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3.10
折扣购买: 春秋大变局 : 华夏奠基与融合的三百年
ISBN: 9787507559446
朱晖,笔名闲乐生,著名历史畅销书作家、历史自媒体人、喜马拉雅专栏作家、王者荣耀专家团顾问、“凯叔讲故事”历史与文学顾问。喜马拉雅历史传记专栏排名第一,专注中国古代战争史与历史人物传记领域十余年,出版历史著作近两百万字。从2006年至今已获得上百万铁杆粉丝的青睐。
大秦的血与火之歌 秦国祖先的创业史,和秦穆公的一生一样,充满了艰辛和悲壮。咱们从头讲起: 根据《史记· 秦本纪》的记载,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有个孙女,名叫女修。女修织布的时候,有一只燕子掉落一颗蛋,女修正好肚子饿,二话没说把它给吃了,这一贪嘴不要紧,没多久女修竟然怀孕了,而且还生了个大胖小子,名字叫大业,而这个大业就是所有嬴姓包括秦人的祖先了。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明显违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这个传说反映了母系原始社会血族群婚的习俗,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干脆说是燕子生的。事实上,秦人的祖源神话与殷商如此雷同(玄鸟生商),这说明他们与殷商一族血缘密切,都属于东夷这一个大族群。证据还有四点: 证据一:秦人向来以远古东夷部族创始人少昊为祖神,秦人又自称颛顼帝(亦东夷之君)孙女女修之后,有日神崇拜的传统,可见其与东方的东夷族群大有渊源。《山海经· 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少昊、颛顼都出身东海之滨,且颛顼又号高阳氏,所谓高阳,即崇高的太阳。殷人也是一个隆重崇日的民族。透过他们的甲骨文的记载,就会发现它们几乎每日早晚都有迎日出、送日入的崇拜仪式,而且是要商王亲自主持、杀牲以奉、虔诚不怠的。 证据二,秦人的“嬴”姓可能是“夷”字的音转,“夷”最早见于金文,由“大”和“弓”两部分组成,意思是带弓箭的人(殷商甲骨文常常称东夷为人方),读音与嬴相似。 证据三,秦人有“以狗御蛊”的习俗,即在建筑物的地基或墓葬中殉狗以抵御“蛊”的侵扰,这是典型的殷商与东夷遗风,在殷墟考古与秦人墓葬中常有发现。《史记· 秦本纪》上也说:“(德公)二年, 初伏,以狗御蛊。”《史记· 封禅书》上则说:“(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秦德公迁都雍城后第二年,便按照东夷古俗在都城四个城门杀狗御蛊,这当作秦国建国的一件大事。 证据四,西周的询簋、师酉簋铭文中有“秦夷”之称,徐中舒认为这就是秦为东夷的明证 ;《春秋公羊传· 昭公五年》亦明确表示:“秦伯卒,何以不名?秦者夷也。” 《史记》还记载了大业及他的一些孝子贤孙的伟大事迹,比如帮大禹治水、与夏启争位(伯益)、助商灭夏(费昌)、给商王开车(孟戏、中衍)之类,而秦人就是出自大业后代中的一支:鸟俗氏,史书上说他们身体长得很像鸟,但说人话(应是鸟图腾部族祭司在刻意模仿鸟类)。从各方的记载来看,鸟俗氏在周朝之前应是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一支半农耕半畜牧的东夷部落,后来又与殷商联姻,“遂世有功”,成为殷商的一个重要盟邦,地位显贵,至少是诸侯的级别。 然而,到了商朝末年,这又是一个关键时刻,秦人却押错宝了。从前他们曾助商灭夏,这次他们却助纣为虐。特别是当时鸟俗氏的首领飞廉、恶来父子二人,都死心塌地跟随商纣王与周武王对抗,结果双双被周人干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认为,飞廉等同于民间故事与《封神演义》中的东岳大帝黄飞虎,“黄飞虎之祀,至今在山东与玄武之祀同样普遍”(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也就是说,泰山 之神正是秦人的祖先,怪不得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心心念念要去泰山封禅了。 后来,鸟俗氏又跟随众多嬴姓邦族支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却又被周公旦平定。前面就说过,周公旦虽是圣人,但行事作风相当狠辣,他平定叛乱后,便将鸟俗氏流放到西陲(2),为周天子守边,其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据祝中熹先生由《山海经》《尧典》等古文献及陇南一带出土文物考证,“夸父逐日”的古代神话,其原型正是秦人西迁的这段经历。秦人在长期迁徙中的艰难困苦,便是他们后来坚韧不拔精神特质的源流所在。 总之,秦在西周时期,已沦为一个地位低下的边陲小部落,在西周贵族的眼里,就是抵御西戎的炮灰与奴隶,像牲畜、物品一样,可以买卖、赠送和赏赐。要不是后来秦人里出了个超会养马的非子与非子那敢打敢拼的曾孙秦仲,他们永远都没有办法翻身做主人。 原来,中国的平均气温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约前1200—前850),有一个直线下降趋势,大概350 年间竟然下降了4 摄氏度左右,特别是在西周中期周孝王时期(前897―前886),气温下降得特别快,而气候也开始从温润变得特别干旱(古气候学家发现前1100—前1000 年青海湖水位明显下降),自然资源遂更加匮乏。北方戎族本是周人灭商的盟友,且曾长期与周人进行马匹交易(见《穆天子传》),此时为了生计,竟也开始侵扰周的地盘,甚至逼得周懿王将都城迁往犬丘,可见当时情形之严峻。《汉书· 匈奴传》也说:“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 周懿王的叔父周孝王即位后,痛定思痛,决定在陇南的汧水、渭水之间大肆繁殖马匹,大力发展国家牧马事业,以摆脱对戎族的马匹依赖。这片地区自古便是优良的养马地,特别是在汧水上游的陇山之上,有一大片肥美的“关山草原”,号称是长城以南最优质的天然草场,从这里养出来的马匹特别强壮,是周人对抗西戎的重要储备。 然而,在周孝王七年(前878),悲剧发生了,《竹书纪年》载:“冬,大雨雹,江汉冰,牛马死。”周王朝出现了重大的缺马危机,关键时刻,周孝王请来了西陲首领大骆的庶子非子,利用他出色的畜牧技术 为周王室繁殖养育马匹,结果,“马大蕃息”。周孝王一高兴,便将秦邑分封给了非子,秦人这才正式拥有了“秦”的名号。从此以后,秦邑的秦嬴与西陲的大骆之嬴也算分家了。 不过即使如此,嬴秦也只是升为了周王室的一个小附庸而已,地方不足五十里,只能算个家臣,都没有爵位,压根就上不了台面。可见秦国的起点比中原列国要低,秦国最终能征服天下,当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1.通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四位春秋霸主的人生功业,展现春秋时代社会剧变的四个侧面,以及春秋时代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2.吸纳学界在春秋历史、考古中的新研究成果,力图更加真实地还原春秋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 3.透过表面故事探寻历史背后逻辑,重新发掘春秋争霸的历史意义。 4.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让读者轻松读懂复杂的春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