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成都时代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智囊 双封烫金
ISBN: 978754641016601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蕞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东周列国志》《智囊》等。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自 序(译文) 冯梦龙 人要有智慧,就像土地要有水一样。土地没有了水,就会变成一片焦土;人没有智慧,就会变成行尸走肉。将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就好比水流在土地上一样。地势低洼的地方就注满了水,人事“低洼”的逆境也充满了智慧。纵观古今成败得失的众多事实,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如何来证明这一点呢?曾经处于优势的夏桀和殷纣是愚蠢之君,而处于劣势的商汤和周武王是聪明之君。齐、楚、燕、韩、魏、赵六国联盟力量很大,却很愚蠢,而秦国虽然势单力薄,却很聪明。楚汉相争时,楚王项羽势力强大却愚蠢,而力量薄弱的汉王刘邦却很聪明。当政的隋朝皇帝杨广愚蠢,而他的大臣唐王李渊却聪明。居统治地位的南宋王朝愚蠢,而后起的元朝却聪明。元朝后期的统治者愚蠢,而率领百姓成大业的本朝圣祖(指明太祖朱元璋)却聪明。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上的大事件尚且如此,那些小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就是《智囊》这本书所要阐发出来的哲理。 有人反驳我说:“从智慧上看,很少有人能超过舜的,但他却经常被他那顽固而愚蠢的弟弟象置于困境之中;也很少有人能够超过孔子的,但他却被困在陈国和蔡国。西家邻居的儿子,对于儒家的“六经”十分精通,却空怀璞玉之才而不能为世所用,生活贫困;东边邻居的儿子,大字不识一个,却坐享祖辈传下来的荣华富贵,仆人过百。你所说的愚失而智得又体现在哪里呢?”我笑着回答说:“您没有见过那些挖井的人吗?他们在下面打井时,冬天光着身体,夏天却穿着厚厚的皮袄,靠着绳子缒入井中,坐着土筐升到井上,他们能在平地上找到水源,靠的就是智慧。如果说土已挖到了头,没有见到泉水,却被石头挡住,情况发生了变化,怎么办?宋代有个叫种世衡的人,他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能将石头砸得粉碎并使泉水涌出,从而使千家万户都受惠。因此,同样是挖井见石,愚者看到的只是石头,而智者却能透过石层看到泉水。事物的变化能让智者暂时处于困境,但智者的智慧却使他不被这些变化所困。如果舜和孔子没有那样超人的智慧,那么舜就将被他弟弟烧死在谷仓中,从而化成灰烬,或者被活埋在井里,变成泥土;而孔子也将在陈国或蔡国被活捉。但舜不但成功地脱险,而且还能够在事后悠闲地坐在床边弹琴,而孔子虽然还没有摆脱困境,却在郊外弦歌不绝。您既然还不懂得圣人对智慧的妙用,又怎么能窥视我的《智囊》的奥妙呢?”有的人又说:“舜和孔子的事情,就算是事实吧,但‘智囊’这种称呼,正是造成汉代大臣晁错被杀于集市的原因,您为什么还要宣扬它呢?”我反驳道:“错了,错了,晁错不是死在智慧上,而是死在愚蠢上。当他坐而谈论治国时,皇帝已经高兴得面露喜色,可是等到吴楚七国谋反的战争打响之后,他竟然建议让皇帝亲自带兵出征,他自己却留守京师,他做了这一件不聪明的事,才使谗言四起,从而导致他的被杀。然而,晁错虽然在保护自己方面是愚蠢的,但在筹划国家大事上却是聪明的,所以即使他已经死了上千年了,人们还为他感到惋惜,将他列入名臣之中。后来一些见识短浅的小人,在保护自己方面特别聪明,而在筹划国事方面则特别愚蠢。用这种人和晁错那样的人相比较,难道还看不出谁美谁丑吗?再说对于《智囊》这个名称,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晁错之前,有樗里子被称为智囊;在晁错之后,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德俭被称为智囊;在本朝,杨文襄公(名一清)也有这个称号。这几个君子之士,虽然所走的道路都不一样,但大多都完成了自己的事业,建立了杰出的功勋,身荣道泰,您撇开了智囊的好处不谈,却专列它的害处,这好比是看到了一个人在乘船渡河时被淹死了,就劝别人不再乘船一样,这就太不聪明了。”又有人说:“您写《智囊》,打算让别人学习智慧,但智慧到底是天性的,还是从书上学来的呢?”我回答说:“我前边早就说过这一点,智慧就像水的样子,藏在地中时它是天性,而要开凿它,让它流出来,这就得靠后天的学习了。而开凿出来的井水、涧水、泉水,它的用处与江水、河水是一样的。我所担心的是人们天性中的智慧,像藏在地下的水那样,被埋藏在土石之下,而不能流露出来,于是就用这些写在纸上的话,来当作发掘智慧的‘铁锹’和‘土筐’,这样做或许对于经世济用会有一定的作用吧。”又有人说:“我听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您品评的这些智慧中,有些是十分狡诈的不法之人,却被您列为上等;而那些鸡鸣狗盗之流,您也记录了他们的奇闻。这样您的《智囊》将变得污秽不堪,这怎么能用来教育世人呢?”我告诉他:“我品评的是智,而不是人,不考虑那个人怎么样,只考虑那件事怎么样;不考虑那件事的价值,只考虑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即使是那些狡诈的不法之徒或小偷强盗,哪个不是我治世药箱中的药材呢?我把它们当作蜘蛛网,就可以捉虫子;我把它们当作蚕茧,就可以做蛹的住房。这就好比是百川之王的黄河,众水同归,难道它还会对水流的大小、清浊做有选择的接受吗?”可能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被人责难的了,于是我便将这些话作为本书的开篇。 第一部 上等的智慧 总 序 智慧并没有常规可循,以恰好符合人事变迁为上等。所以愚蠢的人有时也会有一得之见,而明白人反而失之于考虑太多。为什么呢?因为上等的智慧是出乎自然和事理的,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并不是千思万虑就能达到的。别人注意小事,我从大处着眼;别人看得近,我看得远;别人愈忙而事情愈乱,我不动声色而事情自然搞定;别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这样,再困难的事情对于我来说都是容易的,再巨大的事情对于我也是细小的。我的斡旋深入于无声无息的细微之处,我的举动却出乎于人们思索意料之外。有时是起初相抵触然后相符合,有时看似相反而事实却并不矛盾。 当我悠闲自得时,豪杰们难免对我产生怀疑;而我一旦作出决断,圣人也无法再改变。啊,智慧到了这种程度,难道不是上等的吗? 上等的智慧是无法学习的,有意学习的人也只能取法其上而仅得其中。或者像古话说的人下之人有人上之智,兴许有遇到机会触发偶尔表现的。现在我将这类智慧列举个大概,简单地分为见大、远犹、通简、迎刃四大类,并统统把它们称为“上等的智慧”。 见大卷 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 大意是:善于用人的领导者,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却又让人难以意料。寻常之人对此感到惊异,豪杰之士却能够了然于心。 孔子尽人之才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的马跑掉了,而且还吃了农民的庄稼。 那个农民很生气,就把孔子的马给扣下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前去向农民求情,说了许多好话却没有把马取回来。孔子感叹地说:“用别人不能理解的话去说服人,好比用最高级的牺牲——太牢(牛羊猪各 一)去供奉野兽,用最美妙的音乐——《九韶》去取悦飞鸟,有什么用呢?”于是,孔子又派养马的人前往。养马人对那个农民说:“你不是在东海耕种,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马怎么能不侵犯你的庄稼呢?”农民听了,什么也没说十分痛快地解下马交还给了他。 所谓人以群分,拿诗书的道理去说服乡野之人,这正是腐儒之所以误国的原因。而养马人的话虽然不错,但如果由子贡去说,农民仍不会听从。为什么呢?因为儒生与农民在外貌和修养上相别甚远,他们的精神也必然互相背离。那么孔子为什么又不直接派养马人去,而要先听任子贡前去呢?因为如果先派养马人去,即使他一去就将马取回,子贡也不会服气,所以不如先让子贡自己去碰一下钉子,养马人的妙处自然会显露出来。圣人通达人情,所以能够恰当地发挥各人的长处,而后来的朝代,往往用金科玉律束缚人,以论资排辈限制人,又总是指望一个人在各方面都要出色,怎么能把天下的事办得好呢? 以愚挫智 南唐时期的广陵人徐铉、徐错兄弟和钟陵人徐熙,号称“三徐”,在江南名声很大。这三个人都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通达古今闻名于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铉的声望最高。有一次,恰好江南派徐铉来到北宋纳贡,照例要由朝廷派官员去做押伴使。但满朝文武都因为自己的辩才不如徐铉而生怕中选。宰相赵普也不知要选谁为好,便去向宋太祖请示。太祖说:“你先退下吧,朕亲自来选。” 没过多久,宦官命令殿前司听旨,要他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送来,殿前司写好后,宦官将名单送给太祖,太祖御笔一挥,随便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并说:“让这个人去就可以。”这使在朝的官员都大吃一惊。赵普也不敢再去请示,只好催促那人赶快动身。 那位殿中侍者也不知为什么要派他去做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释,只好前去。一上船,徐铉就滔滔不绝,词锋如云,周围的人都为他的能言善辩而惊讶。那位侍者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徐铉不了解他的深浅,愈发喋喋不休,竭力与他交谈。一连几天,那人却不与徐铉论辩,徐铉说得口干舌燥,自觉无趣,也就不吭声了。 岳珂认为,当时陶毅、窦仪等名儒衣冠楚楚出入于朝廷,若谈论辩之才,难道会输给徐铉吗?宋太祖作为大国之君,之所以这样做,用的就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个兵家之上策。孔子指派养马人是以愚治局,宋太祖派遣殿中侍者,是以愚困智。以智者去对付愚者,愚者无法理解;以智者与智者较量,谁也不会认输。 白沙人陈公甫,到定山拜访庄孔易。分别时,庄孔易用船送他回家。船上有一个读书人,平时就油嘴滑舌,在船上说起话来也十分下流,肆无忌惮。庄孔易愤怒得不得了。而陈公甫却泰然处之。当那人胡言乱语时,好像没有听见他的声音一样,等到那人走时,好像根本就不认识他一般。庄孔易对陈公甫十分佩服。这是宋太祖降服徐铉的办法。 用人之长 唐德宗时,韩滉曾出任三吴节度使。凡是他所接纳的宾客,都根据他们各自的才能,恰当地予以使用。有一次,一个老朋友的儿子来投靠他,却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一天,韩滉让他参加宴会,他居然从始至终端坐在席上,没有和对面的人交谈一句。韩滉注意到他的这个特点后,就将他安置在军中,让他看守仓库大门。从此,这个人每天一早进入帷帐,一直端坐到太阳落山,官吏和士兵都不敢随便出入。 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经常到王府花园游玩,发现园丁陆仁章培养花木很有办法,便记住了他。后来淮南兵围困苏州时,钱镠就派陆仁章到苏州城去送信,陆仁章果然顺利完成了任务,带着回信返回,钱镠很器重他,就将他作为自己的孙子收养。 如果领导者都能像韩滉、钱镠那样用人,那么天下就不会有被遗弃的人和被荒废的大事了。 另据史书记载,淮南王派兵包围苏州时,推着洞屋攻城。苏州守将孙玫命令士兵在城墙上竖起一根大木杆,顶端安上滑轮,穿上一根粗绳子,绳子的一端绑有铁锥,守兵从城墙上往下投掷铁锥,将洞屋屋顶击破,然后使劲拉绳,利用滑轮的作用将屋顶揭开,攻城的敌人统统暴露无遗。后来,敌人开炮时,就张开网阻挡,淮南人无法攻克。 吴越王派兵来救援苏州,只有一条水路可以通往城内,但此时淮南兵却用缀上铜铃的大网悬挂在水中,连鱼鳖游过都会弄得铃声大作,无人不晓。都虞侯司马福想潜入城中,便想了一个计策,故意先用竹竿触网,敌人听到铃声后立即收网,拉起来察看,而司马福则乘机潜过网,在水中潜藏了三天,才进了苏州城。与守军取得联系后,使城中的号令与援兵相呼应。敌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以为是神仙在帮忙。这和前面说的可能是同一件事,但其中一个的姓名可能是弄错了。 国王尊大臣为师 燕昭王在位期间,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是战国时代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有一次,他向郭隗(wěi)询问治国之道,郭隗说:“国君的臣子,是他的老师;诸侯的臣子,是他的朋友;伯爵的臣子,是他的门客;而不安宁的国家总是用奴才为臣。就看大王如何选择了。”燕昭王说:“我很想学习,却苦于没有老师。”郭隗就说:“大王如果真的想振兴国家,我郭隗请求为天下有识之士开路。”于是燕昭王为郭隗重新修建了寝宫,并尊他为老师。不到三年,苏秦从东周洛阳来到燕国,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乐毅从赵国来到燕国,屈景也从楚国来到了燕国。 郭隗通晓招贤纳士的智慧,有气量宏大的大臣气象,不愧为帝王的老师。雍齿虽不得汉高祖欢心,却战功很大,汉高祖于是听从张良的建议,首先封他为侯,使所有的功臣的心都安定下来。许靖倜傥瑰伟,足智多谋、品行高洁,在刘璋手下曾做巴、蜀等郡太守。刘备打败刘璋后,封许靖为将军长史、太傅,对他以礼相待,使蜀国的士大夫们都一心报效于朝廷。这些事都是给那些有识之士以名誉,而自己从中获利的案例。 容人之过,宽恕仇人 汉宣帝时期的丞相丙吉有一个好喝酒的车夫,喝醉之后行为很不检点。有一次,他驾车随丙吉外出,酒醉后呕吐在车上,相府的主管骂了车夫一顿并打算辞退他。丙吉说:“如果因为他醉酒而遭辞退,还有哪里会收容他呢?还是忍忍吧,毕竟只是把车上的垫褥弄脏了而已。”仍然留他做车夫。这个车夫家在边疆,经常目睹边疆发生紧急军务的情况。那天出门,恰好看见驿站的人拿着红白两色的口袋,将边境的紧急文书送来,于是就随后跟到皇宫正门负责警卫传达的公车令那里打听。并得知敌人已经侵入云中、代郡等地。他马上回到相府,将情况告诉了丙吉,并说:“恐怕敌人所侵犯的边郡中,有些太守和长史已经又老又病,无法带兵打仗了,丞相最好预先查看一下。”丙吉认为他说得很对,就招来负责高级官吏任免事项的官员,查阅边境郡县官员的档案,对每个人都进行仔细地审查。不久,汉宣帝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敌人所入侵的郡县官员的情况,丙吉对答如流。御史大夫却无言禀告,只得降职让贤。而丙吉能以时时忧虑边疆、忠于职守而被称道,这里面也有车夫的功劳。 宋朝时,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人,经审讯后查明是诬告,于是就将他押送回山西,交给郭进,让郭进亲自杀了他。当时正赶上北汉国入侵,郭进就对那人说:“你既然敢诬告我,说明还是有点胆量的。现在我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推荐你。如果你被打败了,那就自己去投河,不要弄脏了我的剑。”结果那个军校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居然打了个大胜仗,郭进于是就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重用。 容忍别人的小过失,他必将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回报;宽大自己的仇人,他必将会以死来相报。只因为要报答恩人的感情激荡在胸中,所以他的长处一遇触发的机会就会被激发出来,他的才干一受到激励,就会尽量发挥。那些专门去收集别人的过错、去寻找仇人的人,那就太愚蠢了。 ★ 古代锦囊妙计的现代文诠释版本,老少皆宜。中华智慧的精髓。 ★ 两天读懂的白话精华版。 ★ 小说一样的白话故事:由于《智囊》的案例与解读又巧妙又复杂,您用文言读会十分困难,所以本书大胆删除了妨碍理解的内容,全部是清楚生动的现代文,并在视觉上不断简化,让它变得像一本小说一样好读而营养丰富,让您一口气读通。 ★ 只留精华:精选了百年通用的内容,删去对今天没有实践价值的部分,节省您的时间。 ★ 双封面烫金,清雅而奢华的时尚古典读本。 历史小常识: ★ 康熙皇帝认为《智囊》内容精辟,忧其启发民智,将其封禁,所以只有少数精英可以读。 ★ 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都熟读过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