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时(外婆的青春纪念册)(精)

梅子青时(外婆的青春纪念册)(精)
作者: 张哲|口述:刘梅香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60
折扣购买: 梅子青时(外婆的青春纪念册)(精)
ISBN: 978755024168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3 写字台理得相当整齐,但里面的大多数东西在我 看来都没有什么必要保留。 木尺,剪刀,旅游纪念章,手帕,剪报本,账本 ,相册。 相册当然是需要保留的,只是除了家人和她自己 的老照片,还有太多我不认识的面孔,大概是她的同 学、同事、学生和远亲。 在一叠本子的*底下,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册子, 封面和封底用深蓝色的布包裹着,可能是因为年代太 久远,表面有一些接近黑色的污渍,但整体上仍是整 洁和挺括的。册子的一端用褐色的绳子穿过,显示它 原本只是一张张单独的白纸,后来被人为地做成了现 在的样子。 也许是好奇心的驱使,也许只是下意识的一个动 作,我翻开了这个小册子。 次章流动的学堂 十四 从前的识字班里,湘湖师范的学生给我们教课, 让我对教师这个身份产生了一种尊敬。但是小学班主 任的做法又让我有了新的思考。我想,假如我是教师 ,一定不会对学生厚此薄彼,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个 好教师。 我终于决定去考湘湖师范。我感觉到,这个学校 无论师生都平等、朴素、热情、上进。我想,自己应 该加入到他们当中去。 这一次爸爸照样反对,但不像上次那么固执了。 我哪里管得了那么多,自说自话,和堂姑妈美尽、堂 阿叔刘城一道,先参加湘师办的补习班,再去报名考 试。 尽管我这个人平时胆子算大的,但考试那天还是 有点担心。湘湖师范过去每年只招一个秋季班,迁到 古市以后,春秋两季各招一班。我参加的是秋季考试 ,一个班五十个名额,参加考试的却有两千多个人。 考完以后,我紧张了几天,后来渐渐平复下来, 每天该做啥还做啥。有**我在镇上的二阿姨家里, 突然有人在门外喊我,我心里一激动,晓得有戏了。 来的人是毛培芬。她跟我一道参加补习班,两个 人很谈得来,但她小得多,当时还只是个小姑娘。她 的爸爸和阿哥都是湘湖师范的老师,那天录取名单定 下来了,她爸爸在办公室里抄榜,她就偷偷躲在后面 看底稿,看到第三名就是自己名字,高兴得叫了出来 。再看下去,看到刘梅香三个字,立刻二话不说,跑 到上安村我们家里,见到我爸爸,就朝他大叫: “考取了,梅香考取了!” 但是我爸爸不相信。毛培芬听他说我在镇上,三 步并了两步又跑过来。姆妈和二阿姨听到喜讯,高兴 得呆掉了,不晓得说啥个好。我还是有点不太敢相信 ,我说:“培芬,走,我同你看榜去。” 我们走到小上安附近的广因寺,当时湘湖师范就 设在寺里。我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大概在四十 名左右,我晓得,录取是笃定的了。但是美尽和刘城 呢?还没有寻到他们的名字,我就被毛培芬拉走了。 回到家里,我告诉爸爸:“我要读湘湖师范了。 你不要不相信,是真的,我亲眼看到榜了。” 爸爸啥都没有表示。但是那天晚饭,他的饭量特 别大,讲话特别多。我想,他心里面一定是开心的。 刘城听说我考上了,也跑去广因寺看榜。本来他 感觉考得不错,一定能够录取,结果名字是看到了, 不过是在备取生里。所谓备取生,要比正取生低一个 级别,一共十个人,正取生*后不去读的话,就从备 取生里按分数高低依次补上。美尽没有考好,她连备 取生也不是,**没有上榜。 分数不好,运气来补。那时正是抗战前期,浙江 北部的杭州等地沦陷,省**临时南迁到永康,教育 厅迁到丽水。那一次因为报考的人多,校长金海观也 想推行乡村的普及教育,所以特地坐车去丽水,向教 育厅申请扩招。当天下午他就回到学校,带来厅里的 答复: “允许扩招!” 这样一来,五十个就变成了一百个,我们正取生 编成甲班,十个备取生和分数再靠后的四十个人编成 乙班。美尽刚好在那四十个人里,等于她和刘城一道 过关。我从来没有那么高兴过,抓住美尽的手说: “太好了,我们三个又变成同学了。以后等我们 毕业,*好也到一个学校当老师。人家同事一问,三 个都是上安刘家的,多少光荣!” 那时我不可能料到,美尽和刘城后来都没能迎来 毕业的那天。P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