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思想/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毛泽东的思想/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作者: (美国)斯图尔特·R·施拉姆著//田松年等译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9.60
折扣购买: 毛泽东的思想/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ISBN: 730006244X

作者简介

  斯图尔特·R·施拉姆(Stuart R.Schram),西方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和毛泽东著作翻译家。1954年获得哥伦比亚太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从事当代中国问题研究。1967年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1968年至1972年任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政治系教授,兼任该院现代中国研究所所长。1990年退休返回美国,应聘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持英文版《毛泽东集》的编纂工作。   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毛泽东》(1966)、《未经修饰的毛泽东:谈话与书信集(1956—1971)》(1973)、《对毛泽东的初步重估》(1984)、《毛泽东的思想》(1989)等。

内容简介

有人提出,毛泽东1923年7月的这篇文章,不是讲述商人在整个中国革 命中的作用,而是阐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革命任务的性质。②这种观 点不但没有明显的事实根据,而且完全没有注意到1923年至1925年、1926年 间毛泽东的思想上发生的从注重城市到注重农村的这一划时代的转变。在19 23年7月的这篇文章的另一段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知道半殖民地的 中国政治,是军阀外力互相勾结钳制全国国民的二重压迫政治,全国国民在 这种二重压迫的政治下自然同受很深的痛苦,但是很敏锐很迫切地感觉这种 痛苦的还要以商人为最。” 也就是说,毛泽东认为商人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更直接地遭受帝国主义 者的压迫,他们受压迫最重,所以最能够在民族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这种 总体的社会学的分析,在三年以后毛泽东发现革命的潜在力量原本在农民之 中,就完全改变了。在我们着重探讨这些思想变化发展之前,1923年7月文 章的另一个一贯的特点也应给予充分的注意。这篇文章的结束语写道:“大 家要相信只有国民革命是挽救自己和国家惟一的道路,历史上许多的革命事 业都可以做我们的参考或指导。……用革命的方法,开创一个新时代,创造 一个新国家: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我们切不要忘记!” 在这里我们可以再次清楚地看到,在毛泽东的思想中,政治学意义上的 人民(国民或平民)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民(民族)是相互联系的! 从1923年7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刊物《向导周报》上发表《北京政变 与商人》和另外两篇短文,到1925年12月主编国民党刊物《政治周报》的两 年半时间内,与毛泽东有关的几份可靠的原文在国外是可以得到的。毛泽东 在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简短的发言,并于192 4年2月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是委员之一)提交了几份由他起草的 提案。即使在这样一些正式场合,毛泽东的一些意见仍保持其工作作风和政 治策略的一贯特点。例如,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反对建立“ 调查部”的提议,因为这个提议执行的后果会使“调查和实际应用脱离,作 为一个革命党,我们不能这样做”①。 毛泽东作为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在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后,于1925年初 回湖南养病休息,在这期间他开始进行把农民组织发动起来的实际训练。19 25年秋,毛泽东回到广州,在国民党宣传部工作,主编《政治周报》,并开 始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他担任农讲所所长是在1926年6月至10月),还参 加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到这时为止,毛泽东已形成了这样一种观 点,即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转移到农村去。此观点形成后就没再动摇过。 1926年6月,毛泽东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在列举国 民党宣传工作缺点时,特别提到很注重城市,但忽略了农村。④在某种程度 上,毛泽东思想上的这种转变只不过是当时革命本身的格局发生变化的反映 :当时农民的斗争热情在不断增长,彭湃和其他许多人,包括毛泽东,都在 积极把农民组织发动起来。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断言:只有把农民的这 种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所必需的力量。 P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