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生而有罪(深入剖析人性的至暗时刻)
ISBN: 9787568283465
人类是嗜杀的。如果你 需要依靠杀害他人才能存 活,那么好吧,你杀人好 像挺有道理的。你饿了, 所以你要杀害他人以果腹 ;你受到了威胁,所以你 要杀害对方以求自保。你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杀人 ,只是为了以防万一。 因为人类比其他捕食者 杀害的物种数量都要多, 所以我们被称为“超级掠食 者”。根据对不同捕食者行 为的研究,克里斯·达里蒙 特(ChrisDarimont)及同事 在2015年指出,人类实施 了太多杀戮,导致“全球生 态和进化过程发生了变化” 。他们还说,我们杀害了 太多物种,导致很多物种 几乎濒临灭绝。 我们的杀戮行为从未停 歇,而且我们最关心的是 残杀同类。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我们一边谴责杀戮 行为,一边幻想着杀戮。 有些人幻想着将老板扔 出窗外,让号啕大哭的婴 儿永远噤声,在前任的胸 口上狠狠地捅上一刀……我 经常觉得自己想要杀人, 只不过就是有点儿想,尤 其在看到在机场闲逛的人 群时。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道 格拉斯·肯里克(Douglas Kenrick)和维吉尔·希茨 (Virgil Sheets)首先提出了 产生谋杀幻想和意念是正 常现象的观点。1993年, 这两位心理学家询问参与 者是否曾幻想过谋杀。答 案可能会吓你一跳,因为 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肯定 的,73%的男性和166% 的女性都承认幻想过谋杀 。为了确保这些参与者的 多样性,避免所有被调查 对象的性情都很残暴,同 时为了收集更多关于幻想 谋杀的细节,他们进行了 第二项研究。两项研究的 结果很相似,这次有。 79%的男性和58%的女性 声称他们幻想过谋杀。那 么这些参与者想谋杀的对 象是谁呢?男性更倾向于 幻想杀害陌生人和同事, 而女性更倾向于杀害家庭 成员。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呢?根据科学家乔舒亚·邓 特雷(Joshua Duntley)和戴 维·巴斯(David Buss)的说 法,幻想杀戮是一种进化 出来的策略,属于心理设 计的一部分,虽然当今社 会对这种策略并不那么认 可。谋杀幻想是人类抽象 思维和计划能力的产物— —如果我这样做,会发生 什么呢?这种策略使得我 们能够完成对整个场景的 设定,帮助我们始终为最 坏的情况做好准备,并通 过摆脱那些阻碍我们成功 的人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 量。 当我们在心里演练这些 场景的时候,大多数人都 能够很快意识到杀害他人 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们并不期待看到那些 毁灭性的后果。没办法演 练这些场景的人,可能会 冲动行事,总有一天会后 悔。我们都知道,沮丧地 应对冲动行为是导致谋杀 的主要原因。 然而杀戮对于有些人来 说,不仅存在于幻想当中 ,还发生在现实世界里。 这是些什么人呢?为什么 人们会互相谋杀?进化心 理学家邓特雷和巴斯认为 有时候杀人是有原因的, 至少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 是这样的。人们谋杀他人 是因为他们背负着这样的 使命。 根据杀人适应理论,当 人们权衡杀害同类的成本 和利益时,他们可以从杀 戮中获得切实的利益,特 别是男性。在2011年发表 的一篇论文中提到: “在 历史上,杀戮带来了很多 利处,包括防止早逝、消 灭那些占据成本的竞争对 手、获取资源、使竞争对 手的后代胎死腹中、消灭 继子女,以及为孩子选择 未来的竞争者。”因为谋杀 行为很有可能被侦查出来 ,会给谋杀者带来危险。 尽管谋杀他人有风险,他 们还是认为谋杀是有点用 处的。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谋杀 ”这个词。它通常用于描述 非法杀害他人或造成他人 严重的身体伤害。这是违 法的,但它不包括出于自 卫而造成的伤害或者国家 认可的行为,比如死刑或 者士兵在战争中杀人。由 于杀害他人或中伤他人的 欲望而导致的死亡,是我 们将在本章中讨论的主要 内容。“犯罪意图”(犯罪心 理)是杀戮行为被定义为谋 杀的必要条件。 其实我们讨论的是杀人 。杀人通常包括谋杀和过 失杀人,后者虽然也杀了 人,但罪行较轻。减轻量 刑的情况也分两种:(a)有 意杀人,但有减轻量刑的 因素存在,比如失控等; (b)无意杀人,但由于重大 疏忽而造成伤亡或杀人事 件是另一种危险行为的延 伸部分。 过失杀人、谋杀和杀人 之间的细微差别可能相当 复杂,各国之间也存在差 异。因此,当我使用“杀人” 一词时,我采用的是2013 年联合国杀人罪全球审查 关于“杀人”一词的定义。这 份审查可以说是迄今为止 最全面的审查。全球审查 将杀人定义为“一个人有意 造成另一个人的非法死亡” ,比如故意杀人和非法杀 人。 联合国的报告清楚地表 明,研究杀人的重要性不 仅体现在其“最终罪行”上, 还体现在其产生的涟漪效 应远远超过了生命的损失 ,而且“可能造成一种令人 恐惧不安的气氛”。杀人率 可以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使人们害怕晚上外出, 或者对某些地方避之唯恐 不及。该报告还强调: “ 杀人伤害的不仅是受害者 ,还包括受害者的家庭和 案件发生地,它们可能变 成次要受害者。”我们不仅 需要清楚地了解受害者是 谁,也需要了解同样承担 后果的受害者家属和朋友 。 P29-31 一、作者权威 作者专业度和知名度较高,是犯罪心理学与记忆科学领域专家,其前作《记忆错觉》全球范围内持续畅销。 二、内容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 文笔生动有趣,内容不乏科学严谨性。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人性,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以及对自我提高的诉求。 三、国际媒体和业界广泛赞誉 本书得到包括《路西法效应》作者菲利普·津巴多在内的多位心理学专家高度评价,《泰晤士报》《卫报》《先驱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等国际主流媒体隆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