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的建立(章开沅文化交流基金会文库贝德士文献专辑)

中华帝国的建立(章开沅文化交流基金会文库贝德士文献专辑)
作者: (美)贝德士|编者:章开沅//马敏|译者:池桢|校注:田彤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8.90
折扣购买: 中华帝国的建立(章开沅文化交流基金会文库贝德士文献专辑)
ISBN: 9787544490443

作者简介

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1**7-1978),**美国来华传教士教育家、知名历史学家、金陵大学教授、基督教和平主义者、社会活动家。1921年任教于金陵大学。初讲授于政治系。1924年创办历史系。1930年协助创办中国文化研究所。先后主讲政治学、经济史、**关系、史学方法等课程。曾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国立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兼课。1935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历史)。南京沦陷期间,以副校长名义留守校园,保护校产;出任南京**救济委员会**,保护、救济难民。1946年7月,作为证人在东京远东***事法庭,指证**暴行。美国同行**为政治事务中的“中国通”。著有《基督教与***》(1933年)、《西文东方学报论文举要》(1933年)、《中华帝国的建立》(博士学位论文)、《人类的一半:远东的人民与问题》(1942年)等,发表百余篇有关中国与世界的时政评论,以及其他方面的文章与论文。 译者:池桢,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Ph.D.),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致力于**中文学术作品的英译工作。代表作品:英译《中国史学思想史》(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2018年出版);《中国**通史》上、下卷(英国帕斯**出版社2017年版)等。

内容简介

适读人群 :人文历史爱好者 在1930年代“汉学”向“中国学”转变的关键时期,贝德士于1935年向耶鲁大学提交博士学位论文《中华帝国的形成》,有别于德、法以文献、名物考订为要旨的“汉学”传统,顺应英、美立足现实问题而溯源古代历史的“中国学”潮流,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87年的秦汉史入手,以西方实证史学的传统、世界史的视野、社会学与政治学交叉的方法,探讨中国集权政治框架延续及不断自我重建的本质。其特点:一是构建出威权、地域(族群)、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华帝国”的分析模式;二是剖析制度、组织及其内在的以儒、法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三是在历史的因果链条中评价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的政绩及其制度、组织的特性。贝德士指出,正是儒、法交相为用的政治原则,造就并强化着专制**。惜因论文未公开出版,贝氏学术旨趣隐而不彰。虽然直至1980年代,随剑桥系列中国史的出现,“中国学”的地位*终确立。但无论是从理论预设、论述框架的提出,还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特性的总结来看,贝氏论文与1986年出版的《剑桥中国秦汉史》都具有高度一致性。 如果我们将历史研究厘分为“事件史”、“问题史”,贝德士论文显然属于“问题史”。如果我们将史学划分为“类型史”与“综合史”,贝氏的秦汉史研究无疑属于“综合史”。贝德士从政治、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等多层面,“推演”秦汉嬗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不仅首开西方学者的秦汉史研究,而且开辟西方“中国学”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