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二帝

三国十二帝
作者: 张大可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三国十二帝
ISBN: 9787568046961

作者简介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市长寿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秦汉三国史两个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尤长于“三国史”与《史记》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是建国以来**个出版《三国史研究》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2011年获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主要有《三国史研究》《三国史》《史记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全本新注》《中国文献学》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人物评传丛书》《资治通鉴新注》等二十余种著作,其中前两种为高校教材。合著有《司马迂一家言》等。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十卷。

内容简介

**章 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说起三国十二帝,首先要探寻的问题是,历史何以三 分?因此本章开篇,先集中说一说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 因。 多因素的历史原因 汉末历史何以形成三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用一 个简单的公式是不能够回答的。学术界所流行的经济均衡 论导致了三分,即北方经济遭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形成南 北均衡而成为三分的立国基础的说法,只是历史的原因之 一,而*非必然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以独 立的小农经济为基础,无需均衡也可成割据态势。早在春 秋战国之际,长江流域就有巴、蜀、楚、吴、越的割据。 至汉末,割据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刘璋、刘表,甲兵资实, 不弱于孙吴,*不减于刘备,何以要待刘备来建立蜀汉而 与曹、孙成鼎立之势呢?可见三分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历史发展的轨迹看,王朝兴衰 ,*阀混战,群雄割据,南北对峙迭次出现,而三国鼎立 却是历**不可多得的一次历史存在,可见这一局面是历 **的一个特例。特例是历史发展中的变异,而导致变异 的历史原因,就不是常规的必然性,这是简单明了的逻辑 。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 展的必然规律。当然也可以将此看做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发展的一种周期性运动。因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即使 在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下,“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 建割据的状态”,中央集权力量一旦削弱或解体,就要出 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割据混战破坏生产力,给人民带来 无穷无尽的灾难,所以它是不能持久的。天无二*,人无 二王,人心思统一。所以秦、西汉、隋、元、明等封建王 朝解体后,很快就走向了统一。但中国历**有东晋与北 方十六国之对峙,有南北朝之对峙,有北宋与辽之对峙, 有南宋与金之对峙。这些现象都有比较复杂的原因,而不 能单纯用“经济均衡”加以解释,*何况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原因,是经过极其复杂的 历史演变才形成的。概略地说,在东汉末年*阀混战走向 统一的过程中,出现了三分鼎立的局面,这是由于三分的 人才均势、地理均势、政治均势等多种历史原因的交叉作 用才形成的。在这些历史原因的形成中,“人谋”起了主 导的作用。 汉末人才三分 三分的奠定,首先是*阀混战使汉末人才分散,形成 了曹、孙、刘三个坚强的领导集团。 汉末*阀,像穷凶极恶的董卓,顽悍乐杀的公孙瓒, 贪利恃*的陶谦,倏彼倏此而横的吕布,狂愚而逞的袁术 ,雍容论道的刘表,昏庸懦弱的刘璋,都无戡乱之才,他 们在群雄角逐中注定要被歼灭。而志大才疏的袁绍,文武 兼备的曹*,弘毅宽厚的刘备,任才尚计的孙权,都有统 **下之志,任人有方,驭才有术。而后袁绍败亡,遂演 成了三分之局。 东汉末*阀混战,为何人才三分,这有着复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