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4.30
折扣购买: 人格心理学导论(第2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320625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二级教授,现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北京社会心理学会和北京心理学会监事长等职,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原心理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研究课题有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领导者的心理测评、心理绑架与腐败心理、价值观演变趋势、道德心理与善良人格、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等。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项目20余项,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项目7项。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教材与专著30余部。
“人格”不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其他学科也在使用。但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学者们对人格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各以自己所理解的视角来描述人格,可见人格之复杂。
(一)人格的定义
中文中的“人格”一词译自英文的personality。中文中的“格”字本意是指明事物的情况和水准。“格”经常与其他字搭配成词,如:“体格”是指一个人身体的状况;“品格”是指一个人品德方面的状况;“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心理的状况,说明了一个人的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人格”一词有三个层面的描述:一是在法律上指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说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如他拥有“健全的人格”。每个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二是在心理学上的含义,也称“个性”,如“勤劳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人格”。三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即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人格有高尚和卑劣之分,如“他的人格高尚”。
随着学者们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人格的描述也越来越丰富和精准。综合各家之说,我们对人格的定义如下:人格(personality)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所具有的独特而稳定的心理品质组合系统,其核心成分自我对人生具有重要影响。
上述定义说明人格是个体在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一组特征,这些特征的组合是一个系统,有结构、动力和品质,而且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显示了个人心理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二)人格、个性、性格的区别
在心理学界提到人格时,人们会发现它与其他一些概念常常混淆不清。其中,人格与个性、人格与性格是否同义,也是富有争议性的问题。
1. 人格与个性的异与同
一种观点认为人格与个性(individuality)具有不同含义,不可等同视之。相对于共性(generality)来说,个性具有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的含义,经常用于表明个体的独特性和个别性。常听到有人在评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时说: “这个人很有个性。”从人格与个性的内涵与外延上分析,人格领域探讨的是完整个体与个别差异,个性领域则只探讨人格的差异性。在心理学原有体系中,心理学的知识结构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信念等)和能力、气质、性格。一些词典将人格界定为人的性情、气质及能力的总和。从这一角度上讲,人格比个性更广泛。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格与个性是同义词。《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第三版)写明,人格通常亦称“个性”。因为从词源上说,个性也源于personality,只是自1949年以来,我国翻译了大量俄文心理学文献,把相应的俄文词译为“个性”。从对个性描述的分析上,实际上就是人格。从人格心理学教材的名称来看,有的叫《人格心理学》,也有的叫《个性心理学》,而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2. 人格与性格的异与同
一种观点认为人格和性格(character)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这源于苏联的心理学体系,它将性格、气质和个性倾向性统归于个性心理学。性格是人格的下位概念,是指个人后天形成且具有道德评价色彩的心理品质。气质更多反映了人的生理层面与情绪层面的成分,性格则强调人的社会层面和价值观的成分。
另一种观点是将二者视为同义词,或用性格取代人格,以便与其他学科所使用的“人格”概念做区分。因此,我国台湾教育部门在1971年修订大学标准时,几位心理学教授建议将“personality”一词的中译名改为“性格”,该项建议为当时与会者所接受,于是原有的人格心理学、人格测验等有关名词,就都随原著改为性格心理学、性格测验了。但这一观点尚未被大陆广大学者接受。
总之,人格、个性与性格三者是含义不同的概念,应加以区分。这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理解人格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