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塑 : 西方文化精神的演变

共塑 : 西方文化精神的演变
作者: 赵林|责编:王颂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142.00
折扣价: 89.50
折扣购买: 共塑 : 西方文化精神的演变
ISBN: 9787513943369

作者简介

赵林 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珞珈杰出学者,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基督教思想史等,著有《西方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西方文化概论》《古希腊文明的光芒》《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等20多部学术著作。 在武汉大学长期开设“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被誉为“四大名嘴”之一;其主讲课程“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

内容简介

广义的基督教信仰(Christian faith)之于西方文化的关系,就像儒家伦理之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样,可谓是深入骨髓、贯通经脉。自从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把基督教国教化之后,尤其是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以“君权神授”的形式重建罗马帝国之后,西方文明就成了“基督教文明”。其情形正如同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尤其是隋唐时代以儒家思想为根据来开科取士打通朝野之后,中国文明就成了“儒家文明”。因此,诚如人们要想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的传统与演进就必须梳理儒家思想的来龙去脉一样,如果想系统地认识西方文化的精神根基和变革历程,就必须深入了解基督教信仰的发展演变。 从历史后果来看,基督教信仰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要比儒家伦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和广泛,它不仅体现为一些外在性的节庆礼仪(如西方人至今奉守的圣诞节、复活节等公众节日,西方国家领导人手按《圣经》宣誓就职等仪式)、纪元方式(如从西方推广到全世界的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元年的公历,以上帝创世为根据的星期制等)、公共建筑(如西方随处可见的教堂)和公众活动(如教会团契和忏悔祈祷等),而且深入融化到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精神血脉中,形成了深沉的罪孽意识、契约精神、诚信原则、自由与平等观念、家庭伦理、天国理想等。更重要的是,从产生伊始,基督教就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一个实体性的社会组织,即教会。这个教会组织在罗马帝国时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与罗马帝国分庭抗礼的二元权力格局。尤其是到了罗马帝国瓦解之后,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表现为罗马大公教会即天主教会——在分崩离析的西欧封建社会里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到了宗教改革时代,随着教会本身的分裂和各种新教教派的建立,一系列始料未及的社会变化和新生事物如同洪水猛兽一般从中世纪信仰的炼狱中冲决而出,一个经历了深层的文化变革和现代转型的基督教文明蜕掉了旧蛹体,得以涅槃新生。 在基督教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一对基本矛盾始终如影随形地萦绕其间,这就是理性与信仰的张力。作为一种抚慰弱势群体破碎心灵的彼岸福音,基督教最初是建立在与古典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理性哲学和功利价值观相对立的狂热信仰之上的,它用纯洁的圣爱和神秘的奇迹营造了一种浪漫理想,与弱肉强食、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是随着基督教信仰的处境不断改善,教会地位不断提高,这种原初的信仰精神和浪漫理想也日益受到权力、利益和物欲的腐蚀,变得面目全非。随着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全面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力,神职人员的实践活动也越来越背离了基督教的精神本质,从而使基督教信仰蜕变为一种虚假的形式,充满了唯利是图的实用理性色彩。宗教改革运动试图重振信仰,回归本色,但是得到强化的信仰成为一把双刃剑,它既砍向了信仰蜕化的罗马天主教会,也刺向了大梦初甦的科学理性精神。于是,在浓郁的基督教文化氛围中,新兴的理性精神如何在其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张力关系中发展壮大,构成了西方启蒙时代的重要精神内涵,由此也决定了西方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命运。 本书的基本宗旨是要从基督教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来揭示理性与信仰的张力关系,将思想的演进置于具体的历史处境中,从而深刻地揭示西方启蒙运动的文化背景和精神脉络。全书由上、下两卷组成,上卷“信仰的传统”从历史视野论述了基督教信仰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的复杂联系,基督教信仰对中世纪西方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宗教改革运动所开启的西方文化现代转型历程。下卷“理性的启蒙”则从哲学角度分析了英、法、德等国启蒙思想的演进逻辑和文化特点,重点阐释了德国启蒙时代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康德和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思想,他们都把理性与信仰、知识与宗教的关系作为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但却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中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星空”象征着一个恢宏无涯而又井然有序的自然世界,它是科学理性的探索对象;“心中的道德律”则昭示着某种超越有限生存的终极目的和理想境界,从而成为一种符合实践理性(道德)法则的宗教信仰的坚实根基。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科学理性是指导他们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安身处世的重要手段,而基督教信仰仍然是他们内心深处安魂立命的幽静净土。 ★ 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赵林“文明三部曲”终曲。继《古希腊文明的光芒》《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后,赵林教授为他研究多年的文明史系列画下句点,从古典文化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续写英法德等国启蒙思想的演进,揭开西方文化现代转型的序幕。 ★ 聚焦理性与信仰,追溯现代西方文明的缘起。“为什么追溯西方文明的缘起言必称希腊?”“为什么不理解西方人的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信仰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明?”本书从理性与信仰的张力关系入手,在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中追溯西方文明的两大根基——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与基于传统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信仰的契约精神。 ★ 描述不同时期起承转合,以重点事件串起时代画卷。从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的序幕,源自东方却发扬光大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兴起;到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为基督教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进而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社会与文化;再到为克服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矛盾而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席卷欧洲的启蒙运动真正开启了西方文化的现代转型……以重点事件串起西方文化精神的历史演变。 ★ 以敏锐的问题意识,讲述思想家对不同时代议题的回应。古典文化时期,传统信仰基于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的灵肉二元论,回应社会解放理想与灵魂得救福音的关系;教父时代,为给神学进行理论奠基,教父们不仅使得基督教“希腊化”,也使得希腊哲学“基督教化”; 11世纪,安瑟尔谟明确提出“信仰寻求理解”;13世纪,阿奎那提出“五路证明”;16世纪,路德、加尔文等发起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澄清教义,改革教会积弊;17—18世纪,休谟、笛卡尔、莱布尼茨、伏尔泰、卢梭、康德、黑格尔等,回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开启英、法、德等国的启蒙运动。 ★ 哲学的思维与历史的视野,清晰的脉络与感情丰沛的文笔。作者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与历史功底,在本书中以思辨性与历史感重述西方文化现代转型的进程,而且其被誉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将讲课时的激情与旁征博引汇于书中,让晦涩的概念与术语变得易懂起来,带领读者回访历史现场。 ★ 撬动认知改变,于历史演变中理解当今社会与文化问题。作者多年来专研西方文化的发展,并多次重访历史旧址,以期回应现代社会与文化问题。了解形塑西方文明的两大精神根基,特别是信仰与理性相互影响的西方文化精神从萌芽、发展、鼎盛到今天逐渐融于西方人生活日常的过程,无疑有利于理解当下的西方社会、文化及其冲突,进而从现象到本质,从存在到思维,带来认知上的改变,更好地立足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