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国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文书研究
作者简介
马国君,苗族,湖南怀化人,贵州大学教授,贵州大学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省管专家、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创新人才,湘潭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历史地理学、环境史、民族史教学研究,出版专著8部,公开刊发学术论文九十余篇,独立主持并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 韦凯,布依族,贵州安顺人,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至民国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文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康雍乾时期三大实测全图的数字化及比较研究(1662—1795) ”等4个国家级研究课题,公开刊发学术论文8篇。 肖秀娟,女,汉族,湖南城步人,中国史硕士,茅台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史、社会区域史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至民国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文书研究”等国家级研究课题,公开刊发学术论文5篇。
内容简介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森林作为陆地 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历史实践证明, 一个国家只有保持充足的森林资源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了解人类历史时期的森林生态史,反思人类的行 为及其后果,是建设我们世代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的重要一环。”①我国一直是 一个林业大国,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广阔,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我国森林的发展 情况。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木材、林副产品的需求 也随之增加,“人工营林”得到了规模化的发展,而“人工营林”的发展也留 下诸多文献记载。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省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侗地区原为“丛 林密茂,古木阴稠,日月穿不透”的深山箐野之地②。自明以来,随着“皇木” 采办规模扩大,极大促进了“人工营林”的发展,至今仍留存有大批明代以来 “人工营林”契约文书。文书内容涉及山林权属转让、山林管护、山林纠纷处理、 青山买卖等诸多方面,是目前我国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林业契约文书系统,曾 对维护该流域“人工营林”的持续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这些文书展开研究, 对于今天贵州民族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山地经济发展与民族地区林业文化遗 产的传承、保护和申报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要发掘此类契约文书的历史 价值,首先就得对当前有关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文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情形详细梳理,然后才能具体深入地进行“人工营林”培育、管护、买卖诸问题 的探讨,为深化这一研究题域,本章从清水江流域契约发展、林业契约文书的 搜集、整理概略,以及近代学人对林业契约文书的研究情况等方面加以说明之。 一 、清水江流域契约发展及林业契约文书的搜集、整理概略 契约文书是历史变迁的生动载体,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我国契约文书历史 悠久,具有类型丰富,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如按民族群体文字书写类型进 行划分,大致可分为以汉字为主体的契约,以及各少数民族在族际互动过程中 所形成的原生契约①。此类原生契约在清水江流域以及邻近地区的典籍文献中早 有记载, 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如宋代朱辅著《溪蛮丛笑》“木契”项载:“刻 木为符。契长短大小不等,冗其傍,多至十数,各志其事。持以出验。”②明代 沈瓒著《五溪蛮图志》“合木契”条载:“财物借贷,寄托以竹木,刻记于其 上,分中剖之,各收其半。如符节然。彼此取与,无违期约。 一有遗亡,则艰 于取与也。”接着又言,“合木契,昔诚有之。然亦为其于未受教化以前之制度 也。今则其于财物之借贷,与业产之买卖典押,亦皆系用契约字据之如民家 也”等③。“五溪”,即唐宋以降,对今沅江流域的称谓。“五溪蛮”,即生息在 沅江流域的诸民族群体。该区域唐宋以前,曾有“武陵蛮地”“盘瓠蛮地”等 叫法,范围涉及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诸地,而作为沅江上游的清水江流域当 然包括在内。到了清代,乾隆《黔南识略》卷二十三《永从县》载,黔东南地 区“苗田向无弓口亩数,计禾一把上田值一二金,下田值五六钱不等,不立契 纸,以木刻为凭,近亦有知用契卖者”④。《古州杂记》载:“苗人素不识字,无 文券,即货买田产,惟锯一木刻,各执其半以为符信。” 清水江是沅江的正源,发源于今贵定县斗篷山与都匀市云雾山麓之间,流经今贵州省东南部广袤区域,蜿蜒逶迤穿越黔湘两省,最终东流入洞庭湖,并连接具有战略航运意义的长江及两岸各地。黔东南清水江流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林区,早在宋代就有关于此林区的林区经济记载。便捷的航运带动了“物”的流动,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林的种植规模,使得木材产业朝着集种植、养护、采伐、销售为一体的商业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广袤的木材贸易经济文化圈。那么,针对清水江一带林业契约文书的研究势必可以让我们在地方与地方、地方与国家的互动之中,看到一个多样的地方族群生计模式与经济文化生态格局,了解历史时期贵州一带人工营林的发展与生态兼容状况,也再一次论证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是维护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 学界有关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的研究可溯至20世纪初期,但多为介绍性质的研究。真正大规模地针对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的搜集、整理、调查和研究工作开始于1950年代。本书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尽可能通读现有文本,进行较为准确的归类,找出其间的规律,进而加强其后的信息释读而形成的最新研究。清水江流域的林业契约文书保存相对完整,能够系统反映区域族群、经济与社会状况。结合木材采运贸易活动的历史性分析,或可看到商业活动对西南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影响,揭示国家社会整体经济文化变迁的生活地域面相,探寻资源循环、交换、流转的运动方式,了解商贸活动后面的权力背景和人际交往模式,以“小历史”的方式丰富“大历史”的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