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探索丛书 理解的逻辑:我们如何理解“理解”

智慧的探索丛书 理解的逻辑:我们如何理解“理解”
作者: 魏宇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62
折扣购买: 智慧的探索丛书 理解的逻辑:我们如何理解“理解”
ISBN: 9787559876577

作者简介

魏宇,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晨晖学者、助理教授,2022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在Annals of Pure and Applied Logic、Erkenntnis、《逻辑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主要研究方向是模态逻辑及其在哲学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在一个房屋失火的救援现场,有一个小男孩询问消防员房子为什么失火,消防员告诉他是电线短路导致了这场火灾。这个孩子虽然年龄太小、对“短路导致火灾”没有概念,但接受了这条信息,然后拥有了一条关于“为什么”的知识,即知道为什么房屋失火了。他可以向他的朋友们重复说,因为电线短路所以发生了这场火灾。他可以回答一个相应的“为什么”问题:“为什么房子失火了?”直观上这个孩子并不理解为什么短路导致了房屋失火。消防员拥有这种理解是因为消防员不仅知道短路导致了火灾,还清楚短路如何导致了火灾,而这个孩子只有关于“为什么”的知识,因而没有关于“为什么”的理解。 在一个安静有序的实验室,有一位女科学家正在研究某个有趣的化学反应,她希望弄清楚这一化学反应的决定性成因。经过反复实验后,她确信氧气的引入就是那个决定性的因素。此时,直观上这位科学家已经知道为什么这一化学反应会发生。但是,由于这位科学家还并不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理、什么样的机制使得氧气的引入导致了该化学反应,因此她尚不理解为什么该化学反应会发生。 以上两个故事都是当代哲学家为论证“理解”不同于“知识”而提出的,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一句通常被归于爱因斯坦(A. Einstein)的名言:“任何傻瓜都能知道,关键在于理解”(Any fool can know; the point is to understand.)。“理解”是近年来国际知识论、科学哲学等领域中广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并且,正如[L. D. Ross 2020] 所言,当哲学家在探寻对“理解”的恰当解释时,有关理解和知识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成为主要的关注点。然而,当前学界缺乏从逻辑层面刻画“理解”的研究。 事实上,关于“理解”的逻辑研究早在中世纪就出现过。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不仅考虑知识与信念的推理模式,还研究诸如“怀疑”、“考虑”(considering)、“理解”等许多知识模态。用[Boh 2000] 的话说,中世纪的逻辑研究对许多非标准模态“院门大开”(open admission)。其中“理解”似乎被视为比“知道”或“相信”更为基础,是非常自然且重要的一个。当代逻辑学家辛提卡(J. Hintikka)开创了现代逻辑研究“知道”“相信”的标准模态逻辑路径(参见[Hintikka 1962]),而“理解”的概念近乎被遗忘。 “理解”的哲学理论同样有很长的历史。知识论的英文名称“epistemology”来源于古希腊语单词“episteme”,不仅有“知识”,还有“理解”的含义。古代哲学家对两方面意义都有不少思考([Grimm 2021])。20 世纪60 年代,现代知识论关心“知识”能否被分析为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的问题,“理解”淡出视野。这与逻辑的发展类似,在研究的起点,哲学家、逻辑学家认为对于认知状态(epistemic states)而言,知识和理解都重要,只是“现代化”的进程抽去了“理解”的部分。 在知识论、科学哲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理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学术界对其逻辑层面的研究却相对匮乏。本书突破传统,深入探讨了“理解”的逻辑结构和语义,旨在揭示其与“知道”和“相信”等认知状态的微妙联系。作者不仅追溯了中世纪知识逻辑对“理解”的早期关注,还批判性地分析了现代知识逻辑的局限性。通过逻辑工具,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澄清和理解不同哲学文献中关于“理解”的论点,是对该领域研究的一次重要补充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