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作者: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译者:王祖宁//刘寅龙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1.60
折扣购买: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ISBN: 9787516814345

作者简介

大卫?哈伯斯塔姆(1934—2007),美国资深记者,被“水门事件”揭发人伍德沃德尊称为“记者之父”。1934年出生在纽约市,195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在《纽约时报》、《哈泼斯》杂志担任记者。1964年,因报道越南战争荣膺当年的普利策奖,被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称为“国家的叛徒”。 哈伯斯塔姆先后创作了二十多本畅销书,内容涵盖战争史、媒体史、美国汽车工业衰落史、民权运动史、棒球史、五十年代史等等,他有志于创作出美国战后影响巨大的三次最重要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前两部即《最寒冷的冬天》和《出类拔萃之辈》,均为20世纪非虚构类的经典巨作。2007年4月23日,哈伯斯塔姆在采访途中因车祸罹难,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内容简介

云山战役 刚过子夜,中国军队发起总攻。在过去的四个月里,无论是参加哪场战斗,戴维斯总会遇到敌众我寡的状况,但这一次对于他的班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机枪因超负荷使用而失灵。戴维斯早就料到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刚到朝鲜的时候,对于这种必须由两人操作的武器,他负责背负弹药,接着负责装弹,最后才成为一名机枪手,其间他已经损耗掉三四挺机关枪。因为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对于重型火器的需求也总是源源不绝。一开始,他们使用的是步兵最为常见的武器——M-1 步枪、卡宾枪甚至机关枪。但是无论什么武器,对于数量庞大的敌军来说都远远不够。有一次,营长鲍勃?凯恩中校对他说:“这场战争的关键就是,你得撂倒一百名敌军,然后就能回家了。等到你真的撂倒一百名敌军,这场战争也就不算什么了。”不过,至于为什么要撂倒一百名敌军才能够回家,凯恩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戴维斯很少见到这样的情形。美军发射信号弹以后,从小在纽约州北部一个农场长大的他看到满山遍野的敌军时,不由想起家乡麦浪翻滚的景象。现在这种景象令人不寒而栗,成千上万的敌军士兵朝他们扑将而来。就算你撂倒一个,还会有下一个;就算你撂倒一百个,还会有另外一百个前仆后继。这种场景对凯恩的玩笑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接着,戴维斯又看到一名骑马的军官,他似乎正在指挥这些士兵。他们还拿着号角,而每当号角声响起时,敌军士兵便会时不时地变换进攻的方向。 ★美国知识界对朝鲜战争最深刻的思考。朝鲜战争类图书畅销冠军,普利策奖得主的生命之作 ★风靡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界、军事界的巨作,经权威机构审读,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美国“记者之父”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全面描绘和剖析这场 “为平局而死” 的战争,一系列关乎历史和未来的新结论,发人深思。被美国新任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Hebert McMaster)列入给特朗普总统准备的必读书单。中文新版增加三万余字,经中国军事科学院权威专家审读。言必有据,800多条材料出处首度呈现。 ★极度残酷的朝鲜战争,苦战三年,最后为何要重新回到三八线? 原本计划三周结束的闪电战,拖延三年,成为巨大的泥潭。对立双方达成协议,回到起点,恢复作战前的势力范围。哈伯斯塔姆穿过战场的迷雾,揭开大国博弈的真相。 ★美国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导致了延续至今的半岛困局?凛冬将至,历史是否会重演? ★1950年冬天,长津湖战役,美国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决定性战斗,联合国军从此退出朝鲜。双方在极端恶劣的严寒天气下展开战斗,均遭遇重大伤亡。书中详细描写了美军陆战第一师突破层层包围,成功撤退的过程,有如银幕重现。 ★“美国恺撒”麦克阿瑟遭遇生平最大的滑铁卢,黯然走下神坛。 麦克阿瑟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二战后成为远东权势最大的美国人,连总统杜鲁门也要退避三舍。在朝鲜半岛,他狂妄自负的一面被战场的局势无限放大,尤其是在仁川登陆后,他的一系列错误战略让美国在战场和政治上都陷入被动。最后,麦克阿瑟在朝鲜耗尽了自己的荣誉资本,黯然回国。 ★三十万美军在鸭绿江畔虎视眈眈,中国要派兵入朝,却只有一个半人支持。 麦克阿瑟一心要将战火烧向中国,毛泽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计划出兵朝鲜。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手,没有人肯积极回应,除了毛泽东,只有“半个人”(指周恩来)同意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