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化研究选读

新媒体文化研究选读
作者: 曾一果,王敏芝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88.00
折扣购买: 新媒体文化研究选读
ISBN: 9787300331836

作者简介

曾一果,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研究(19ZDA26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都市文化生产的媒介实践研究(19FXWA00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10多项;出版有《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中国传媒文化百年史》《媒介文化论》等专著多部。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城市传播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成果曾获得第八届和第九届教育部高等院校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第十四届、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广东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
王敏芝,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生产的体系性嬗变》等著作。

内容简介

除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深受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影响之外,美国的经验学派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的研究就吸收了阿多诺的一些研究成果;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还直接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兴起的各种后理论。
塞瑞·托马斯在《在文化和文化研究中的统治阶级与意识形态》一文中列举了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密切相关的一些“批判理论”,包括现代批判理论(modern critical theory)、后批判理论(post critical theory),当然还有上面提到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托马斯将卢卡奇、阿尔都塞和早期哈贝马斯视为“现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卢卡奇、早期哈贝马斯等人的现代批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关系密切但又不尽相同,卢卡奇、哈贝马斯(学界常把哈贝马斯也看作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等人关注大众社会理论和知识社会学,试图以批判理论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但与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并不是否定主义者,他肯定了现代社会的主要成就。“后批判理论”包括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有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利奥塔和福柯等人,托马斯认为这些学者大部分都“认同美国和英国的文化研究”。托马斯还指出,现代批判理论和后批判理论均关注政治经济学关注的“主流意识形态”问题,但他们较少关注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中的经济问题。
从托马斯和凯尔纳的讨论可以看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思想其实不仅被传播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文化研究直接继承,而且对后现代主义理论、后殖民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发源地德国,学者格哈德·施威蓬豪依塞尔等人还于1995年创办了《批判理论杂志》,集中了安德烈亚斯·格鲁施卡(Andreas Gruschka)、卡伊·林德曼(Kai Lindemann)、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等学者,高举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大旗,在新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语境中,大力宣扬和重构批判理论,对当代世界的社会和文化开展批判性的思考,这些思考有许多后来收入了施威蓬豪依塞尔等人的《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一书中。施威蓬豪依塞尔等人的思考体现了当代批判理论的一些“新特征”。
其一,多元视角下的社会批判。
《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一书的标题告诉人们今日批判理论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最大的不同点是批判视角的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早期法兰克福学派虽然也糅合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人的学术思想,但研究视角总体上比较单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1969年重新修订《启蒙辩证法》时也意识到原书中有些论调已“不合时宜”:并不是书中的所有内容,我们现在都坚持不变。这样做是不合理论要求的,因为一种理论是要寻找时代的真谛,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与历史进程对立起来。这本书是在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恐怖统治行将就寝的时候撰写出来的。书中的许多说法已经与今天的现实不相适应。
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批判理论已无法解释许多新现象,前面也提到,凯尔纳等人在讨论美国媒体文化现象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当代世界越来越多元化,传统批判理论的单一化视角对新的媒介文化现象已经力不从心。今日批判理论则改变了旧的批判理论单一的批判视角,全方位吸收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和女权主义等理论,以一种多重视野审视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多元的、微观的、边缘的视角取代了法兰克福学派单一的、宏大的、精英主义的批判视角。
其二,全球化语境下的批判理论。
今日批判理论与旧的批判理论第二个不同点是,今日批判理论认识到当今世界任何一个问题和现象都要在全球语境中加以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在德国、美国等西方社会当时的社会语境中产生的,所思考的是欧美当时的社会和媒体文化工业问题。但是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之后,任何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往往都与全球联系在一起。克里斯托夫·格尔克(Christoph Grg)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并非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形式,却对批判理论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因此,需要打破旧的批判理论研究“或直白或含蓄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以一种新的批判立场看待诸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等全球和地方性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其三,技术和媒介力量超越任何时代。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虽然集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媒介文化工业,但其实彼时资本主义的媒体文化工业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当时美国和欧洲的媒体文化也不像今天这么集中化、垄断化。但是在今日批判理论家看来,当今世界是一个技术和媒体的时代,新兴媒体无处不在,要理解当今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理解技术和媒体文化。在施威蓬豪依塞尔等人所著的《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中,德特勒夫·克劳森(Detlev Claussen)的《旧中之新——市民传统与批判的社会理论》、迪特尔·普罗科普(Dieter Prokop)的《文化工业的辩证法——一篇新的批判性媒体研究》和杰里米·夏皮罗(Jeremy Shapiro)的《数字模拟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基础》等文章都将重点放在了对当代媒体和技术的思考上。他们均强调一方面要在新技术和新媒体视域下重新理解批判理论;另一方面,要借助于批判理论对新技术和新媒体展开批判性的反思。贡策林·施密特·内尔(Gunzelin Schmidt Noerr)在《对当今技术的社会哲学批判》中一上来就声称:“人的生命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地打上了科学和技术的烙印。不仅科学技术与社会处于一种交互性关系中,而且社会本身的实质已经技术化了。不仅在财富的生产中,而且在交往结构的形成上,技术都是社会性调整的最重要的中介、制造和巩固超个人结构的中介。社会技术系统的根脉远远超出了个体的感知,深入建构个人和社会同一性的领域……人们的恐惧和希望也同某种更为先进的技术紧密交织在一起。”整个社会的技术化和媒介化现象是霍克海默、阿多诺时代所没有的现象。媒介和技术不仅是中介,也是社会和个体本身。内尔指出,旧的批判理论是希望建立一个“社会的总主体”,但是在今天的媒介和技术社会中,这样的想法只能是一种“幻想”。
今天技术发展已经出现了霍克海默当年所预测的能将所有艺术都汇集在一起的“融合媒介”。拉尔斯·伦斯曼(Lars Rensmann)指出,在互联网和《大兄弟》统治时代,追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有意义的,因为今日无处不在的媒体文化工业已经控制了一切:“今天,文化工业媒体把最为细微的感情波动和最为隐秘的切身领域都陈列出来,予以标准化处理,无限地投放市场,或者说加以消费。”
不仅如此,最可怕的是,鲍德里亚所说的 “仿真世界”正逐渐成为事实,而在一个由现实、技术和媒介交织的 “仿真世界”里,真实与虚拟已经难以辨别。例如在数字化时代,借助于计算机模拟世界已经成为经常的事情,夏皮罗在 《数字模拟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基础》中以战争为例讨论了模拟与现实的关系。他指出,在现代社会,借助于计算机模拟战争已经是战前必需的功课,真正的战争就是按照事先的模拟进行的,换句话说,战争与模拟之间根本没有界限。
不仅战争,在当代数字化环境中,人们其实已经很难区分模拟与现实的界限:“通过经常性的使用,即通过加入模拟和虚拟的现实性中,对人们而言,这种模拟和虚拟的现实性就成为‘真实性’的现实性。从这种‘真实的’现实性立场出发,人们会把日的或非模拟的现实性体验为偏差、迷误、玷污、错误或令人恼火的事情。”这是数字化社会的可怕之处。人们早已生活在一个虚拟真实的环境之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当年认为的文化工业对人的完全操控在今天已变成了现实。今天的媒体文化工业已经从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所说的雷同性、同一性和复制性,发展为具有模拟性、虚拟性和超现实性的“数字文化工业”。不过,内尔等当代批判理论家也指出,虽然今天的媒体文化工业体现了阿多诺等人所说的雷同性、同一性和复制性,以及强大的操控性、虚拟性和超现实性,但当代的媒介技术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新体验、新感受和新文化:“正如今天,在阿多诺的时代之后,电子邮件往来侵蚀了个人写信的闲情逸致和对他人的怀念,但也使得新的国际交流成为可能。现代流行文化有助于德国和欧洲其他地区的青年去认同迈克尔·乔丹和珍妮弗·洛佩兹,而不是阿道夫·希特勒。”他提醒人们要警惕阿多诺那种“一般性归纳的倾向”,多反思偶然、差异和矛盾之处。
总之,今日批判理论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精神,对技术化、媒介化和数字化的当代世界展开了多元化的批判性反思。由于当代社会的深刻裂变,今日批判理论意识到,需要在新的语境下,以全球化、多元化、媒介化、数字化的多重视角认真考察全球的、民族国家的和地方的等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寻找出一条能更好地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