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2016卷)/使命中国系列丛书

使命(2016卷)/使命中国系列丛书
作者: 编者:何钢
出版社: 红旗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使命(2016卷)/使命中国系列丛书
ISBN: 97875051371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是政协的一个老兵了!” 朱永新在他的著作《我在政协这一年一一个民主 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开篇写道。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朱永新先后担任过多 届苏州市、江苏省和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朱永新 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五年任期满届后,2013年3月, 朱永新再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当选全国政协副秘 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并当选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常务委员会委员。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朱永新凭借多年“政协经验”,时时刻刻将责任 挂在心头、使命扛在肩头。履新两年来,无论是参加 政治学习,还是日常的参政议政工作实践,朱永新都 一直思考着、探索着。 “我一点也不敢怠慢。政协不是舞台是平台,必 须代表人民发出呼声,挑好政协委员这副担子。”朱 永新说。 也许,这就是朱永新对“使命”二字的解读。 理想之光 “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流芳百世是不够的, 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我的努力没有任何重大 意义。”1950年,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弥 留之际,对前来探望的彼得·德鲁克说。 后来,这句话被记录在《管理大师德鲁克》中。 多年后,这本书的内容朱永新早已忘记,但这句话却 影响、甚至改变了他的生活。 作为一个学者的使命不是写书,而是去影响世界 ,去变革——这句话带给朱永新极大的触动,也影响 了他的行为走向。他开始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一线去 ,去实践他的教育理想,让理想的光芒真正照亮教育 。 1999年,朱永新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湖塘桥中心 小学讲学,提出了“如何践行理想中的教育”。白此 ,朱永新开始了默默推行新教育的第一步。 200()年,朱永新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 书,将“理想”作为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的理想 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 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 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 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2002年,第一所新教育 实验学校在江苏省昆山玉峰正式成立,新教育正式实 现了从理念到行动的蜕变。 在2003年的新教育研讨会上,500多名来自全国 各地的新教育实验者参会,新教育从一个人的理想变 成了一个群体的理想。 事实上,自创始之初,朱永新就带领团队深入研 讨,明确了新教育的学理基础——以帮助教师和学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以教师的发展为 基础,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 音等十大行动为路径,实现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改变 学生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方式和改变教学科研范 式等四大改变。 新教育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课堂 和教师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间教育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育并不是完全打破传统教育 结构、另起炉灶。 “我们用的还是传统教材,只是我们的理念变了 。”朱永新说,比起传统教育以考试和分数为主导, 新教育更关注心灵成长。新教育关注人的幸福体验, 尤其是孩子和教师在校园里的幸福感。新教育还特别 强调“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孩子和教师的潜 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育是一种信仰的教育。 走过15年的历程,经过与地方 门的通力合 作,新教育已经在全国拥有60个实验区、近3000所实 验学校、300多万师生参与。 面对傲人的成绩,朱永新评价说:“我们已经站 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创造 未来。”眉宇问,流露的是对未来教育的喜悦和期盼 ,也是对多年来新教育创业艰苦的回味。 新教育是否真的改变了现代中国教育的现状?面 对很多人的疑虑,朱永新自信地、回答,空话大话没 有用,我们用数字说话:2005年开始评选的“中国推 动阅读十大人物”,每年都有1~3名新教育的老师, 这可是从全国1600多万名老师中选出来的;央视2013 年评选的“中国十大读书少年”,17名新教育孩子进 入前30名海选,最后有6名新教育孩子入围前十。新 教育真的改变了老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 新教育人在埋首耕耘中,取得了十足的进步。在 2014年11月卡塔尔基金会举办一的世界教育创新奖评 选中,新教育实验从全球100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 出,入围了全球15强,成为中国当年唯一入围的教育 创新项目。“虽然最后没有入围前六,对我们仍是莫 大的鼓励。”朱永新说。 然而,推行新教育实验并非一帆风顺,朱永新无 时无刻不与困难做斗争。 新教育是一个民间活动,需要宣传、推广和实践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热心 人士的赞助下,朱永新也不断捐赠稿费、讲课费,专 门牵头成立了新教育基金会,设立了新教育研究院, 建立教育在线网站,创办杂志等刊物,一点点将新教 育推而广之,做强做大。 “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新教育的公益性,不向学 校收一分钱。”朱永新介绍。不仅如此,新教育还坚 持着每年赴西部无偿地培训教师等各种公益项目。 作为一项改革、一项实验,需要有专业人员来推 动,人才成为经济之外最大的问题。除了经济和人才 问题,最大的障碍来源于考试的压力。“大家都不愿 意变革,因为变革有风险。” 新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与传统教育相冲突,既加大 了朱永新的阻力,同时,传统制度、机制束缚教育发 展,也为变革提供了机遇。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