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生活

小小小生活
作者: 西树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小小小生活
ISBN: 9787508677682

作者简介

西树,中国厦门人。专职袖珍作品创作者。代表作品《寮房》《山寺厨房》《霸王别姬》《老巷旧梦》《夏》《虎岁》。作品曾在东京、大阪、台北、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展览,在微博等媒体上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2017年其作品纪录片《细刻神工》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手艺》第七季中播出。

内容简介

相见已过千山 弘一法师的藤箱,放在纪念馆里,已经破成两半 。我查了民国时期藤箱的照片,把它复原。当时电视 里正播出民国剧《红娘子》,毛阿敏唱的片尾曲,每 次听到“相见已过千山,转身已是万年”,就会想起 渡口,或者车站,有人拎着藤箱,久久望向来处。弘 一法师留下的作品,流传最广的是《送别》,不过, 那是“长亭外,古道边”。 看着法师的遗物,回想他的一生,我开始创作《 寮房》。 法师留下一把阳伞,还很完好,是那个年代少见 的样式。那是法师年轻的时候,母亲送给他的。我想 象着,法师每次打开收起这把伞,是怎样地小心。 弘一法师会写信托徒弟代购生活用品,从曼陀林 的琴弦到衣服、蚊帐。 我想象着法师的日常生活:两条旧板凳,几片木 板,搭起一张床。蚊帐打着补丁,眼镜盒斑驳陈旧, 眼镜梁上缠着旧布条。喝水时用来滤虫的水灢色泽暗 沉,口沿处缝在篾条上的线已经脱落一半。 我做的蚊帐,朋友疑惑,“是不是太硬了一点? ”我说,“这是民国时代穷人家的蚊帐,当时是这样 的。” 其实,我打电话问过老妈,她去请教街坊九十多 岁的老奶奶,顺便带回一小块老奶奶年轻时做蚊帐用 的料子,那是一块麻布,比我小时候的蚊帐粗糙很多 。我用最细薄的纱布缝制蚊帐,正好是那个时代的粗 糙。 刚开始制作《寮房》,两只小女猫才半岁,当时 她们的弟弟小黄黄也在露台上,三只猫都很好奇。 我做好床,用细竹子搭了蚊帐,莫愁和超风都过 来看,轮流用鼻子碰竹竿。蚊帐的挂钩,我回忆奶奶 用过的,用细铜线打磨了一对。床上的枕头,是爷爷 睡过的样式。 黑色脸盆架放在露台上拍照,小黄黄走过来左看 右看。太阳要下山了,脸盆架和老铜盆镀上了一层金 色,我想起小时候的夏天,奶奶在天井里洗头发,脸 盆架上放一盆中药似的水,那是用榨完茶籽油的茶籽 饼烧的,冒着腾腾热气。 我把袖珍桌椅放在花园椅上,莫愁走过来,脑袋 直凑到桌前。下午,她们常在工作台上打盹,挨着我 制作的袖珍家具,沐浴在金色阳光里。 《寮房》我制作了两次。第一次,是日本一家筹 建中的博物馆定制的。接到台北佛光山的展览邀请后 ,我想起,这也许是佛家的因缘,就又重新做了一遍 。 2013年的最后一天,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布展 。 “那盏灯要是会亮就好了。”策展人卡门有一点 遗憾。 《寮房》的风灯本来是会亮的,第一次的制作, 我藏了袖珍灯泡在里面。但这次,我放进一支极小的 蜡烛。 我给卡门看《寮房》里的陶瓷笔洗,“靠近一点 ,再靠近一点。”终于,卡门看到了我烧出的冰裂纹 。“这是真的吗?怎么做到的?” 上一次,釉色用模型颜料模拟,冰裂纹是画出来 的。这一次,我特地去了景德镇,回来烧了真正的陶 瓷,失败了很多次后,把冰裂纹也缩成了袖珍。 没有观众看得清冰裂纹,我烧得太细了,光线明 亮的时候,也要凑得极近才能发现。不过我很安心, 就像我知道,风灯里的蜡烛是可以点亮的,虽然只有 一瞬。 在佛光山,和法师们聊起植物,一位法师说,花 代表无常。我没有读过佛经,不过,花开叶落,总让 我欢喜感动。 我在刚布置好的《寮房》里,加了一片小小落叶 。(P2-9)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模样吗? 厨房里磕磕碰碰的锅碗瓢盆, 还有每天进出的街巷…… 袖珍艺术, 就像可以留住旧时光的魔法, 眼前小小的一砖一瓦,一树一叶, 流年缓缓,岁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