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精)

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精)
作者: 马国川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精)
ISBN: 9787508685595

作者简介

马国川,《财经》杂志主笔、《财经评论刊》执行主编、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已出版《大碰撞》《我与八十年代》《没有皇帝的中国》《重启改革议程》《看中国》等作品。 《大碰撞》是**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重启改革议程》荣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2013年),2016年出版英文版;《看中国》2017年出版韩文版。

内容简介

大隈重信:还有比政治*伟大的事业 我对于学校是没有任何私心的,我投入的只有自己的**。然而**我能**次来到这个讲坛上……这所学校*非一人之物,乃为**所有,为社会所有。 1**7年,一位拄着拐杖的花甲老人走进东京专门学校,面对师生讲述自己的办学追求。在场的全校师生认真聆听,为老人的赤诚情怀所感动。没有谁会想到,这所学校将来会发展成为一所世界**大学。演讲的老人也没有预见到,这所学校会成为他一生*辉煌的事业。 这位老人就是早稻田大学的创立者大隈重信。大隈重信在维新**中曾担任财政大臣,**财政改革,不但挽救了刚成立不久的明治**,还为未来*本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为人随和,崇尚理性。在自由民权运动中,他坚持****的理念,主张制订英国式宪法。由于和掌握实权的伊藤博文政见相悖,1881年大隈重信被罢职,第二年就创办东京专门学校。 大隈重信办学与教育家福泽谕吉有关。本来两人关系不佳,福泽谕吉认为大隈重信是“任性的政治家”,大隈重信则认为福泽谕吉是“关在象牙塔的学者”,性情不合的两个人一直避 而不见。某次杂志的编辑在事先不告知对方的情况下让两人出席酒宴,结果几杯酒下肚之后,两人竟然意气相投。大隈重信对福泽谕吉说,“我真羡慕福泽先生,将来会有众多前程远大的学子围绕着您”。福泽说,“您也可以办学校啊”。据说,这成为大隈重信办学的契机。 但是,办学*非易事,首先需要大量资金。作为私立学校,东京专门学校只能向社会募捐。大隈重信曾感慨地说:“专门学校如一大寺,但从没有见过好施主。本人为专门学校的**施主,但众施主并不富有。”因为学校地处偏僻,设备异常简陋,而且社会上对这所新学校并不认可,东京专门学校**代学生仅有80余人,规模很小。 事实上,*大的阻力来自**。数年前,维新**西乡隆盛在鹿儿岛发动反**的武装叛乱,主要支持者就是其资助的私校里的学生。前事不远,大隈重信办学意欲何为?**怀疑东京专门学校是培养潜在的叛乱分子的基地,因此派密探进入学校刺探,还对学校的理事进行监视。后来**又规定,官办学校的教授严禁到私校授课,私校的教授、理事授课也遭到严格限制。东京专门学校一度陷入了没有老师的困境。 尽管压力重重,学校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它开放办学,允许校外生入校学习。还将讲义出版分发给校外学生,允许他们质疑,并将答案写在讲义的空白处。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办学措施,让这所学校逐渐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作为学校创办人,大隈重信以“学术的独立,学术的活用,造就模范国民”为建校宗旨。在欧洲,学术独立传统悠久。可是1882年的*本还是一个落后的东亚**,明治维新才十几年,大隈重信就有“学术独立”的见识,殊为不易,说明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 1988 年,全世界**所现代大学 ——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九百周年,前来祝贺的各国大学校长联合发表大学宣言,**条就是“大学应该独立于政治,独立于**”。 大隈重信认为,学校应该以培养具有自主独立精神的国民为理想,不为权力和时势所左右。他主张自由探讨学术,提倡独创的钻研精神。这种办学方针造就了严谨的学风,东京专门学校很快就成为莘莘学子的向往之所,毕业生遍及*本各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学校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大隈重信从未踏足校园。因为19世纪80年代的*本政坛风云激荡,政治斗争激烈。1888年大隈重信进入*本内阁,担任外相,致力于废除治外法权、确立关税自主、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工作。但是国权派强烈批判大隈重信提出的方案,18** 年 10 月,一名右翼狂热分子携**袭击大隈重信。大隈重信虽然幸免于难,但失去了一只脚。为了避免牵连东京专门学校,大隈重信只是默默地关注和支持。 直到学校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式上,大隈重信才**次进入这所承载着他希望和**的学校。面对全校师生,大隈重信重新申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虽然我的设想多少有些大胆,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这地方的学术独立出来……重要的是慢慢地增设学科,以多方面的知识贡献社会,这样不光我会感到**满意,也会让诸校友、诸位同学感到荣耀”。 大隈重信屡次进入**工作,包括在1**0 年组织*本历****个政*内阁,并担任内阁**。为了避免违反“学术独立”的精神,他没有担任学校的任何职务。直到1907年,69岁的大隈重信辞去宪政***职务,才**次出任校长。在此之前五年,东京专门学校正式*名为早稻田大学。 晚清以来,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东渡*本,学习*本明治维新成果,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1905年早稻田大学即开设中国留学生部,成为*本*早接*中国留学生的学府。因此,早稻田大学在中国**有名,近代名人宋教仁、廖仲恺、陈独秀、***等都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早稻田大学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主、追求强国梦的精神家园。 和许多维新者抱有浓厚的旧思想相比,大隈重信是其中难得一见的人物,被称为内外皆新的“新*本人”,因而被普通*本民众称颂。1922年,84岁的大隈重信与世长辞,在*比谷公园举行“国葬”,有15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早稻田大学师生1.2万人负责开道和维持秩序,场面极为壮观。媒体惊呼这是未曾有的“国民之葬礼”。三个星期后,同样在*比谷公园为另一位政治家山县有朋举行国葬仪式,由于他在民间口碑不佳,只有**与*警参加,被媒体称为“寂寞无民的国葬”。 作为政治家,大隈重信一生两次出任内阁**大臣,两次组织政*,可是这些政治功业如水上浮萍,早被风吹雨打尽。唯有他创办的早稻田大学,走过一百多年风雨,至今依然屹立。“学术独立”的思想激励着早稻田大学的一代代学子,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而且追求创造性的品格与自由世界的理想。**教育界**,早稻田大学是一所具有创新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的大学。 每年,来自全世界的无数青春少年走进这所世界名校。他们常常伫立在大隈重信的铜像前,仰望着这位创立者。大隈重信身穿长袍,头戴具有早稻田大学特色的学士角帽,左手扶着拐杖,巍然屹立在银杏树下。他紧闭嘴唇,一言不发,似乎在期待着人们从他的功业得失中获得启示。 本书由59个明治维新前后期的**历史人物的小故事组成,通俗易懂,趣味性强。通过这些风云人物波澜壮阔的故事来看那个时期的*本历史,对于我国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