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6大分裂时代)
作者: 杨照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6大分裂时代)
ISBN: 9787508699615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内容简介

第七讲 重新认识六朝骈文 01 读懂六朝文章,先从唐宋古文运动说起 中国文学史上,有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还有同在唐朝的柳宗元,加上北宋的欧阳修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曾巩、王安石。这八个人的作品有什么特殊的独到之处呢?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写的都是“古文”。 “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就是因为他大张旗鼓发动了“古文运动”,顾名思义,那是主张不按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写文章,明确地反对“今文”,提倡取法古人文章的精神和风格。韩愈强烈反对的“今文”,主要就是“骈文”,又叫“四六文”。 我们今天要欣赏“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要理解“古文运动”,不能不弄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反对骈文。于是,更进一步,我们也不能不认真地探问一下:骈文究竟是什么?在历史上骈文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演变的?经过古文运动的攻击之后,骈文没落、消失了吗? 我们先从最后一个问题开始回答。距离韩愈的时代超过一千年,比我们的时代只早了一百年,有另一场重要的文学革命,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事件──“白话文运动”。参与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旗手之一是胡适,而这场运动有一篇重要的宣言,就是1918年胡适写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于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在这篇文章中,胡适纲举目张地提出了“八不主义”,列举出新文学应该避免、应该反对的八种写法。 “八不主义”的第五项,赫然是“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这说明直到20世纪初,“骈”都还在文学革命的反对之列,很显然这样的文学写法,在古文运动之后又延续了一千多年,根本就没有被古文运动打倒。 其实,胡适“八不主义”的第三项“不用典”,也与骈文有很密切的关系。骈文又称“四六文”,就是因为文中的句子单位,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如果有两个四字句子或两个六字句子接连出现,就必须用对偶,前句如果是两个字的动词,后句在同样的位置就也必须是两个字的动词。 对偶的写法,尤其是只能运用四六字短句,必然大大限制文章的表达。于是要写稍微复杂一点的叙述或经验,通常就要动用典故。典故也就是一种缩写的形式,把一件事用三两个字来代替,而有经验有能力的读者,读了这三两个字就能自行还原事件性质,于是文章能传递的信息就变得丰富了。 有意思的是,在白话文运动中与胡适并肩作战的陈独秀,也写了一篇重要的宣言《文学革命论》,陈独秀在这篇文章中将自己的主张总结为三句话:“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的这三句话,不仅不像胡适的文章那么直白,而且三句话都是用对偶的方式写的。 动词“推倒”与动词“建设”对偶;形容词“雕琢的阿谀的”先是与“平易的抒情的”对偶,同时又与“陈腐的铺张的”和“迂晦的艰涩的”对偶;名词“贵族文学”先是与“国民文学”对偶,同时又与“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对偶。骈俪的文字风格影响多大,流传多久,由此可见! 02 死而不僵的骈文 从胡适、陈独秀的年代到今天,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这一百年里中国文学最大的改变,便是文言文的没落、消失。现在的年轻学子受教育过程中没读过几篇文言文,几乎没有真正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平常连文言文也几乎要看不到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很肯定地说:文言文尚且如此,骈文更应该是彻底死透了吧? 还不能说得那么快,那么肯定。至少在台湾地区,还有一个人们不得已偶尔需要进出的地方会遇到骈文,那就是殡仪馆。殡仪馆直到今天还有挽联,挽联一定是骈俪对偶的文字。殡仪馆里现成的挽联,甚至已经不是用毛笔写的了,而是直接用标准楷体字印出来,有些更“进步”的地方,还用“电子挽联”,挽联不印在白纸上,而是显示在液晶屏幕上。 殡仪馆里传统的告别式,到现在还有“宣读祭文”这一仪式。和挽联一样,祭文也是现成的,千篇一律的,而且祭文一般也都是用骈体写成的。这么看起来,韩愈主张使用的“古文”,以及涵括“古文”在内的文言文,今天差不多都退场了,偏偏从唐朝开始被严厉批评、被嫌弃的骈文,竟然死而不僵,继续占领着现代生活的小小角落,反而成了文言文的最后据点。 为什么会这样?最简单的解释是,骈文有用。骈文最常出现在应用文里。胡适拟“八不主义”时,脑中应该浮现出生活中遭遇的许多骈文。洪宪帝制成立,袁世凯即位的宣告是用骈体写的;北洋军阀彼此通电互责乃至宣战,都要有檄文,都是用四六文体写成的。在胡适等人的眼里,这真是最讨人厌的东西;中国的文字如果要能对一般大众有意义,能够尽到社会启蒙的责任,当然首先就要取消装模作样的骈文。 我手上有一本台湾张仁青教授编选的《历代骈文选》,是早在1963年出版的老书。打开目录页看一下,第一篇是刘琨的《劝进表》;接着选了三篇颜延之的作品,分别是《祭屈原文》《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和《陶征士诔》。就让我们用这几篇文章大致了解一下骈文。 首先,这四篇都是应用文。第一篇是劝晋元帝司马睿即位的文章;第二篇是祭文,在汨罗江边献祭给屈原的;第四篇则是为了给陶渊明一个正式的谥号,说明为何要以“靖节先生”来尊称刚去世的陶渊明。 乍看之下不像应用文的是第三篇,按照标题好像为诗所写的序文,实际上不是。三月三日是“上巳节”,人们习惯上要聚会饮觞,也就是喝酒,同时要为国家祈福。这篇文章就是要应用在这个场合,歌颂国家兴盛,赞美国家强大的。 03 刘琨《劝进表》赏析 以刘琨的《劝进表》为例子,我们好好认识一下什么是骈文。文章开头第一段是: 建兴五年三月癸未朔十八日辛丑,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河北并冀幽三州诸军事、领护军匈奴中郎将、司空、并州刺史、广武侯臣琨,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州诸军事、抚军大将军、冀州刺史、左贤王、渤海公臣磾,顿首死罪,上书。 很长的一段文字,然而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将联名上书的两个人──刘琨和段匹磾的正式头衔详细地罗列出来,加上这种文章形式上的礼貌用语“顿首死罪”,如此而已。建兴五年是公元317年,是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 接着第二段写道: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闻天生蒸人,树之以君,所以对越天地,司牧黎元。圣帝明王鉴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乏飨,故屈其身以奉之;知黎元不可以无主,故不得已而临之。社稷时难,则戚藩定其倾;郊庙或替,则宗哲纂其祀。所以弘振遐风,式固万世,三五以降,靡不由之。 文章重复了“顿首”“死罪”之后才展开正文,说上天生了一般人,便要为他们立一个领导人,对应天地的意志,管理无知的人民。从这里就开始有“四六”的基本句法,“臣闻天生蒸人”,上句六个字,“树之以君”,下句四个字;然后“所以对越天地,司牧黎元”也是上句六个字,下句四个字。 然后从原来的“天地”和“黎元”衍生出两个对偶的句子:“知天地不可以乏飨”对“知黎元不可以无主”,“乏飨”对“无主”,这是上句对上句;然后对称的又有下句对下句,“故屈其身以奉之”对“故不得已而临之”,“屈其身”对“不得已”,还有“以奉之”对“而临之”。文章说的意思是,因为要有人祭祀天地,要有人领导广大的人民,所以了不起的君王不得不勉强自己承担起责任来。国家有动乱时,亲族或左右的力量要努力予以扶持,如果有皇帝去世了,那就得从世系子孙中找人予以继承,弘扬祖先的功业,确立万世的楷模。“三五”指的是“三皇五帝”,是一个缩写的典故,文章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从“三皇五帝”以降,所有皇帝都是遵循这样的规范。 再接着第三段写道: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伏惟高祖宣皇帝肇基景命,世祖武皇帝遂造区夏,三叶重光,四圣继轨,惠泽侔于有虞,卜年过于周氏。 仍然重复以“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开头,然后叙述晋朝的来历。高祖宣皇帝依凭天命奠定了基础,接着是世祖武皇帝统一了华夏地区,再有连续三个皇帝将王朝发扬光大,传到第四个皇帝。这时候晋朝情势一片大好,人民的情况可以媲美虞舜统治时期,预计朝代延续的时间可以超过周的八百年!然而—— 自元康以来,艰祸繁兴,永嘉之际,氛厉弥昏,宸极失御,登遐丑裔,国家之危,有若缀旒。 此处语意一转:从元康之后,就开始出现各种祸难,到了永嘉年间,状况更加恶化。晋怀帝(307—311年在位)之时,洛阳被刘聪攻陷,天子被俘,无法继续驾驭天下,进而在“丑裔”——次等血统的人——手中丧失了生命。这时候国家如此危险,好像穿着线挂在用来装饰皇冕的“旒”上的珠子,随时可能断掉失落。不过—— 赖先后之德,宗庙之灵,皇帝嗣建,旧物克甄,诞授钦明,服膺聪哲,玉质幼彰,金声夙振,冢宰摄其纲,百辟辅其治,四海想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此处语意再一转:还好祖先保佑,太后扶立了晋愍帝,晋又有了皇帝,恢复了旧秩序。新的皇帝有种种优点,上天赐给他智慧聪明、美好质地,年幼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明显。皇帝旁边的大小官员都努力协助,于是四海有了中兴的希望,老百姓像是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但是—— 不图天不悔祸,大灾荐臻,国未忘难,寇害寻兴。逆胡刘曜,纵逸西都,敢肆犬羊,凌虐天邑。臣等奉表使还,仍承西朝,以去年十一月不守,主上幽劫,复沈虏庭,神器流离,再辱荒逆。臣每览史籍,观之前载,厄运之极,古今未有,苟在食土之毛,含气之类,莫不叩心绝气,行号巷哭。况臣等荷宠三世,位厕鼎司,承问震惶,精爽飞越,且悲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 此处很快地又一转:没想到上天竟然又降下连续的灾难,前一个还没走,后一个就又来了。刘曜为害,带兵侵入西都长安,放肆他那些如同犬羊般的暴民,在长安胡作非为。我们这些为臣下的虽然尽力想守住长安,但长安毕竟还是在去年十一月沦陷了,晋愍帝也被掳走了,国家再度陷入没有皇帝至高权力的状态。从史书上看到过去各朝的经历,从来没有记录过像我们遭遇的如此可怕的厄运。有生命、有感觉的人,都因心痛而简直无法呼吸,大街小巷到处都听得见哭号之声。一般人都如此,何况是我们这些服务了三代皇帝,承受许多恩宠,并且在朝廷有官职的人。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整个人的精神都要散架了,有最深的悲哀和惋惜,六神无主。 04 刘琨《劝进表》赏析(续) 《劝进表》第四段再度以“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开始: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齐有无知之祸,而小白为五伯之长;晋有骊姬之难,而重耳主诸侯之盟。 自然的道理是黑夜之后有白天,黑暗和光明轮流递变,因而厄运灾祸也会变为顺利的好运。我们晋朝承受的天命并未更改,历数到现在仍然归于司马家。在历史上,有的时候多灾多难的考验反而使得邦国更加稳固,有的时候忧患反而得以启发更大的智慧。这里先用对偶的句子“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呈示道理,再举历史上的例证,也就是“用典”。此处引用的是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这两个后来有了显赫功业的历史人物,都经历过因兄弟相争而出亡的危难。 社稷靡安,必将有以扶其危;黔首几绝,必将有以继其绪。伏惟陛下,玄德通于神明,圣姿合于两仪,应命代之期,绍千载之运。夫符瑞之表,天人有征,中兴之兆,图谶垂典。 国家不安到极点时,一定会出现转危为安的力量;百姓看来即将灭绝时,总是会有办法可以延续的。而现在晋朝正处于命运最低谷的时刻,正该出现翻转的时机了,从各方面看,陛下就正符合那消长变化的条件。陛下潜藏的素质与神明相通,表现在外的姿仪阴阳平衡,遇上了特殊的时机,继承了千年的运势,不管是自然还是人世间都出现了各种预兆,标志着晋朝中兴有望。 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虽有夏之遘夷羿,宗姬之离犬戎,蔑以过之。陛下抚宁江左,奄有旧吴,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纯化既敷,则率土宅心;义风既畅,则遐方企踵。百揆时叙于上,四门穆穆于下。 自从长安(洛阳沦陷后晋定都于长安)沦陷之后,整个帝国架构瓦解了,一片混乱,无法安定。这种状况比夏朝和西周末年遭遇的灾祸有过之而无不及。幸好有陛下你在南方稳定局面,控制住原先吴国的疆域,对服顺的怀柔以待,对叛变的就动用刑罚,以威望收摄不规矩的,整顿了四方。你成功地让人民归心,远方的人都垫着脚尖期盼着你。如此重新建立统治,百官与诸侯都再度上了轨道。 昔少康之隆,夏训以为美谈;宣王之兴,周诗以为休咏。况茂勋格于皇天,清辉光于四海,苍生颙然,莫不欣戴。声教所加,愿为臣妾者哉…… 此处再度运用典故,夏朝有“少康中兴”,西周有“宣王中兴”,都让原本衰颓的朝代得以重振声威,在历史上有许多赞美他们的文辞。你的功业上比皇天,你的声誉散布四海,每个文明所及之地的人民都乐于接受你的统治……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巅峰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切,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给今天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