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作者: 南门太守 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ISBN: 9787807684183

作者简介

南门太守,本名陈忠海,文史学者、作家。著有历史人物传记11部、文史随笔集30余部,代表作有《三国全史》《三国英雄记》《三国冷知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秘史》《晚清中国与日本》等。

内容简介

选摘一 (选自《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第一章第二节) 二、一个农民的理想 还在正月里,朝廷有关部门得到一个惊人密报:有人真的要造反!告密的人姓唐,范晔在《后汉书》中称他为“济南唐周”,袁宏的《后汉纪》称他为“济阴人唐客”,《资治通鉴》采用了前者,于是人们普遍称他为唐周。唐周是太平道信徒,还是太平道首领张角的弟子。 消息很快上达汉灵帝。对于太平道,汉灵帝其实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一个半公开的组织,汉灵帝并不认为它对自己的统治有什么危害。至于张角,这个名字在唐周告密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向汉灵帝提及,并且说过张角要造反,但汉灵帝并不相信。袁宏《后汉纪·孝灵皇帝纪》记载: 初,司徒杨赐、卫尉刘宽、司空张济、御史刘陶并陈角反谋,宜时捕讨,以绝乱原。上不从。 杨赐是汉灵帝的老师,他还教过一个学生,名叫何进,杨赐有个儿子名叫杨彪,杨彪有个儿子名叫杨修;刘宽是汉室宗亲,是汉高祖刘邦的十五世孙;这里的张济不是那位出身“凉州军”的将领,而是汝南郡人,汉末大臣,经杨赐推荐为汉灵帝讲习儒学经典,也算是汉灵帝的老师;刘陶也是汉室宗亲,西汉淮南厉王刘长之后,沉勇有谋。这几位是当时少数的忧国忧民、头脑较为清醒的大臣,他们从不同渠道得到了有关太平道的信息,一致认为太平道是一个危险组织,太平道首领张角最终会造反。可是,汉灵帝接到他们的上疏,并没有予以关注。 几年前,杨赐还在司徒任上,刘陶时任司徒掾,是杨赐的下属。刘陶向杨赐密报了一件事,说北方的冀州刺史部一带兴起了一个叫太平道的组织,由民间秘密宗教发展为半公开的结社行为,入教人数众多,势力很大,将危及朝廷。杨赐立即让刘陶展开调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很吃惊。 “太平道”的名字源于一部叫《太平清领书》的书。这部书杨赐听说过,但从未见过,因为它一直被封存在东观里,下令封存这部书的是汉顺帝刘保。东观是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地方,位于南宫中,建筑高大华丽,最上面一层的高阁有十二间之多,四周殿阁相望,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汉章帝、汉和帝以后,东观成为宫廷收藏图籍档案以及修撰史书的主要处所,藏有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等典籍,又被辟为近臣习读经传的地方。《太平清领书》的作者于吉是一名方士,精通方术,这是一种用自然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神秘学问,涵盖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于吉写的《太平清领书》篇幅浩大,全书分为十部,每部十七卷,共一百七十卷,书中内容庞杂,以老庄之道、鬼神信仰以及阴阳五行、神仙家的方术为基础,创造了一套极为神秘复杂的神学体系。这部书里既有老子的宇宙观、《周易》的元气论,也谈长生不老的修道理论。 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深奥与广博的学问,精力和时间恐怕也不够用,于吉之所以能写出这部书,是因为这部书属于众人智慧的结晶。除《太平清领书》外,当时流行的类似书籍还有《包元太平经》《太平洞极经》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太平书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太平经》。就东汉末年而言,《太平经》并不是对某一部书的特指,它最早以两卷“太平本文”为基础,先由西汉的甘忠可扩充为十二卷的《包元太平经》,之后再由多人继续扩充,是耗费众人心血、贯穿诸多时空的层积式智慧结晶。 于吉扩写的《太平清领书》重点谈的不是成仙修道,而是治国。于吉在书中陈述了一套政治设想,不仅描绘了太平盛世的模样,也阐述了要达到太平盛世的途径,概括而言就是君明、臣良、民顺。汉顺帝时,于吉的学生宫崇把这部书献给朝廷,汉顺帝让大臣们讨论,大家认为这是妖妄之经,汉顺帝于是下令将其封存。 汉桓帝无子,听人说有个名叫襄楷的方士很有些法术,便下旨召他进宫,看看能不能解决他无法生子的问题。襄楷弄了一些所谓的灵丹妙药,汉桓帝吃后有了一定效果,很高兴,认为襄楷不简单,遇到治国理政的疑难问题也常向他请教。襄楷是于吉的另一名学生,为完成老师的心愿,于是旧事重提。《后汉书·襄楷传》记载,襄楷再次将《太平清领书》推荐给朝廷,但汉桓帝对这个兴趣不大。过了十几天,襄楷有些着急,再次向汉桓帝上书,其中称: 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胤不兴。孝冲、孝质,频世短祚。 襄楷的意思是,前面献书汉顺帝不搭理,结果造成国运不兴,汉冲帝、汉质帝都成了短命皇帝。言外之意,我再次献书如果还不搭理,那后果将很严重。襄楷看来有些着急了,因为这样的话显然有威胁和诅咒的意味,任何帝王看了恐怕都会不悦。汉桓帝看了襄楷的上书,只得将《太平清领书》交给尚书台,下诏让尚书们审看。尚书台的结论很快出来了,认为这部书“析言破律,违背经艺,假借星宿,伪托神灵,造合私意,诬上罔事”。尚书台还给出了处理建议:“请下司隶,正楷罪法,收送洛阳狱。”汉桓帝认为襄楷“言虽激切”,但所说“皆天文恒象之数”,所以不应治重罪,而交“司寇论刑”,最终襄楷被判了两年有期徒刑。襄楷出狱后政治热情依然不减,只是把活动的重点由朝堂转向了民间。 襄楷到冀州刺史部一带活动,在此处认识了张角,二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张角是冀州刺史部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人。与当时的一般农民不同,张角有文化。在襄楷推荐下张角看了《太平清领书》,十分佩服。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谶纬学也有研究。当时还没有科举考试,要做官主要靠的是被举为孝廉或茂才,但外戚、宦官轮流当政,政治黑暗,像张角这样的人被举荐为孝廉或茂才的可能性极低,上太学也是遥不可及的事,这意味着他向上晋升的道路几乎全部堵死。所以,张角与襄楷一样把实现政治抱负的舞台放在了下面。张角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张梁,一个叫张宝,张角领着他们,手持一根九节杖,经常活动在冀州刺史部一带,用符水、咒语等为人治病,竟然多有灵验,深得穷人的拥戴。袁宏《后汉纪·孝灵皇帝纪》记载:“初,角弟良、弟宝自称大医,事善道,疾病者辄跪拜首过,病者颇愈,转相诳耀。”这里的张良,即张梁。《后汉书·皇甫嵩传》也记载: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张角等人治病,最重要的方法是“符水咒说”。所谓咒说,就是念一些咒语上传给所谓“天神”,用来与神灵沟通的,也称“神祝”,《太平经·神祝文诀》记载:“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也。”所谓符水,就是符箓焚化于水中﹐或直接向水画符诵咒﹐有时会让病人将此水饮下,认为可以辟邪治病。从科学角度看这两种方法都毫无效力,是一种迷信,但史书称“病者颇愈”,又是什么道理呢?一方面,张角等人大约懂一些民间医术,也采用一些民间偏方验方来辅助治病;另一方面,“符水咒说”虽无科学道理,但作为一种心理安慰,对病人也是有一定效力的,有助于某些病症的治疗。《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典略》揭示了这种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原理:“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关于张角懂不懂医术,史书没有确切记载,不过在民间传说中张角是懂医术的,其实这也符合常理,因为古时医巫往往不分,毫无医学常识就敢给人看病,也是不现实的。 随着名气的增大,有不少人跑来愿意给张角当学生,张角开始招收徒众。来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很大声势,不过张角并不害怕。张角不仅有文化,还有胆识,他索性创建了太平道,制定了纲领、目标、教义,并设计了称号、教区组织、口号、宗教仪式、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认为,张角创立太平道的思想来源正是《太平清领书》。《后汉书·襄楷传》记载: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襄楷向汉桓帝献《太平清领书》,即所称“神书”,李贤在此作注时称“即今道家《太平经》也”。于是,关于张角创立太平道的指导思想,有一种看法认为其便来自《太平经》,这种看法其实并不严谨。如前所述,《太平清领书》与后世的《太平经》并不能完全等同,而且就汉末而言,“太平经系”也有“旧经”与“新经”之分。于吉及弟子将政治理想寄托于帝王和朝廷,所以其思想以“辅汉”为特色,“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将社会改良作为主要手段。而张角创立太平道时“辅汉”思想大为降低,他的思想应该是在对《太平清领书》进行改造基础上产生的。吕思勉先生在《道教起源杂考》一书中指出:“当时巫鬼之流,分为两派:一与士大夫交结,如于吉是;一则荧惑细民,如张角、张修是。”这两种思想是有区别的,襄楷之前属于前者,“辅汉”失败后则转向后者。 ◎ 高清镜头呈现纷繁细节,力图将三国大势细说分明。穿过由耳熟能详的大事件、大英雄构成的主脉,抛开演绎故事带来的爽感,南门太守用高清镜头对准史料的字里行间,抽丝剥茧、连缀细节,织就一幅脉络清晰、信息量致密的历史图卷,支脉与主脉、局部与宏观一一浮现。 ◎ 写大英雄,更写小人物,带你走进汉末三国的群星闪耀时。忠义还是背叛?英雄还是反贼?良策还是败笔?从朝廷到地方、从帝王到百姓,谁能始终洞若观火、稳操胜券,谁能预测和左右未来的轨迹?透过一件件事、一个个人,还原血泪交织、充满偶然性和“神转折”的纷争乱世。 ◎ 一条与古人对话的时空隧道,为你提供具体而微的历史参考。无论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白领、基层工作者,又或是面临重大选择的普通人,都能读懂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规律,与不同的人、事共情,获得更为立体、丰富的历史认知。 ◎ 特邀历史地理学者李青淼绘制插图4幅,图文互见、通俗易读。丛书史料翔实、逻辑清晰,后附历史大事记,检索方便。 ◎ 32开平装,纸张松软趁手、可平摊掌上,携带、阅读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