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接力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亲爱的风筝
ISBN: 9787544884815
鲁鸢南,女,山东潍坊人,云南省作协会员,目前定居云南。已出版11本书,体裁涵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随笔集。
飞鸢埠的热闹,全在天上。 其实地上也有热闹,但没人在意。 风一来,村里人的眼睛都往天上看,看高远,看平稳,看色彩,看谁家的后生出脱得更像个摆弄风筝的好苗子,大拇指一竖,然后扯着嗓子喊:“仔细着脚下,别叫河水卷了去!” 放风筝的小孩,要提防着的,还不只是这脚下的河水。 野枣树上的立刺儿,谁家铁锹铲下去的土坑,还有杨婆婆冷不丁放出来的羊群,没一样能轻易饶过他们。 祖祖辈辈生长在飞鸢埠的人们,按说个个都该喜欢这样漫天漫地的热闹。每当河两岸的杨树在雾气里摇摆,清亮亮的河水在光线下忽明忽暗,嬉戏跑叫声刺破静谧,飞鸢埠就从茫然的世界中剥离了出来,有了自己的颜色,自己的味道,自己的脾气,甚至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每个飞鸢埠的人,都可以在那一刻不做自己,短暂地忘掉跑劳务市场的辛苦,短暂地拥有一次站在岸边 肆意回忆童年的资格。好像只要孩子们把书包一扔,把风筝往天上一送,大人跑劳务市场的辛苦就像被人一抬手扬没了似的。顺着线轴一同拉出去的,还有这些大人童年时期的回忆:他们小时候也这样,放学后心里头挂念着两件事,一件事是怎么能快点写完作业,另一件事是怎样力争成为飞鸢埠落日河岸第一个把风筝放到天上去的“王者”。这些念头勾得那些没写完作业的同学心痒难耐,连连出 岔子……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份热闹,比如杨婆婆。那群羊,就是杨婆婆放出来的。 杨婆婆坐在自家院子里的藤椅上,拿着一把蒲扇,用一床半旧绒毯把自己包裹起来,始终警惕着头顶上的这片天。一见有风筝在落日河岸上空升起来,杨婆婆的脚丫子就要往条绒拖鞋里钻,脚后跟皲裂着露在外头,她也不在意,只管把羊圈里的羊赶快都撵出去。 杨婆婆有自己的战略方针。 她的想法是,羊群把空旷的落日河岸边的草地占住了,那些小孩子就没了拽着风筝跑来跑去的场地了。可小孩子们向来也不讲究这些,他们见羊群来了,非但不慌,还会比赛看谁先把羊群赶到河对岸去。 杨婆婆见小孩子们还不肯散去,就抓起马扎,倒背着手,望着半空中几只胜意正浓的风筝一顿批评,说这只风筝的骨架不平稳,说那只风筝的腰节歪掉 了,有时候干脆就直接说:“丑,太丑了!” 飞鸢埠的小孩,好几个都被杨婆婆说哭过。 飞鸢埠家家户户都是做风筝起家的,甭管是鹤风筝还是燕风筝,甭管是蝶风筝还是蝉风筝,都是各家父辈的手艺。可以说,村里人个个都是能工巧匠,可这些技艺到了杨婆婆这里,就变成啥也不是了。 那天,杨青青和她最好的朋友杨可儿刚把风筝放到天上去,杨婆婆就说了狠话。 “就没见过这么丑的玩意儿!” 杨可儿挠挠头,用手肘碰了碰杨青青的胳膊,悄声问:“她说的是你那只,还是我那只?” 没等杨青青答话,杨婆婆继续大声说道:“都丑,一个比一个丑。” 杨可儿顿时就哭着跑回了家。 杨青青挑了挑眉,继续坐在落日河岸边,还使劲晃了晃手心里的线轴,没哭,没动,没还嘴,轻易就赢了与杨婆婆交战的第一个回合,赢得漂亮极了。 虽然杨青青只有九岁,长得也干瘦,但她从小就有股子犟劲儿。 她把十八分的考试卷子改成九十八分,拿回家,挨了妈妈一顿打。 她模仿妈妈杨落英的笔迹签字,把签了字的试卷拿回学校,又挨一顿老师的批评。她很快就发现,自己确实还没具备“讨好”两头的作战水平,就索性改变战略战术。 学校里,杨青青假模假样地痛哭流涕:“老师您可能不知道,我从小没有爸爸,我妈妈一个人抚养我长大很辛苦。她最近身体也不太健康,总说腰疼,扫个巴掌大的院子要歇五回,您说我能光看她忙活不上手帮忙吗?我就只能帮衬着,写作业的时间就被耽误了,但我下次不会了,我保证。” 到了家,杨青青就要跟杨落英玩捉迷藏。捉迷藏的规则是这样的:用围巾捂上眼睛,站在院子里听响声抓人,如果抓了三次都没抓住人,就要被罚捂着眼睛写自己的名字,还不能写歪。杨落英拿下围巾,想看看自己刚才到底写歪了没,却发现写了她名字的纸早被杨青青收走了。杨青青好几回用这个法子骗走了家长签字,直到学期末开家长会时东窗事发。一回到家,杨落英抓起笤帚打得杨青青满院子跑着求饶。 我们小时候都放过风筝,我小时候放过金鱼、蜈蚣还有“屁帘儿”风筝,风筝是我们童年非常深刻的记忆,每一个风筝里面都有我们放飞的梦想,鲁鸢南的中篇小说《亲爱的风筝》关注到了山东潍坊“风筝之乡”这一非遗文化,书写少女杨青青与杨婆婆从不了解不喜欢对方,到她们在“龙头蜈蚣”的风筝技艺制作过程中彼此温暖,彼此疗愈的故事。南鹞北鸢、岁月千年,风筝南方称之鹞子,北方称之纸鸢。小说写了两代人的内心波澜、命运浮沉,让非遗传人的心声娓娓动听。从鲁鸢南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和风筝有关,因为作者是山东潍坊人,从小放风筝,特别了解风筝,所以她写了风筝,而且她的笔名特意改成了“鲁鸢南”,这是她儿童小说的处女作。 ★作品根植于在我国已流传两千多年的风筝文化,讲我们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文化,既温暖感人,疗愈人心; ★作品是一部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儿童小说,以“风筝之乡”山东潍坊叫杨家埠为背景进行文学创作,能让小读者了解更多有关风筝制作的现状和技艺,激发小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