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西北大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70
折扣购买: 中华根民族魂--寻根溯源话陕西(文化篇)
ISBN: 9787560441221
长安太学与科举制度 太学,就是我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夏、商、周时期,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真正起 到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作用的大学,到汉代才出现。 公元前124年,在儒生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下, 汉武帝下令在京师长安设置太学,并“罢黜百家,表 彰六经”,以养天下之士。太学的兴起,使得对儒家 经典的学习在全国蔚然成风。 太学设在长安城南边的安门外。太学的老师被称 作“博士”,博士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 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才能当博士。博士 除了教授弟子之外,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为国 家选拔英才。太学学生被称作“弟子”或“太学生” 。人太学学习称作“游太学”“观太学”或“*业太 学”。弟子要求年龄在十八岁以上,容貌端正,喜好 文学,尊敬长官,恭顺不悖,举止有仪。太学学习的 内容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五部儒家经典),以及“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等。太学每年进行一次考试,能够掌握一 部以上经典的博士弟子即可被授予官职,成绩突出者 则由皇帝亲自命题考试,合格者待遇优厚。博士弟子 要做到“服方领,曳长裾,习矩步”(穿方领衣服, 拖着长长的衣襟,踱方步),以培养文质彬彬的儒家 风度。博士弟子如不能专心学业,则会被除名,举荐 他的人还要*到处罚。 太学建立之初,五经博士不过数人,每位博士各 有博士弟子约十人。汉昭帝时太学生增加到百余人, 汉元帝时多达千人,汉成帝末年增至三千人。汉平帝 时,规定“元士之子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取 消了名额限制。 太学博士弟子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 有正式在籍的学生,也有勤工俭学的旁听生。例如庾 乘,即为诸生做佣工而旁听有成者。弟子出身不同, 在待遇上也不一样。官宦子弟可享***俸禄,而贫 寒子弟不仅衣、粮自理,连照明的蜡烛也要自行解决 。 长安太学的设立,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 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层子弟人仕的门径得以拓 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人仕的 机会。这就使得统治集团的人才需求有了可靠的保障 ,太学也随之兴盛起来。 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自南北朝后期始 ,统治者开始探索用考试的方式,*为广泛地从民间 选拔人才。到了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通过 学校育才、科举选才,培养、选拔官员。唐宋以后, 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备。**通过法定的不计身份的考 试录用人才,使许多出身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可以 通过读书应试进入社会的上层。 许多**的文学家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的 ,如白居易、王维、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