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论

国防论
作者: 蒋百里|总主编:马骏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8.60
折扣购买: 国防论
ISBN: 9787568007788

作者简介

马骏,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史学会军事史学分会会员。长期从事外国军事史、外国军事思想和国际政治教研工作。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贵州省、山东省、四川省、沈阳军区、新疆军区及日本防卫厅讲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军事频道、科教频道、法律频道多次做专家访谈。主要著述有:《外国战争史与军事学术史》《日俄战争史》《日本军事战略研究》《外国军事史学研究概论》《科索沃战争研究》《二十世纪经典战役纪实》《美苏在开辟伊朗走廊过程中的矛盾与冷战的起源》等专著。 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以字行。浙江海宁人。祖父蒋光熙(号沐公)为著名藏书家与刻书家,父亲蒋学煦(号壶隐)以行医为生,母亲杨镇和为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之独生女。十三岁父亡,十六岁考中秀才,十八岁被聘为同邑桥镇孙氏之塾师。十九岁得桐乡县令方雨亭(国民党健将方声涛之父)、杭州知府林迪臣、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监院陈仲恕(陈叔通之兄)三人资助,东渡日本留学。二十九岁出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三十七岁与梁启超、徐志摩等共赴欧洲考察。五十四岁出面斡旋“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与蒋介石之关系。五十六岁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代理校长,携全家取道湘桂赴任,事必躬亲,心力交瘁,长辞于广西宜山。一九七一年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蒋百里先生全集》,蒋介石题签。 一九三七年初编撰《国防论》,告诫中国之“恐日者”:“……千言万语,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该书影响远及海外,“二战”名将艾森豪威尔、蒙巴顿等多次引用之。 一九三七年秋冬,国民党节节败退之时所写《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文,断言日本之黄金时代已过,“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一时洛阳纸贵,被黄炎培赞为“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内容简介

速决与持久 法国战术家认为攻击有两个基础条件,一为运动 ,一为射击(火力)。飞机出现以还,技术上的进步 一日千里,如今空军已单独成为一个作战单位,同时 向来最缺乏运动性的迟缓的炮兵,经过摩托化并有坦 克战车的发明以后,它的速度也超过了从前几十倍。 空军的重轰炸机,将来速度可与驱逐机相等,而驱逐 机的速度则因人身生理的限制,不能更有多大的进步 ,所以欧战后的军事发展,专在运动性方面,而火力 又是跟随运动性的增加而增加。 单从战斗的工具来说,各国都是向着速字上用功 夫,因此现代战术战略的趋势,也自然向着速决方面 走去。但从整个国家的立场说来,即所谓全民战争的 范围说来,到各国,尤其是持久战失败的德国,就注 重在“持久”两字,风行一时的自给主义便是持久战 的根本政策。不过,文章是要从反面看的,我们不能 据此认为各国如今以守势为国策。须知他们一方面高 谈持久,然而各种战斗方式,莫不趋向速决的方面, 而持久却是达到速决的一个门径。 全民战争的痛苦是太深了,负担是太重了,所以 政治家对于民众的要求虽为持久,军事家对国家的义 务则取速决。不用说空军战斗是速决,海军战争亦然 如此,一番会战可决定全局的胜败,战斗中最有韧强 性的就只有陆战。然而现在陆战的工具一天快速一天 ,陆战装备的重心,完全集中在所谓快速师团。它的 战术,亦即它的特性,就在出奇制胜。再看现在各国 的动员律也是朝着速决的方向走。德法两国国境建筑 的要塞,目的在掩护动员,决不想在那里死守。当年 凡尔敦〔1〕要塞的北方区,正留有一个攻势地带。 如今德国积极修筑高速度行车的国道,也正在守势中 间寄托着一种攻势。 我们可以说速决主义乃现在实际军人所追求的目 标,这是从这种战略上的速决中间,发现了军制亦即 国力上的持久问题。须知空海两军都是以技术的优越 而决定战斗的胜利。一国的经济力量,能否与技术上 的发明亦步亦趋,乃军备上一个根本问题。譬如阿比 西尼亚战争时期的意大利飞机,现在已成为明日黄花 ,不能与英国竞争,若将这些飞机一律取消,换上一 种现在最理想的构造,经济上不胜负担;若用局部改 良的轮替法,又怕敌方改良得快,将一辈子赶不上人 家。所以现在军备改良有一个主义,名为“发明唯恐 落后,制造唯恐争先”。就因国力跟不上技术,换一 种炮,动辄几千门,换一种飞机,动辄几百架,真所 谓掷黄金于虚牝,谁都受不了。 掌理国政的人假如轻轻失去了军事优势的时机, 再要重新恢复优势,至少要待五年或十年以上。照我 个人研究,历史上陆军的强大,不能保持二十年,空 军强大,不能保持五年,比较上优势最易持久的还是 海军。这因为主力舰的建造太费时间,而且海上武力 又是反映着一国的经济力量与民族传统,这并非五年 十年的近功。 总之,现在欧洲军事的方向固然趋于速决,而政 治的痛苦与经济的困难在于不能持久。它们苦心孤诣 的经营,便在寻求速决与持久的平衡,要从此中发现 一条新路。 他们要求速决,所以不能讲持久;速决是目的, 持久是手段。 现在拿欧洲这一种实况来研究中国应循的途径, 我们知道欧洲人从速决主义下发现持久的困难与必要 性,至于我们中国目前既需持久作战,我们就应该在 这个决心下,来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欧战法国 凡尔敦所以能长久固守的原因,并非由于死守,而在 于法国人能利用运动战的原则,将守军随时移动。死 守一个阵线,无论设备如何巩固,在今日火力下仍可 使整个战线顷刻毁灭。去年比尔波铁环的防御,建筑 的时间费去九十小时,而摧毁的时间,只经九小时。 当年法德火力同等,而法国守势战尚非扼据一线 的死守,何况火力平常不占优势的我国?所以在一个 持久战区之内,反而是用了运动战可以达到持久的目 的。简言之,这便是以攻为守。假如拘之于形式上持 久的一线死守,是必然不能达到持久之目的,现在德 国有步步为营的退却法,就是寓死守于运动中。 一支部队的火力要与运动力等同,没有运动力的 火力,可名为死火力,所以要达到持久固守之目的, 应以增加运动性为唯一条件。前方作战的部队至少要 能够自己指挥后方的给养。我们装备完全的兵团差不 多与德国步兵团相像。但德国步兵团后方直属的车辆 ,就有一百三十辆之多,假如每团加上防御战车,更 需增加七十余辆汽车,才可使一团的火力得到适当的 发展与运用。至于一师作战单位的大辎重与炮兵辎重 都没有算在其中。 远适异国不知战斗的实际情形,所以一切不敢妄 揣,不过我以为我们固然要求持久战,但其先决条件 ,便是要使军备增加运动性,因为我们要以持久为目 的,须以速决为手段。 欧洲的问题是久则不速,我们的问题是不速则不 久。 P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