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
作者简介
舒晋瑜,生于山西霍州,祖籍山东。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自1999年起供职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著有《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深度对话鲁奖作家》《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以笔为旗——军旅作家访谈录》等,获全国第六届报人散文奖。
内容简介
许渊冲: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采访手记: 为着采访百岁老人许渊冲,我试着通过各种 渠道了解他。但当我看到某段视频:他步履蹒跚 走向书桌,戴着老花镜在电脑前翻译莎士比亚的 镜头时,突然又产生自我疑虑,这样的采访对老 人是不是一种打扰? 最终,好奇和敬重,还有一份职业责任感战 胜了纠结:难道我不应该把这位著名翻译家的学 术理念、追求和一生中值得回忆、值得和后学分 享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读者吗?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 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 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 英法唯一人”。已出版中、英、法文著作一百多 部,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 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 》等中外名著,其中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占到一半 。 许多人认识许渊冲,也许和中央电视台《朗 读者》节目有关。主持人问他,昨晚是几点睡觉 的?许渊冲答:“凌晨三点。”他说,人生最大 的乐趣,就是做喜欢的事,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 ,转化为全世界的美。他解释自己“书销中外六 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名片:“我是狂,但 我是狂而不妄,句句实话。是 120 本就是 120 本,我绝不说成 200 本。我觉得‘狂’是自信 ,一个人不能没有一点 ‘狂’,没有自信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 他说自己的译本是“最好”的,并非狂语。 翻译过程中,他总是在不断修改,反复琢磨,因 为“完美没有底”:“这是最大的快乐。人生目 的在此,越改越好,精益求精。” 对自己要求如此严格,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私底下觉得,老 先生太苦了。我把问题抛出来,他朗声笑道:“ 不苦,苦就不干了。一般人是苦的,变苦为乐不 就得了。创造美是人生一乐。我为人类创造美。 ” 可是他的翻译理念,世人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自信是哪里来?他说 :“一百年了。开始时我也不自信。自信是慢慢 来的。我考虑的是,胜过自己,每个人要发挥自 己的力量,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2021 年6 月17 日,许渊冲永远地离开了 我们。 最好的文字放在最好的地方 在许渊冲的印象中,小学国语课本里的外国 故事,大都选自莎士比亚戏剧。他喜欢这些故事 ,常常跑到图书馆去借阅。 那时江西省图书馆在南昌百花洲,那里有湖 光水色、亭台楼阁,是全市风景最美的地方。许 渊冲晚上去图书馆借阅梁启超的《十五小豪杰》 ,觉得主人公远不如《三国演义》《封神榜》中 的英雄人物来得神气。去图书馆路上要经过高桥 和东湖,湖边有一个说书的小茶店,说书人讲旧 小说中的故事,讲得眉飞色舞;茶客听得眉开眼 笑。许渊冲经常站在门外听。不料有一次正听得 来劲,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许渊冲 浑身湿透,像只落汤鸡似的。第二天晚上他再去 图书馆,就带了雨伞,穿了雨鞋,全副武装,不 料老天不遂人愿,偏偏没有下雨。许渊冲把这事 记在日记上,老师看了发笑,画了双圈表示有趣 。 国语课课外要写日记,课内还要写作文。许 渊冲记得自己写过两篇习作,得到老师好评。一 篇是四年级写的旅行记,一篇是五年级写的论说 文。旅行记是模仿课文《中山陵游记》写的。老 师说他前后左右次序分明。这大概也是后来翻译 文学作品时要把“最好的文字放在最好的地方” (best words in best place)的先声。论说 文的题目很大:《求己说》。许渊冲自然只会说 ,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老师认为许渊冲作文写 得简单清楚,要他去全校大会上演说。个子小, 声音大,刚一开口,就引起了哄堂大笑。但是许 渊冲没有被笑声吓倒,反而用大嗓门压倒了笑声 。这是许渊冲学生生涯的第一炮。他很认同冯友 兰先生的话:一个人的成功有三个因素,主观的 两个因素是个人的才学与经验,这是“求己”可 以做到的,还有一个因素是客观的环境或条件, 那就超出“求己”的范围了。 1.一部当代学人为人处世的群像谱。 2 .29位学人:周有光、钱谷融、许渊冲、吴小如、宗璞、徐怀中、邵燕祥、张承志、韩少功等,不同的时代尽显不同的人生历程。 3.不同的时代烙印,却烙出共同的严谨的学术态度、不懈的创作追求、令人感佩的人格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