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责任与共生:“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的家校社协同
ISBN: 9787559868589
张永,博士,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政策、数字化工作场所学习。
序 言 本书聚焦家校社协同,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 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家校社协同所包含的五个 论题。 一是家校社协同的理据。“生命·实践”教育学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 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扎根于 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生命·实践”教育学在家校社协同这 一主题上有着丰厚的理论积淀,形成了系统的教育责任共生体理论取向。这 一理论取向的理据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有关教育责任承担的全社会视域和 教育学立场。本书第一章、第二章分别阐述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社会教 育力整合理论和个体生命发展理论。 二是家校社协同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抽样,以江苏省常 州市“新基础教育”研究生态区为抽样范围,选取中心城区、城郊、农村三类区 域,每一类中分别选择2—3 所“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学校和“新基础 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共计14 所学校,分别对学生、家长和班主任进行问卷调 查。本书第三章基于在江苏省常州生态区开展的问卷调查呈现家校社协同的 实然状态,包括生态区层面、区域层面和个体层面。 三是家校社协同的样态。社区学校模型与家长卷入模型是家校社协同的 两种经典模型。其中,社区学校模型基于宏观的或社区层面上的组织合作视 角,家长卷入模型基于微观的或个体层面上的参与者视角。本书第四章基于案例研究呈现教育责任共生体的实践模型,包括家班共育、家长进课堂、馆校 合作、校社合作和家校社共建。这些实践模型均在家校社协同经典模型基础 上进行了拓展性探索。 四是家校社协同的层次。同“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有关的多种家校 社协同模型及其持续升级,其关键在于不断提升教育责任相关者的参与程度。 家校社协同的层次理论着重于研究教育责任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深度和限 度等一系列问题。基于第一章至第四章的探讨,本书第五章在对已有家校社 协同层次理论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 中的家校社协同赋权增能模型。 五是家校社协同的策略。基于“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的家校社协同 赋权增能模型,本书第六章讨论了家校社协同的三大推进策略: 节点活动策 略、学校治理策略和能力建设策略。家校社协同赋权增能模型把“生命·实 践”或“成事成人”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内核,把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性和能动 性的综合活动作为推进家校社协同的重要策略,为家校社协同研究提供了具 有国际视野且基于本土的理论视角。与此同时,“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 的家校社协同学校治理策略和能力建设策略在分析层面上具有补缺性价值, 在协作样态上具有丰富化价值。 本书导论对以上家校社协同的教育责任共生体理论取向进行了概述。期 待通过本书的探讨,进一步激发对“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家校社协同的 持续探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多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家校社协 同理论。 张 永 2023 年9 月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