的动作,也都是通过内部较劲达到稳定支撑的整体效果。 练出内三合,身手已经协调,外三合岂不是多余?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于升,他也曾问过师父,但马道贵却答得含糊: “我现在无法告诉你,答案要自己去找。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圣贤只说什么不对,是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随着理解的深入,答案会不断变化。我只能告诉你,外三合要往外寻。移步换景,柳暗花明,武术本是一种邂逅。拳理不明,是因为你还没有练到那一步。” 林熙口中的琴音相合启发了于升对外三合的理解。 ○张伟丽、河森堡、孙海鹏、杨建平、熊竞楠鼎力推荐 ○传统武术、跤法、拳击、柔道……再现多种格斗方式的真实对战 ○武侠、武术、格斗、搏击、健身爱好者均可由此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