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迦太基

看见迦太基
作者: (突尼斯)萨米尔·奥纳拉 著, 郑珊珊 译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7.00
折扣购买: 看见迦太基
ISBN: 9787301347805

作者简介

(突尼斯)萨米尔·奥纳拉【著】【法国】【现当代】————————————————————(突尼斯)萨米尔·奥纳拉,Samir Aounallah,1963年生于突尼斯,在突尼斯大学学习历史地理学,后去法国Bordeaux-Montaigne大学攻读博士,获得外交学博士学位。现为突尼斯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北非历史,迦太基史,罗马史等。 郑珊珊【译】【中国】【现当代】————————————————————郑珊珊,法国里昂第二大学人类学系、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历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研究。

内容简介

从城市到地中海大都市:要冲之地西西里岛 泰尔的衰落 迦太基在地中海的日渐崛起与泰尔的逐渐衰落是同时发生的:在公元前9—前8世纪,泰尔断断续续地沦为亚述人的附庸城邦,它无法彻底摆脱这一境况,并丧失了它作为腓尼基“首都”的地位。它试图通过与法老塔哈尔卡(Taharqou,公元前690—前664年在任)结盟来重拾过往的辉煌,但当亚述人攻占了埃及,泰尔再度沦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地。公元前587—前574年,泰尔又被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Nabuchodonosor)率军围困了整整13年,最终被其占领。后来,它又落入了波斯人手中。可以说,自公元前8世纪末起,泰尔城可谓是不堪一击,可能正因为如此,它的居民纷纷携家带口,前往迦太基安家落户。 我们还无法确定迦太基究竟是在何时成为海上强国的。它每年都会向宗主国派遣使团,与其长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它不是在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首次出征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并大获全胜,随后又继续攻克了科西嘉岛,再于公元前535年在阿拉利亚(Alalia,今为科西嘉岛城市阿莱里亚)战胜了福西亚人,根本不可能拥有逐渐摆脱泰尔城殖民统治的实力。军事上的胜利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强盛使迦太基获得了一定的优越感,令它决定减少向泰尔和伟大的梅尔卡特神所进贡的礼物数量。通常礼物的价值相当于城市收入的十分之一。可以说,迦太基的影响力是通过它在西班牙所建的贸易站,尤其是伊比萨岛而进一步扩大的(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希腊史纲要》[Bibiothèque historique])。 这种权力的角逐有可能是在公元前6世纪末,最迟也不会晚于公元前5世纪初就已尘埃落定,远早于发生在公元前480年的希梅拉之战。当时,迦太基俨然已成为西地中海主要的海上和商业强国,其他腓尼基殖民地则对它俯首听命。不然,面对希腊人的威胁,它们只能听天由命。只有被置于迦太基的保护之下,才有可能避免相继沦陷的命运。 海港的基础设施 至少从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迦太基的海上霸权地位依赖于它所掌握的航海技能。它需要拥有一支庞大的舰队,以及用来停泊和进行船舶维护的海港。在阿庇安的《罗马史》中,我们能读到对迦太基港口的基础设施最为详尽的描述,其中他借鉴了波利比乌斯一篇已佚失的文章,后者曾亲眼见证罗马人占领迦太基的时刻。这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内港,根据阿庇安的描述,它的“一部分为四边形,另一部分为圆形”。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是两个相邻的泻湖,一个为圆形,中心是一个圆形的半岛;另一个勉强算是椭圆形。当时,船只通过矩形的港口进入内港,它周围环绕着砂岩搭砌的墙岸,两侧则是仓库。美国考古团队已在此处的挖掘现场发现了一个长约20米的仓库。随后,穿过一条通道,船只便能进入到圆形港口,即军事港口。尽管根据目前的挖掘进展,此通道还未出土,但我们已能确定它的位置。这些港口设施应该建造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前后。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我们已经可以对环形港口的中心部分进行复原,它常被称为海军统帅岛。这一属于海军统帅的要塞堡垒被一条运河所包围,它两侧均为船舶的停泊位,总计30个,其中每一个长度在30~50米。目前的发掘工作正沿着此环形结构推进,复原了围其而建的门廊。此处可以容纳140个长达40米的停泊位。那么,港口总共设有170个停泊位。再结合阿庇安所提供的信息?,确定这里总共可停泊220艘船,换而言之,内港之中最大的停泊位可容纳2艘船舰。 这些港口设施从何时开始建造?可以肯定的是,阿庇安所描述的港口布局已是发展到布匿时期晚期的状况。根据美国考古团队的发现,在公元前350年之前,这里有 “一条宽15~20米、深2米的海水通道……穿过未来的布匿港口所在地……(并且)延伸到后来成为矩形港口西侧的环形港口的南侧”。通过这条通道,船只便可直接抵达“托非”。在它附近人们发现了一个用卡本半岛(Cap Bon)的哈瓦里亚(El-Haouaria)砂岩所建造的短石柱,上面没有任何装饰或雕刻,仍包裹在木质外壳中。后来,此通道被淤塞或填埋,用于建造新的港口。据我们所知,矩形港口比环形港口的建造时间更早。通常认为,前者建于公元前3世纪末,后者则是在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前不久。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公元前202年发生的札马战役之后,当罗马人迫使迦太基烧毁它大部分战舰,只保留十几艘三桅帆船时,此港口工程已经开始动工。正如赛尔吉·兰赛尔(Serge Lancel)所述,港口所承担的基本功能是船厂,承担了船舶的维修、维护,甚至是制造等工作。 商船与战船 早在迦太基建立之前,腓尼基人就已熟知主要的海上航线。其中第一条连通东西方的航线,无须任何经停,全程耗时1个月。它最初仅为一条北方航线,通往撒丁岛和西班牙的银矿。由于风力的缺乏,南方航线已产生了变化,需经停大苏尔特,这就令水手们不得不先往北绕道航行至克里特岛,然后再南下驶向直布罗陀海峡。此外,还有从叙利亚-巴勒斯坦海岸到塞浦路斯的航线和从北非海岸穿越地中海至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的航线,或从后者到巴利阿里群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外海航线。 在造船领域,迦太基不仅继承了泰尔的工艺水平,并将它发展成为真正拥有“预制” 规模的造船业。位于马尔萨拉(Marsala)的沉船(公元前3世纪中叶),即古利利俾(Lilybée)海军基地所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便捷且创新的造船技术,特点是用线条和字母标记木板,然后以镶榫接合的方式将它进行安装组合。装配时再以方形的翻边铜钉和铁钉加固,之后再在外部以填料捻缝填满,最后覆以树脂和铅条。 最著名的商船非高卢思号(Gaulos)莫属,其名来自腓尼基词根“*GWL”,意为“圆形”。因为它仅靠风帆推进,所需船员数量非常少。我们已知的还有一艘名为伊波斯(Hippos)的船只,它的名字意为“马头”,是一种常出现于船首的装饰。相较而言,战船的样式更为复杂,在它甲板的两侧,船首和船尾的位置分别设有船楼。位于船首的部分可用于向敌人投掷石块和燃烧的箭,饰有神像雕塑或标志,最常见的是一双巨眼的图案,被视为具有引领船只躲避危险的神力,它们的存在可令敌方船只丧失战斗力。与商船相比,战舰的长度至少是它宽度的3倍,这种设计可令它在出其不意遭受撞击时具备真正的防御能力。 在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文献之中,作者会不加掩饰地将战舰的发明归功于腓尼基海军。五十桨战船是一种以50个船桨驱动的船舰,在公元前8世纪之前就已投入使用,也是当时最常见的战船类型。 但至少在希腊化时期之前,无可争议的海上女王是公元前7世纪初出现的三列桨座战船,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每艘船配备3排错落有致的桨手,总计154名,以减少船体的长度和高度。 西西里岛,迦太基的战略要地 从公元前6世纪起,希腊和迦太基之间爆发的战争中断了古代文献中关于西西里岛历史的记载。这是两个追求军事和商业版图扩张的强权之间的对抗,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二者之间的冲突历史可以追溯至他们在岛上共存的最初阶段。根据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La guerre du Péloponnèse)的记述: 腓尼基人(即迦太基人)出现在西西里岛的各个角落,占据了海边的岬角和海岸附近的小岛……但当希腊人从外海大量涌入时,他们就搬离了岛上的大部分地区,仅在莫特耶(Motyé)、索隆特(Solonte)和巴勒莫(Palerme)等邻近伊利米亚人领地的区域聚居。因为无论是他们与伊利米亚人所建立的同盟,还是此地是西西里岛距迦太基最近的地点这一事实,都能让他们拥有一定的安全感。 正是在公元前8世纪的下半叶,腓尼基人在莫特耶小岛上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他们的古代墓园中发现了距今时代最久远的初斯式陶器,墓园的建造年代在公元前730—前720年。 随后,利利俾、索兰托(Solanto)和巴勒莫等地也很快成为其贸易站点。然而,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希腊人早在公元前735年就建立了纳克索斯,次年又建立了叙拉古,随后又在西西里岛东部和南部海岸建立了其他几个殖民地。正是这些贸易站点的建立决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腓尼基人成为西西里西部岛民的庇护者:包括了海岸边的伊利米亚人、以伊利克斯山脚下的伊利克斯和塞格斯塔等主要中心地区和位于内陆地带的西卡尼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摩擦愈演愈烈。迦太基首先想利用它在西西里岛西部的势力范围控制从西南部至非洲海岸、从西部至巴利阿里群岛和伊比利亚半岛、从西北部至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从东北部至伊特鲁里亚的多条海路。虽然希腊人也想掌握制海权,但他们沿海岸线建立的一连串殖民地其实是为了寻找适宜的农业用地。尽管二者的初始目标不尽相同,却始终势同水火。从公元前6—前3世纪,在接踵而来的战争中,双方总是轮流坐庄,然后再签订毫无效力的条约。从公元前265年起,罗马人也加入了迦太基人与希腊人之间的混战,当时他们的势力已扩展至意大利南部。直到公元前241年,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时,他们已彻底将整个西西里岛纳入自己的势力版图之中。围绕该岛所发生冲突的频次和激烈程度都揭示了它在地中海所拥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希梅拉的反攻 冲突的规模在公元前5世纪初达到了顶峰。当迦太基人的势力逐渐壮大时,西西里岛上的希腊城邦出现了拥有强权的僭主:杰拉(Géla)的僭主杰隆(Gélon)攻占了叙拉古,从公元前485年起成为西西里岛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君主,并在他的主要盟友阿格里真托的僭主泰隆(Théron)的协助下,向希梅拉的僭主,同时也是迦太基的盟友特里罗斯(Térillos)出兵。迦太基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对它进行反击。于是,公元前480年,双方在希梅拉的城墙下兵刃相接。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以迦太基的失败、军队的毁灭和受降为俘而告终。根据希罗多德《历史》的记述,迦太基军队的统帅哈米尔卡(Hamilcar)一直留在迦太基布匿人的营地里以牺牲献祭,在他得知这场战斗的最终结局之后,便投身于燃烧的火堆,成为最后的祭品。这位希腊历史学家还补充道,迦太基人因此将他视为英雄,并为其竖立了一座纪念碑。结束军事冲突时签署的条约并没有为迦太基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因为它依旧可以保留在西西里岛西部的大部分领地,代价是需支付2 000塔兰(约50吨)银币的战争赔款。 公元前409—前396年的战争和希米尔科·马戈尼德的灾难 经过长时间的休整,迦太基在公元前409年再度开始东征西讨,此时正值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分别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方希腊势力已相互开战。趁此时机,迦太基首先攻克了塞利农特(Sélinonte),从而巩固了它在西西里岛西部的阵地,随后又在公元前406年在希米尔科的协助下,顺利夺取了阿格里真托和杰拉。在叙拉古,一个新出现的僭主大狄奥尼斯奥斯(Denys l’Ancien)在斯巴达的支持下试图拯救杰拉的命运,但已于事无补。他最终与迦太基签订条约,承认后者对西西里岛西部的占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大狄奥尼斯奥斯利用这一和平时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随着弹射器和五十桨战船的发明,公元前398年,当瘟疫在非洲肆虐时,他对迦太基宣战,夺取了莫特耶,并将它彻底摧毁,城中的居民逃至利利俾。两年后,迦太基在首领希米尔科的带领下,派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叙拉古发起围攻,摧毁了乡村,并劫掠了得墨忒尔和科雷神庙,据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的记述,这次亵渎神灵的行动最终导致了布匿军中的瘟疫大流行。此次战场上的失利成为迦太基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马戈尼德王朝因此终结,它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也逐渐希腊化。为了获得西西里岛神灵的宽恕,人们开始在迦太基举办祭礼,以此来敬拜这两位女神。而指挥此役的迦太基将军在与大狄奥尼斯奥斯签订了条约后被其同胞所鄙弃,在回到迦太基后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 作者专业。萨米尔·奥纳拉(Samir Aounallah),突尼斯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北非历史、迦太基史、罗马史等。 2. 视角独特。以考古学的独特视角,追溯迦太基城的建立、毁灭与重建,带我们重返历史现场,走进这座非洲大陆上的伟大城邦! 3. 内容考究。4大部分,19个小节,对迦太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4. 图文并茂。流畅的译文,配以百幅高清美图,满足当下读图潮流,让读者轻松“看见”历史; 5. 包装精美,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