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增补本)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增补本)
作者: 智效民
出版社: 世界知识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8.70
折扣购买: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增补本)
ISBN: 9787501237883

作者简介

智效民,1964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庭出身”未能正常升学,遂下乡插队。1971年回城后在小学、中学任教,1986年调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当代人文学者,著有《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往事知多少》《八位大学校长》《长袍与牢骚》等。其中《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被国家图书馆首届文津奖选为“推荐之书”。

内容简介

“三反”运动中的竺可桢 竺可桢是著名科学家、教育家。1936年至1948年,由于蒋介石信任,他 当了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以后,由于毛泽东赏识,他当了中国科学院副院 长,直到1974年去世。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约1000万字日记。这套日记不 仅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也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与巨大变 化。其中,他在“三反”运动中的遭遇,就颇具代表性。 一、“三反”运动的背景 所谓“三反”,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现在看来,“三反” 运动的出现有些出人意料。 1950年6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经济非常困难,因此毛泽东在中共七届 三中全会上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并 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讲话的中心意思是不可树敌太多,并 要在各方面有所让步。 毛泽东话音刚落,就爆发朝鲜战争,中国政府决定派志愿军入朝参战。 对外战争的爆发使当局对国内形势的判断有所改变,于是在毛泽东向中国人 民志愿军下达参战命令的第三天,即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 镇压反革命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要坚决纠正对反革命分子“ 宽大无边”的倾向。这样一来,不可树敌太多的思想路线立刻演变成轰轰烈 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与正在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 合称为“三大运动”。 三大运动结束后,由于经济建设欠账太多,毛泽东于1951年10月又号召 开展爱国增产运动。与此同时,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防止知识分子对当局的 作法产生怀疑,毛泽东还要求在知识分子中同时开展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 造的思想运动,简称思想改造运动。 竺可桢是全国政协委员,当他在政协大会上听了毛泽东对两个运动的解 释以后,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体会:“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 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 一。……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人民志愿军,这是中国今天的中心任 务。”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中央发现全国各地的贪污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于是 中共中央在12月1日作出向全党发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 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为了加强对运动的领导,中共中 央建立了以薄一波为主任的中央增产节约检查委员会,并在党政军三个系统 成立了各级增产节约检查委员会。12月7日,竺可桢在政务院第114次会议上 听取薄一波的报告。薄首先介绍了政务院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方案,接着 讲到贪污浪费情况。他说:“在财政部、贸易部、人民银行三机关内共有 326000人服务,而贪污者占九万人,占28%,其中应受严重处分者占千分之 一二,已枪毙者150,其中60人在四川一省。税务人员五千人贪污,占全体 40%,共贪污五十三亿,平均每人106万元。贪污人员,外勤多于内勤,新干 多于老干,直接掌握财权多于间接。论其性质,可分为:1)出卖情报,2) 盗卖国家资产,3)假造单据,4)接受贿赂,5)贱买贵卖,6)取公款盗卖 金银,7)伪造证据,8)监守自盗,9)集体贪污,10)假公济私。”薄一 波的报告代表了中央对国内形势的基本估计,因此周恩来在随后的讲话中说 :虽然有抗美援朝运动,但“反贪污、反浪费的运动必须展开”;浪费的原 因,“大概是官僚主义” 。 第二天,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 示》。这反映了中央反对贪污浪费的决心。但是,由于爱国增产运动和思想 改造运动并没有宣布结束,再加上只有大张旗鼓的指示,而没有具体实施的 办法,因此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上述决定和指示,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于1952年元旦在中南海设晚宴招待各界人士并发 表重要讲话。他说:“1952年已经开始,本年将继续抗美援朝工作为重心, 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本年新增加反贪污、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运动” 。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52年1月4日 发出《关于立即限期发动群众开展“三反”斗争的指示》。这样一来,在全 国范围内很快出现了一个群众性的检查、揭发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高潮 。从后,三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二、中科院为“三反”运动而停止办公 在此之前,《光明日报》于12月1日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办公室营造科科 长黄山立贪污案。据说黄在修建物理楼的过程中,利用职权贪污受贿6059万 元。为此竺可桢在日记中说:“……黄立山之贪污,院中三不管之状态有以 养成之。……我们大家统对于国家负此损失负点责任。” 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成立思想改造“学习委员会”,由院长郭沫若担 任主任委员,副院长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吴有训担任副主任委员。12 月25日上午,中科院召开动员大会,郭沫若在大会上说:“官僚主义为贪污 与浪费的根源,要肃清贪污与浪费,必须清除官僚主义。为此须发动群众, 要大家把公物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这要改造思想,所以……思想改造和三反 运动要双管齐下”。这就是说,无论你有没有贪污浪费行为,有没有官僚主 义作风,都要从思想改造的角度,积极投入这场政治运动。 会后,竺可桢担任中科院三反运动的领导机构“节约检查委员会”主任 。当天下午,竺召开节约检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头十天阅读文件, 发动群众检举,以后俟进程如何再定办法,预期十至十二星期可以结束 。 发动群众检举揭发他人的罪行,必然会造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除此 之外,让知识分子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也是发动政治运动的一 个杀手锏。12月27日,中科院学习委员会召开会议。按照事先安排,由竺可 桢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体会。他讲了三个问题:一、自我批评与古代自 省有何不同,二、批评与西方代议制有何不同,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不是 剥夺了个人自由。由于准备不足,或者说尚未想明白,竺可桢认为自己“讲 [得]一塌糊涂” 。这显然与竺可桢从未接触过这类“游戏规则”有关。作 为运动领导的竺可桢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1952年元旦,竺可桢与陶孟和、吴有训、钱三强应邀出席了毛泽东在中 南海设的晚宴,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关于三反运动的讲话。第二天上午,中科 院院长郭沫若根据形势的要求召开临时会议,决定“即日发动‘三反’运动 ,……希望十天以内有结果。”郭院长还要求从当天下午起,中科院停止办 公,全力以赴投入运动。郭沫若是通天人物,他的这些作法显然与中共中央 随后发出的《关于立即限期发动群众开展“三反”斗争的指示》有关。 元月3日上午,竺可桢召开“节约检查委员会”会议,“讨论如何响应 毛主席号召,发动大众热情来做‘三反’运动。”正在这时,中科院党组成 员兼该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曹日昌的母亲去世,要回老家奔丧,竺可桢劝他 不要回去。可见当时的气氛紧张到什么程度。当天晚上十点半,竺可桢收到 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来信,要他在第二天八点半之前汇报运动情况,同时提交 书面报告。竺可桢立刻通知曹日昌,让他连夜准备书面报告 。第二天一早 ,竺可桢与曹日昌前往文委会进行汇报。曹日昌准备的书面报告分五个部分 :(1)是否已经自上而下检讨工作,(2)自下而上的发动工作怎样,(3 )“三反”运动的重点何在,(4)检查组织状况如何,(5)存在何种基本 问题。运动刚刚开始,曹日昌就能写出如此报告,真不容易! 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积极响应毛泽东号召,大张旗鼓地投入“三反” 运动的时候,《人民日报》发表龚育之的文章:《纠正科学刊物中脱离政治 、脱离实际的倾向——评〈科学通报〉第二卷》。文章说:《人民日报》重 新发表毛泽东《实践论》之后,中科院主办的《科学通报》没有转载,对《 毛泽东选集》的出版也不注意。另外,该刊只介绍资产阶级国家的科学状况 ,没有把国内科技成果放在突出位置。这都是“脱离政治、脱离实际、忽视 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表现。看到这篇文章以后,竺可桢 马上与郭沫若商量,“决计从第三卷一期起改变方针,将已付印之稿收回, 但损失将数千万元(按,旧币,下同)。” 可见在“三反”运动中,并不 反对所有浪费。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浪费再大也无所谓。 三、竺可桢“无法应付” 1952年1月6日下午,中科院召开大会,副院长陶孟和、竺可桢、吴有训 分别作了检查。竺可桢在检查中说,除了官僚主义外,他还有“本位主义和 敌我不分两个缺点”。与会者对他提出以下意见:一是有作客思想,二是没 有接触实际,三是利用公家运器材的机会搬过家具。此外,大家对他们动用 巨额公款修建院长宿舍也有很大意见 。 一个月以后,由于文教委员会要求限期完成思想改造任务,竺可桢去找 另一位副院长李四光商量。他说:“余辈均五十岁以上人,讲思想改造不及 年青人之速。而且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这实在使人焦急。 ”另外,他还听钱三强说:现在“近代物理所年青人亦莫知所从,正如一群 鸡鸭,但闻四处呼声,遂致彷徨歧途。”为此,他希望当时兼任副院长的陈 伯达能够“到院多主持思想改造或至少能一星期来一次。” 这时,三反运动已经变成人人过关了,因此不要说普通知识分子,就连 竺可桢也觉得“莫知所从”。为了表示积极,他请沈自敏对自己进行帮助。 沈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浙江大学学生会会长,当时在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工作。面对自己老校长,沈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属于“买办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态度,所以最能压制学生”。此外他还批评竺可桢的文章“没有阶级争 斗性”。 2月28日下午,竺可桢在会上再作检查。检查之后,沈自敏说竺可桢“ 在浙大培植了强固的反动集团”,曹日昌认为他“对教授治校没有批判”。 此外,还有人说他是御用学者,与蒋介石见面不用通报 。对于沈自敏的说 法,竺可桢虽然不能接受,但也不敢反驳,只是在日记中流露了一点不满情 绪。 3月15日,竺可桢继续在小组会上做检查。这次检查的问题包括“向上 爬、宗派主义、崇美思想及国民党时代学生运动”,其中重点是学生运动。 检查之后,许多人提了意见。小组会结束时,院党组成员、历史学家刘大年 要求他进一步检查自己的问题。 无奈之下,竺可桢只好再次请沈自敏来家吃饭,帮助自己分析错误。4 月14日,刘大年找他谈话。指出他属于统治阶级,有崇美思想,作客思想, 在浙大时敌我不分,还为殖民主义辩护;但由于“没有政治野心,没有欲望 ,问心无愧……,生活严谨,没有贪污”,因此需要从行动上站在人民一边 。4月23日,竺可桢将自己的检讨装订起来,寄给刘大年和沈自敏。随后, 他还与沈自敏谈过自传写作和个人检查等问题。从二人的接触情况来看,沈 显然是党内负责“帮助”竺可桢的特殊人物。 经过半年的精神折磨,竺可桢已经难以忍受。他在5月12日的日记中用 “年衰力薄”、“真同走尸”、“动辄得咎”、“坐领干薪”等词语来表达 自己的痛苦心境。 尽管如此,原来“预期十至十二星期可以结束”的运动仍然是遥遥无期 。两个月后,刘大年又来拜访竺可桢,说院里的思想改造运动从下星期开始 ,要他和陶孟和、吴有训再作检查。几天后,中科院再次召开思想改造动员 大会,一向很少露面的陈伯达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竺可桢说:“自院成立 以来,陈院长来院作大报告是第一次。”第二天,苏联科学院地理所副所长 贾伊且各夫突然来访。正在这时,竺可桢患了感冒,他既要接待外宾,又要 准备检查,因此他在日记中说:这种局面“使我无法应付” ,可见他有多 么难受。 7月28日,竺可桢写了五千多字的检查稿之后,又一次请沈自敏对他进 行帮助。沈认为他在稿子中分析事实太多,分析思想太少,而思想转变的关 键是要学习毛主席著作。7月30日,竺可桢在大会上作检查。会议由陶孟和 主持,华罗庚、罗常培、范文澜、钱雨农等人出席。8月24日,中科院公布 了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没有过关者的名单,其中没有竺可桢的名字。至此,竺 可桢总算得以解脱。 四、其他专家学者的遭遇 相比之下,竺可桢周围的专家学者就没有这么幸运。 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刚刚被任命为中科院东北分院院长,就遇上了三反运 动。于是他首先检讨了自己的官僚作风和作客思想,然后才赴沈阳上任。一 个多月后,有人揭发他在解放前拿了美军的3000美元、60两黄金和卡车一辆 。于是竺可桢写信让他坦白交待。随后,竺向钱三强询问此事。钱三强说, 1945年前后,严济慈为美军创造的价值合十万美元,应该获利一万。但实际 上他只得到“黄金一百五十两之谱,即合美金七千五百元之数。”1946年, 严济慈回到北平后,拿这笔钱买了房子,因此被视为贪污。 2月13日,竺可桢与李四光、陶孟和、吴有训等人商量此事,认为既然 有人揭发,就该让严济慈早点坦白交待。于是,他们联名致函严济慈表达这 个意见。所幸严济慈的坦白还算彻底,并主动将这套房子充公,才免于处分 。严济慈的命运显然与他的价值有关。这种事换上其他人,恐怕会是另一番 景象。 比如图书馆职工毛宗荫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是中科院图书馆少 有的专业人员。因为他经手购买了许多书籍,并负责装订图书馆的报纸,因 此有人怀疑他贪污。面对声色俱厉的呵斥,老实巴交的毛宗荫在斗争会上承 认自己贪污160万元。但群众并不满足,他只好跳楼自杀,寻了短见。面对 这种情况,一向同情毛宗荫的竺可桢居然会觉得“这是右倾思想,……要肃 清贪污数千年来的遗毒,牺牲是免不掉的。” 又如应用物理所一位研究人 员因为被人发现私自出售无线电振荡片三片,也在宿舍“畏罪自尽” 。 除此之外,自杀未遂者不知有多少,其中包括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4 月10日中午,竺可桢看望吴有训,得知吴先生因为在运动中难以过关,已经 买了一条绳子,几次要悬梁自尽。后来他把内心痛苦向太太和盘托出,才避 免悲剧发生。这一切都反映了当时的恐怖气氛。 除了中科院的事情外,竺可桢在日记中还记录了学术界朋友们的一些遭 遇。4月25日晚,竺可桢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毓泰(字树人)见面,谈到周枚 荪(字炳琳)在北大三次检讨未能通过。周的儿子也检举揭发他,但还是儿 子的口气。相比之下,陆志韦的女儿在会上检举自己的父亲时,开口就是“ 你陆志韦”如何如何 ,则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饶毓泰是中国物理学界的 泰斗,也是吴大猷、杨振宁、李振道等人的老师;周枚荪是北京大学法学教 授,曾经担任过国民政府 副部长;陆志韦是著名心理学家,当时是燕 京大学校长。从这些片言只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运动中的处境。 与周、陆二人相比,饶毓泰遭受的内心折磨也许更大。三反运动开始后 ,竺可桢曾多次拜访饶毓泰,2月28日,他听说饶在家中晕倒,便前去看望 。3月6日,竺可桢又收到北京大学教授杨振声来信,“知树人神经失常。” 他与吴有训匆匆到了饶毓泰家之后,只见饶躺在床上,“眼睛直视无睹,不 能认人,但云‘为什么缘故’。” 竺可桢在日记中说:饶毓泰得病,是因为他最得意的学生在会上批判了 他。批判的理由是他不仅只会“教人做研究”,还说什么清华应该“赶上世 界学术水平”。批判者认为这“全是自私自利”。饶毓泰不能接受这种批判 ,北大副校长汤用彤批评他思想有问题。因此有人说他病情加重,与汤先生 的批评有关。饶毓泰也认为,北大自“马寅初、汤用彤起,直到学生,无一 寄与同情”,相比之下,“倒是科学院友人还有同情”,因此他想离开北大 。 随后,竺可桢得知“燕京(大学)‘三反’极热烈”,该校的“陆志韦 、赵紫宸和张东荪,成为北京各大学‘三反’中心人物” 。浙江大学在运 动中“自杀者五人,……许多人自己承认没有根据的贪污事件。” 这说明 ,中科院的“三反”运动,似乎没有北大、燕大、浙大等高校那么“热烈” 。 一场由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和反对贪污、反对浪费的经济领域的斗争, 居然与思想改造运动结合起来,变成了人人过关的政治运动,从而制造了许 多冤假错案。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它确实是老一代 人的亲身经历。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知识分子的独立人 格就会遭到严重打击,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P27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