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远东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4.70
折扣购买: 张之洞的乱世突围
ISBN: 9787547619292
张华侨,湖北孝感人,历史学者,主要研究秦至清朝开国君王、重大历史人物如何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等。曾在有关媒体任记者,善于分析经济差异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著有《资本时代的征服》《拯救乡土文明》《让汉江告诉中国》《中国黄河调查》(合著)等。
第一章 危亡引发军事变革 应对日本打败清朝引发的赔款割地等危机,张之洞开启了艰难的军事变革,他要建立忠于朝廷、适应现代战争的军队。不料,他花费高昂代价训练的湖北新军,后来率先打响了推翻清朝的枪声。 高价训练自强军 站在刘公岛上,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极目远望,只见日军以多艘兵舰并用威海岸上的炮台连续轰击孤岛,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隆声,而自己丧失挽回局面的雄心壮志,无力指挥残余的军舰冒险冲出敌军包围,只好坐等援兵,以致延误时机,通信中断,粮食、炮弹即将用尽。 此时,丁汝昌被一种悲壮与绝望的气氛笼罩,心理防线顿时崩溃,觉得辜负了皇上赋予的重任,对不起李鸿章一再大力提携,无颜见江东父老乡亲,只能保全名节,以身殉国。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十八日服毒自尽。 这意味着,自日军陆海夹击不到一个月,耗费国家财政千万两银子,供养了10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听到这个消息,张之洞如五雷轰顶,感到头晕目眩。过了一会儿,他头脑清醒,意识到日本军舰将会控制黄海、东海,毫无顾忌地横行南北。沿海八省虽有兵力,但皆非精兵,更无利炮,南北转运物资也会遇阻。即使能遏制敌军深入内地,也无法扭转大局。除迅速购战船以外,再无良策。 “江苏现有4艘木质外壳兵舰,行驶迟缓,上面未配置新式大炮,难找适应海战的将官,不能发挥出海击敌的作用。我恳请朝廷迅速决断,不惜花费巨款,速从国外订购大型军舰5至6艘,大鱼雷炮船10多艘,雇用外国军官、士兵来华,选中国强将协助组建东海舰队。”同年正月十七日,张之洞致电总理衙门。 他计算重建海军各项费用,大约要费银2000万两,看起来支出高昂,但日军攻入国境,定猖獗无比,决不会轻易撤兵。若敌军攻入内地,更会使国土沦陷、百姓涂炭,即使他们撤军,索取赔款也不止千万两。所以要不惜重金购军舰,比耗资供养数百营不能制敌的陆军划算。 “购军舰必须先筹款,请你立即与上海等地外国商行议定借款,电告户部、总理衙门奏请皇上批准办理。”正月十九日,总理衙门奉旨回复张之洞,同意他重建海军抗日。 由谁来指挥水师?张之洞想起英国海军将官琅威理,曾在北洋海军当教官,严肃认真指导将士勤奋操练,各轮船员操作技术大有长进,因受到各轮船多名福建将领的排挤,愤然辞差回国。 现在急练海军御日,张之洞要高薪聘请琅威理等得力的人士担任教官,想请总理衙门命令税务司赫德速致电,邀请他回中国,委任东海舰队提督。 “琅威理向来在海军任职,特别得力,前次经总理衙门令赫德函商他来华管带海军。据他回复说,在英已授实职,不能前来。因而不必再议这件事。”正月二十三日,总理衙门回电张之洞。 慈禧发现张之洞主动调兵筹饷、购运军械,增援前方部队御日,故仍要他整顿军务。正月二十七日,总理衙门奉慈禧的命令致电张之洞:“太后称赞你向来办事实心实意,近来浏览你历次发来的奏折、电文,采纳了你提出的应敌、强军等建议。现在急需振兴军备,你务必不分地域统筹大局,办妥筹款、购军械、选将官、练兵等事,便于战守自如,不负朝廷对你的重用。” 然而,受日本不签约则继续出兵进攻,有可能攻进北京的威胁,慈禧、光绪帝及总理衙门感到惶恐不安,只能以割让大片领土保王权的妥协退让,授权李鸿章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二十三日,在春帆楼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让张之洞尝到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日本索赔占地,比英、法等国还要心狠手辣,犹如一只站在家门前凶恶无比的老虎,随时张开血盆大口咬人,防不胜防。 倘若皇上、慈禧、总理衙门,以为对日本赔款割地会万事大吉,继续昏睡,那无疑是饮鸩止渴。不仅不能消除大清帝国积弱的病根,还会引来俄、德等国效仿日本瓜分中国,中国亡国更迫在眉睫。 感受到切肤之痛的张之洞寝食难安,想起中法战争时,以为只是因缺乏枪炮、军舰而不能挡住敌人,便花钱购买大炮、战舰并办海陆学堂。 到中日甲午战争后,他发现日本学习西方军制,练成由朝廷调动的常备军,拥有充足的军饷、粮食、军械,配有行军地图和登山涉水的工具,制定了有效的攻取策略。 但清朝无久经训练的常备军,各军忠义奋发、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官不多,大多数暮气沉沉,临时仓促招募的士兵不知开枪射击,导致军心不齐、素养低下,如何抵挡虎狼般的强敌? 代理两江总督时,张之洞巡视江阴、镇江、南通、宝山等地炮台,发现无专门的炮手固守,发炮的速度与射程落后。如何应对海上来的敌军,没有一个将领能答上来,每年花费几十万两银子供养,却形同乌合之众。 各军营操练时不过是喊几句“立正、向前”的口号,战场布兵、应敌攻击、行军测绘、装备供给等没有任何实质性提高。而现代军事涉及修筑工事、布设电线、安埋地雷、运用军械等,需要多兵种配合,专业知识超出了靠力气拉弓箭、挥舞大刀被录取的武官。所以,张之洞感到悲哀的是,不只是大清帝国的军械不如敌国,更是老弱涣散的将士不能适应现代战争。 找到这个关键点,张之洞自动更新思维:由单纯配备新式军械转向变革军事制度。解散自扑灭太平军以来,各将领自行招兵、具有私人依附性质的兵营,要建成一支忠于朝廷、具有文化素养、多兵种组成、能应对现代战争的军队。 比较各国将士素质及军事装备,张之洞最仰慕德国。中法战争时,他从德国采购军火并招聘军官,对方不以中法宣战等借口回避,按合约将订购的枪支、大炮等武器运到广东。 张之洞得知盛宣怀应李鸿章指示,托驻德公使许景澄找克虏伯厂聘请将官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初六致电盛宣怀询问:“你挑选何将任用?汉纳根现在情况如何?如不用能否调他来江苏?你是否托许景澄招外国军官?或受李鸿章托?望明示。” “我托许景澄招德国军官,得到李鸿章的允许。汉纳根为人有些骄横,有将官胜过华人,要调用他们必须先约束,你不否决用?请速示。”正月初八,盛宣怀回电。 听到这个确切消息,同年二月初七,张之洞致电许景澄:“盛宣怀对我说,去年曾托你代招10多名外国将官,正月有望起程来华,确否?盛宣怀不带兵,如何能用外官?李鸿章现已交卸直隶总督,请你与这些将官约定来江苏,由我聘用。” “我代李鸿章挑选8名德国退役军官,到天津练兵,已经有4人出发。如果你需要,可与直隶总督王文韶商量改派,或请克虏伯公司推荐人选。”二月初七,许景澄回电。 “我想用外国将官练1万陆军、10多艘兵轮的海军,请你托克虏伯公司或其他厂推荐海陆将官20多人到南京。才学高的人当教官,才能低的人任一般教员,不知每月给多少工资。”二月十一日,张之洞致电许景澄。 同一天,张之洞致电直隶总督王文韶:“许景澄在德代天津聘请8名将官,现在天津是否停止练兵?如你不需这些外官,请调他们到南京,我聘用他们练1万陆军。” 王文韶看到中日议和结束战争,不需要再花钱雇用外国军官练兵,愿意将这8名军官转给张之洞用。 得到王文韶允许,二月十四日,张之洞致电许景澄:“除到天津的8名军官归江苏留用以外,我要练1万兵,需要1名统领、20名营官、100名哨官,全部用外国将官,以华官协助。请你聘请1名能真正统带1万人的高级将领,可由他自行招下级将官带来华。” “我先招聘5名陆军将官,1人为统领,2人任千总,另2人为低级军官,按北洋每月工资共5000马克,先给安家路费25000马克。克虏伯公司愿意推荐,你汇款到后可订合约。”二月十四日,许景澄回电。 只靠这几个人不够,五月十四日,张之洞电告许景澄:“江苏将依照德国军营,练步、炮、工兵大约万人,需要聘请德国教官40多人,一般将官100多人,请你迅速代我洽谈,务必以步、骑、炮、工程各兵种配备。你现在已经选定几人?必须精选曾经有战斗经验的军官,克虏伯已经推选几人?前期需要多少钱?请你迅速回电。” 如此大量聘用外国教官,在于张之洞将江苏当作长江门户与税收来源的重要地区,一省安危关系东南大局,必须江海兼防、战守兼备。去年中日战争,仓促招募了一批无知识、无纪律、无忠诚,只为谋生的散漫士兵共100营防守,以后再发生战争怎能应对?必须裁减老弱无战斗力的将士节省军费。 为此,张之洞起草了一份长达9000多字的奏折,将练军、派遣留学生、造铁路、设枪炮厂、开学堂、办商务局等,当作保国安民的对策。 破除军营旧习,张之洞在奏折中请光绪帝批准:无论文武官员、职务高低,选派100多名精力充沛、敏捷有志的人,到外国军校、军营、炮台等学习,比在国内学堂能得到更有益的体会。学成回来后,按能力高低,分别派到各营任不同级别的军官。 速练海军,中日海战,日军以时速快的多战舰发射快炮,北洋舰队的舰长素质及舰艇功率不及敌军,射炮弹不能击中。因而无论如何艰难,要筹资从英、德购军舰。 写完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闰五月二十七日,张之洞向皇上呈上奏折:“惟愿皇上心存坚强不屈、卧薪尝胆的意志,博采救国对策,广求忠直之言,戒除向来因循荒废政务、图利营私、漠视国家利益的恶习,激励天下的人才奋发有为,消除顾虑,务必实心奉办!” 张之洞吸收西方军队的操练模式,请德国军官从江苏现有各营挑选身体强壮、朴实勇敢的士兵另组军营,上半年练近5000人,下半年增到1万人,训练他们适应不同地形作战。 张之洞计算请教官的路费、安家费要数万两,每月工资要1万多两,练兵口粮每月7万多两,其余营房、军装、马匹、器具等要10多万两,每年支出100多万两银子。 张之洞认为,江苏只有4艘木壳兵舰,行动迟缓、装置陈旧,不能抵御大敌入侵,必须另购大型军舰、鱼雷艇,组成独立的东海舰队。这需要皇上批准,请户部筹资速办。 闰五月二十七日,张之洞上奏练兵保国的意义:“我若不据实说明急练精兵才能制御强敌,何以上对君王,下对军民。我深知当今筹款如此艰苦,必须节俭筹办,断不敢稍有浪费。” 光绪帝从未出国考察西方各国军队编制及配备何种武器,只好让户部讨论仿西方练兵需要多少经费。 由于一时难以筹集百万两练兵费,张之洞要求减少聘用将官数量,七月十四日,致电许景澄:“你现在雇用了多少德国军官?还要增加多少人?请详细告诉我,务必请一名总兵副将。前次因中日战争,请克虏伯公司代为挑选,现战争已经结束,以德国政府保举,不必再麻烦克虏伯公司,但愿这些人可靠。已来的将官定工资太高,不能多聘用,也难以久留,以后你务必大为核减。” 接受张之洞的聘请,同年十月德国炮兵少校来春石泰等一行人,从上海坐船到南京,任江南自强军教官。十月十二日,他们经天津武备学堂任教的姚锡光陪同,一起乘坐“江清”号轮船, 查看吴淞、江阴至镇江炮台。 “我于1895年11月到达南京后,去拜见张之洞总督。他委派我们去巡视从南京到上海入海口的军事要塞,然后提出一份不偏不倚的评估报告,以及新建要塞工程的改进建议。”同行的德国军官骆博凯回忆说。 驻守江苏至上海沿江的清朝军官,接连不断列队放礼炮,以最隆重的磕头仪式迎接来春石泰等。场面装点得五彩缤纷,显得异常壮观,让来自德国的军官们感到很不自然。 虽然陪同他们参加宴席的清朝高级军官和随从身穿丝绸官袍,辫子整齐光滑,脑袋的前部刮得又光又亮,给人以良好而整洁的印象,但骆博凯发现,屋内的环境脏乱:裂开的墙壁有许多污渍,椅子已修理过好多次,四周的墙壁挂着各种各样的衣服,墙角处都是蜘蛛网,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盏煤油灯,围着成群的飞蛾,室内弥漫着难闻的刺鼻气味。 享受着可口的饭菜,骆博凯等人以为自己变成了受众人仰慕的王侯,但当他们乘坐张之洞派的“江清”号轮船,在南京至上海吴淞口观看防守工事、炮台等返回城区时,平时受到官府欺诈、无处申诉的农民受到挑拨,向他们投石子,并用竹竿追打,发出“打死洋鬼子”“打死这个外国佬”的叫声,以发泄积压在心中的怒火。 陪同勘查的姚锡光觉得来春石泰等军官以包揽炮台、代购枪炮等谋利。而张之洞雇用德国教官30多人,工资最高的来春石泰每月700两,最少的人每月100两,每月共要付14000多两。以3年为期,要给50多万两银子,只教导士兵学习德国军操。如请中国人充当这个教官,每月只需给20多两银子,可取得相同的成效。 完成考察后,来春石泰等人写了一份沿江防备设施报告,提出要保中国内地安全,应在上海吴淞长江口多设炮台。若能保住吴淞,敌人虽强,断无能力进入内地,则可防守南京保长江中下游的安全。 张之洞看了幕僚翻译的报告,认同防江苏以保长江中游其他省的观点,而主要防守地段江阴炮台闲置,将士竟然没有实际操练过如何防备敌军。 35名德国军官陆续到达南京后,张之洞要看各位是否有真本领,命令他们带领卫队、护军营的士兵操练。几个月后,张之洞发现效果显著。将士们熟悉攻守,能使用快枪,会装配弹药等,此时张之洞下定决心改用德国军操,彻底清除清军兵营散漫无功、安置闲人、不会用快炮、士兵当杂差、统领克扣军饷、谋私等恶习。 因为各军营懒散畏缩、贪污受贿等弊端病入膏肓,若不抛弃旧的练兵办法,虽每天严厉训斥,但如同耳边风不起什么作用。事后还会反弹,更难补救。 按张之洞的设想,任命来春石泰为统领,会同一起来的中尉、士官依照德国军制,先操练2000多人,形成步、骑、炮兵为一体的自强军。等成军半年以后,练兵已有相当规模,立即将练兵扩充到1万人。 至于士兵来源,张之洞严守关口:挑选当地年龄在16岁至20岁、身体强壮、品行端正的青年入伍,由宗族担保他在军营效力10年,油腔滑调的人一概不招。 为证明不搞有名无实,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张之洞向皇上呈上招募新军编练奏折:“我请德国军官教导士兵应战、攻守、测量,不准空喊口号、只涉及一点皮毛,重蹈旧军营的陋习。我将督促中外教官认真训练,随时亲自检阅,期望练成精锐部队,不负皇上振武自强的用意!” “依照你的奏请编练新军,责成德国教官操练,并在南京、上海兴办铁路。只是这些外国将官是否为上等将才,以及工资标准要斟酌。”十二月初三,总理衙门奉旨回电张之洞。 与来春石泰等将官交谈,张之洞得知德国陆军的素质,之所以超过其他国家,除了挑选合格的士兵以外,在于各级军官受过完整的军事教育,造就了一支能指挥部队打硬仗的将帅。 这触动他作出一个决定:在南京空旷清静、远离闹市的仪凤门创建陆军学堂,招13岁以上20岁以下、聪颖明理的青年150名,攻读兵法、行阵、地理、测量、绘图、算术、营垒等课程,委托许景澄在德国请5名精通军事的教师。 若要办成这个学堂,张之洞预算房屋、器具、发工资等,需要花费4万多两银子,先动用筹防局闲置的资金,于十二月十九日,给光绪帝呈上奏折汇报建这所学堂的原因。 这点经费只能应一时之急,张之洞看到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江苏68营,现有常备兵25070名,加上其他兵等,每年需饷银448300多两,米折银112800多两。安徽10242名加其他兵,每年需饷银158100多两,米折银28100多两。江西11984名及其他兵,每年需饷银17万多两,米43142万石。 每年耗费巨资养兵,却不能平定内乱、抵御外敌,平时操练只走过场,遇到打仗另索取费用。张之洞觉得这三省兵并非无忠勇的将领、敢于战斗的士兵,只是混合于老弱疲军之中,虽有奇才不能被发现和提拔。 在力图自强之际,张之洞以减兵节饷练新军,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向皇上呈上裁兵奏折:“我计算减少不必要的士兵后,江苏、安徽、江西每年分别可节省10万两、3万两、6万多两,三省合计可省银20万两,不致发生纷扰,而简易可行。” 张之洞用节省的20万两冲抵自强军费用缺口,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月初二,他向光绪帝呈上奏折:“我恳请皇上开天恩,体念按德国军营练新军关系重要,准许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裁兵节省的20万两拨给新军,有益于振兴江南军备。” 代理两江总督时,黎元洪南下投奔张之洞。黎元洪拜见他时,介绍自己毕业于北洋海军学堂,在海军服役了5年,曾参加中日战争。 张之洞觉得黎元洪积累了丰富的海战经验,比一般将士沉稳刚强、坚忍不拔,有开阔的视野,并征询他对建筑炮台、练兵、购军舰、组建海军的意见。 “我有好久没有见到像黎先生这样老实而又能干的人。”张之洞听了黎元洪提出的海防计划,对在场的同僚说。 张之洞委派黎元洪,为自强军招募、训练、沿江设置炮台等提供一揽子规划,便向清朝推荐:“黎元洪不仅忠实可靠,还是一个能处理重大事务的人。” 除了重用武官黎元洪,张之洞需要精通外交、国际法的人才,应对交涉事务,向跟随薛福成出使英国,后由许景澄、龚照瑗调驻俄、德、法等国的钱恂发出邀请。 “江苏需要一批善于办理工商、经济的人才,想调你手下的参赞钱恂,请你通知他迅速回国,感谢你大力支持。”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二十六日,张之洞致电驻英公使龚照瑗。 经龚照瑗同意后,钱恂乘轮船回国,先协助张之洞处理商贸、购买武器、筹款、教学等公务。后跟随张之洞回武昌,先后任自强学堂、武备学堂提调等职。 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张之洞上奏保举人才时称赞钱恂:“他平日讲求商务,有深刻的研究,两次经出使大臣许景澄、龚照瑗选调,到俄、法、德、英等国担任外交官,对外国行政、教育、工商等能考察要领、探寻源流。我见过熟知外国状况的人,还没有人超过他。我委托他的事情,必能细想、审时度势、敏捷决断,做到言行一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才。” 练自强军不到半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一月十八日,总理衙门奉旨宣布:刘坤一回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仍任湖广总督。 同年十二月十八日,军机处奉旨电告刘坤一:“皇上命令你回任两江总督。张之洞刚办理铁路、整顿商务、简练陆军,尚未就绪。你回任后,务必振作精神,实力筹办,争取有起色,不负朝廷委任。” 刘坤一口头遵命,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月十七日回任两江总督后,不深刻反思日军击败清军的原因及带来的严重危机,仍想无事一身轻拿朝廷发的高俸禄,觉得张之洞请德国教官训练自强军,每月付工资9000两,一年需银10万多两,相当于1500名士兵一年的军饷,给江苏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固守排外思维,刘坤一觉得自强军驻扎南京操练,还有30多名外国教官,与当地居民杂居不便,与分管财政、司法等官员商酌后,并经总理衙门同意,委派候补道员沈敦和,督促全军移驻上海吴淞。 由于安于现状,刘坤一背离张之洞扩大练自强军的宗旨,以为练兵有成效,士兵能用枪炮、进退有方,无须再花钱续聘。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以来春石泰等骄横强悍、遇事要挟、难以相处,而且聘用期先后届满为由,发路费打发他们回国,又为心理安慰,于三月十三日奏请皇上授予他们不同级别的政治荣誉。 *清末乱世,百弊丛生。在“新”与“旧”的思想面前,一代能臣张之洞如何抉择,突围而出?本书以丰富的文献档案资料为底本,抽丝剥茧,以真实性、故事性、连贯性的叙述,呈现张之洞在清末艰难推动改革的历程,再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为何张之洞以石破天惊的胆识,发起千年未有的变革时,又为清王朝灭亡创造了条件,引发华夏发生千古未有的裂变?本书引用首次披露的文献,以别具一格的叙述、引人入胜的情节,揭开这个掩盖了百年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