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的手一起思考

和你的手一起思考
作者: 苏珊·戈尔丁-梅多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和你的手一起思考
ISBN: 9787521763256

作者简介

苏珊·戈尔丁-梅多(Susan Goldin-Meadow)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和人类发展委员会讲席教授。她是2021年认知科学鲁梅尔哈特奖的得主,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目前住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 曾出版图书Hearing Gesture(2005年)

内容简介

在电视剧《王冠》第四季中,即将成为王妃的戴安娜小姐上了一堂简单扼要的皇家礼仪课,其中就包括说话时如何使用(或不使用)手势。老师用绳捆住她的双手,并说道:“手势会出卖我们的焦虑、不安和愤怒,而我们最好不要让情绪外露。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和很多人一样,戴安娜的老师相信,手势会泄露你的情感。 我认同戴安娜老师的观点。大量的非言语行为研究都表明, 手势确实能泄露你的情感。不仅如此,它还能揭露你的想法。它 不仅能告诉全世界“你很生气”,还能给出可能的生气对象和原因,而且手势中所蕴含的想法有时并不会出现在你的话语中,就像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天,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个以古古·伊米德希尔语a 为母语的人出海打鱼,他的船向西倾翻了。回到岸上后,他向围观 群众复述起这次悲惨经历。在讲到自己的船翻了时,他做出了一 个双手滚离身体的动作。此刻他恰好面向西,所以他的手势也是 由东向西翻滚。两年后的另一个场合,别人请他再讲一遍这个故 事,不过这次他是面向南而不是面向西。他又一次做出了那个翻滚手势,但此时他的手是从右向左翻滚的。也就是说,尽管很别扭, 他还是做出了由东向西翻滚的手势。他从来没有明确地说过船是由东向西倾翻的,但也没必要了,因为他的手已经替他 说了。2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说话时的手部动作——也就是手势——以 及它们是如何反映我们的想法的书。礼仪专家艾米莉·博斯特告诉我们,要想成为好的谈话者,我们可以用手来表达观点,但过多 的手势会使人分心。在她看来,说话时应该伴有适当的手势,这 取决于礼仪,而非你想说的内容。我认为艾米莉·博斯特对手势的理解是错误的:你的手势应取决于你所持有并想表达出来的观点, 而非取决于礼仪。3 表达观点的一种方式是说出来,另一种方式是写下来。事实 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基本要素。甚至有人说,有了 语言才能有思想——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不会真正思考,不会语 言的动物亦如此。我们将语言视为理解或误解彼此的介质。如果 你想知道孩子是否在飞速成长、学生是否理解你所教的内容,或 者同事是否真的赞同你的提案,那么你有可能会从他们说的话语 中寻找答案。但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孩子的手势可以告诉 你他们是否走上了正轨,学生的手势可以告诉你你是否讲解透彻, 同事的手势可以透露出他们不想说甚至不自知的想法。语言只是 窥探你思想的所有窗口中的一扇,甚至不一定一直是最好的那扇。无论是口语还是手语,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系统,它将信息打 包,分门别类。手势的呈现形式更为集中和图像化,因此,我认 为它为我们了解心智提供了一个与语言互补而不可或缺的有利视角。 我在本书中讲解的重点是你的手所隐藏的想法。你可能并不 会意识到这些想法的存在,但它们确实在你的头脑中盘旋。可能 有点儿出人意料(而且令人担忧),由于你的手暴露了这些想法,别人也能清楚地看到你的想法,所以人人都可以解读你的手所表 达出的含义。这就意味着在我们说话时,另一种常被忽略的对话 正暗流涌动。如果我们想和别人,甚至我们自己充分交流,我们就需要理解我们的手在做什么。 我也认为只关注语言作为交流的基础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建立在对心智运转方式的片面理解上,妨碍了我们充分理解彼此和自我的能力。过去的 50 年里,我一直在研究人们做手势的方式和原因,这使我逐渐相信手势不仅仅会揭示我们对自己、听者以及双方对话的态度和感受,它还有助于对话本身。当戴安娜的老师绑住她的双手时,她不仅防止了戴安娜被双手“出卖”情感,也同样阻止了她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来以“疯狂三月”(美国大学体育总会一级联赛男篮锦标赛)为例。2022 年 3 月 20 日,贡萨加队在迎战孟菲斯队的比赛中上半场落后,中场结束前,裁判判罚贡萨加队的德鲁·蒂米投篮犯规。蒂米的教练马克·福尤以一个皱眉的表情表达了他的不满。不过,真正让他惹上麻烦的是他的手势——一个直愣愣指向记分大屏幕的手势,此时屏幕上正在回放疑似的犯规动 作。教练的手势将他的情绪和犯规联系了起来——尽管气愤可能 显而易见,但这个手势明确表明教练认为这是一个误判——而且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手势也给他招致一次技术犯规,同时 也送给孟菲斯队几个额外罚球,并使分差进一步拉大。正如规则 分析师、退休裁判吉恩·斯特拉托雷所言:“你本想进行一些口头交流……但你一旦开始用手势比画,这一视觉效果就会对比赛不 利。”手势会反映你的心声,连那种不露声色才是明智之举的时刻也是。 为什么我们明明有了语言却还要做手势呢?要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稍微了解一下我们思维的运转方式。想象一个所有语 言形式(包括口语、手语、文字)都不复存在的世界,人们对这 些语言概念一无所知,但除此之外一切保持不变。如果你生活在 这样一个世界,你依然会思考,但肯定不会用你的语言思考。那 么,你要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这听上去像是一个不可能开展的实验,但我的研究考查了一种更为极端的情况。如果你从未接触过语言,你还能表达吗?如果能够表达,那么这种表达会是什么样的?当然,我们不可能剥夺一个孩童接受语言输入的机会,那样有悖伦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所谓“自然实验”的情况,即出于复杂原因,一个孩子没有接触到语言输入的情况。比如,试想一个孩子的听力严重受损导致完全听不见,那他就因此无法学会其听力健听父母交流时所使用的口语。如果这个孩子也从未接触过手语,那他也会缺乏可用的手语输入。那这个孩子会表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