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广记

我的生活广记
作者: 李仁康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我的生活广记
ISBN: 9787577209265

作者简介

李仁康,男,1939年8月生,祖辈居武汉农村。196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并分配到铁道兵部队工作,荣立三等功两次;1981年转业到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工作,先后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等职;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肾与骨矿含量的研究获武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担任过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武汉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副主编、湖北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9年退休,退休后曾受聘为加拿大多伦多国际中医药针灸研究学院顾问、教授。

内容简介

我发蒙时读的书 我小时候生活在长江水泛区的一个偏僻农村大屋湾,因被径河与东流港两条河流所包围,也被称为夹洲子,可谓十年九涝。父亲李敦芳在我七岁时,扛着桌子、提着板凳送我去学堂读书。那时候,读书的地方叫学堂,或者叫私塾学堂,不像现在叫学校,而称呼老师为先生,或者教书先生。我们村的学堂开设在一栋闲置的民宅里,只有一位先生和十几个学生。学生是要自带桌椅的。学堂的课桌五花八门,有长条形的,有四方形的,还有圆形的,而且还高矮不一。一眼望去,仿佛走进了一个废旧桌椅收购站。 孩子长到了六七岁,健康活泼,不仅增加了父母的一份喜悦,更增加了一份责任:“我们的孩子也要上学了啊!”在我“发蒙”的那个年代,还没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只是觉得别人的孩子能读书,我们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读书的目的也简单明了:让孩子长大了能认识自己的名字,能书写自己的名字,还会算简单的账目。至于别的想法,估计家长们也想不了那么多、那么远。就算有人想到了什么,一般人也办不到。在旧社会,农村的孩子只要平安长大,身强力壮,会种田,有饭吃就满足了。所以我所在的村,在解放前,就算有人读了书,也就是读了两三年书的水平。还有不少人根本就没有进过学堂。 其实,那时候的私塾教育也是分阶段的。一是启蒙教育,所谓发蒙,即识字教育,一到两年;二是读书教育,三到五年;三是开讲、开笔、作文教育,五到八年;四是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八到十年。 我所在的村叫李氏大屋湾,村民的祖先大多是明初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时移民到此的,我还没听祖上传说有人中过秀才的。我们村处于比较封闭的偏远地区,父母想让孩子多读点书也没办法,私塾先生只会教学生认字、写字、打算盘,别的他也不会。到城里去读书,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吃饭怎么解决?住哪里?这些基本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大部分孩子选择在家门口读几年书,再随父母下地干活,那是唯一的出路。 在私塾读书,私塾先生是主体,学生读什么书,上什么课,一切由私塾先生说了算,就是学生家长也得服从。私塾先生上面也没有什么管理机构,一切全凭先生的主观意愿。 1920年1月20日,当时的中央政府北京北洋政府颁布新法令废除文言文,推广使用白话文。在此之前,1920年1月1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也颁布了法令,废止文言文教科书,改用白话文。我发蒙识字时读的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身二手,大山小石,天地日月,父母男女”等。这些字就是在那时背熟的,或者像唱歌一样唱会的,所以快八十年了至今不忘。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当时的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的初小国文教科书。我就是读这本书起步的。我在旧社会上学,就只学一门国文,叫单科独进,课程进度,视学生接受能力而定,学生接受能力强的,一学期学一册书,甚至一学期学两册书;学生接受能力弱的,两学期学一册书也是可能的,真是因人施教。 1.大历史环境下的小人物叙事,从个体故事窥见一个时代的整体面貌,十分具有时代意义。2.文笔朴实,感情真挚,富有特殊年代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