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美

论语之美
作者: 傅佩荣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论语之美
ISBN: 9787559639561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早年师从方东美先生,后于耶鲁大学深造,受教于余英时先生,继而执教欧洲。他在宗教哲学、中国哲学(孔孟老庄思想),以及译解传统经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大学》《中庸》)方面造诣颇深。 傅教授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学养,集四十多年潜心研学之心得,以哲学建构和逻辑分析的眼光,搭建起东西方思想的桥梁,堪称中西文化之摆渡者。他治学态度严谨,理论创见迭出,在当今学术界享有盛名。\"

内容简介

\\\"(一) 读《论语》要注意它的四个层次。第一,最重要的是孔子自己 说的话。第二,是孔子与他第一流弟子的对话。孔子这个老师对学 生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因为他懂得因材施教。学生如果很差 劲,孔子的回答通常没有太多精彩之处,他甚至懒得多讲,而对于好学生的问题,他会特别注意。第三,是他和比较差的学生的对话。可以参见《先进第十一》,孔子门下,分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很多人都以为孔子的学生木讷,其实也有口才好的,比如言语科的两个就很突出。孔子第一流的学生最多到言语科为止,只有六个人,还有少数几人不在十哲,如曾参的父亲曾点。冉有以下算第二流的。不要以为孔子的学生都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只有一个颜渊,还不幸短命死掉了 (二) 孟懿子是鲁国孟孙氏的世袭大夫,名叫仲孙何忌,仲孙即孟孙。他奉父亲孟僖子之命,向孔子学礼,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孔子要“对曰”,因为下对上叫作“对”。不管对方年龄多小,只要有官位,而孔子的位置没他高,就用“对曰”,表示尊重他的地位。 后来樊迟来了,他就是三次请教孔子“什么是仁”的学生,三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这个学生很老实。当然有时候说老实,也包括笨在内,因为笨的人比较老实,这是一种正常情况。最怕的是笨人还奸诈,现实中有这种人,孔子也提到过。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立刻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注意,孔子与学生说话,经常希望学生问“何谓也”,樊迟这个学生有一个好处,他知道自己是个笨人,就老老实实地问“何谓也”。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为什么孔子特别讲到礼呢?古代有个观念:“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意思是,讲礼不要跟老百姓讲,因为老百姓没有受过这种教育,不知道礼数是怎么回事;刑罚不要针对大夫,因为剥夺他的官位,就已经让他一辈子丢脸,就会知耻了。当然,任何人犯法其实都应该受罚。 因此,孔子强调针对贵族子弟,要求他们特别守礼。还有一句话是“富而好礼”,也说明礼节和穷人没太多关系。孝顺就要做到不违背礼仪,因为贵族子弟应该富而好礼,什么都由礼来规定,这叫作人文之美。 (三) 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文章”的“文”指文献,对书本文献方面的了解和解释;“章” 指修养上的表现。 子贡说:“老师在文献与修养方面的成就,我们有机会听到,老师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说法,我们就没有机会听到了。” 子贡说得不错。孔子讲人性,就只有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讲到天,“天何言哉”,“知我者其天乎”,这时候身边往往就是子贡。子贡也听老师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很想知道天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代学者认为,《孟子》发挥了人性论,《易传》发挥了天道论。很多人对此做过研究,这种说法部分准确。《孟子》中的《告子篇》,以谈人性为主,确实发挥了孔子的人性论。\\\" \\\"★凝聚傅佩荣教授对《论语》三十年研究的成果。 ★周国平、陈来、杜维明等多位专家学者极力推荐。 ★收录傅佩荣教授在浙江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的国学讲稿精华,师生思想碰撞层层深入,以当代视野阐发经典新意,犹有昔日孔门十哲的论道风采。 ★封面全新升级,采用起鼓、磨砂双重工艺,打造经典品质,既适合舒适阅读,又适合收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