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100篇/红色基因传承系列丛书

红色故事100篇/红色基因传承系列丛书
作者: 编者:苏进
出版社: 济南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红色故事100篇/红色基因传承系列丛书
ISBN: 978754883623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沂蒙山小调》诞生记 在沂蒙山腹地,望海楼山下,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山 村。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白石红瓦掩映在浓郁的 绿荫下,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村前打了几个转儿,稍事停顿 ,便汇成一湾碧水,一路欢唱着奔向远方。一块白色的巨 石安睡在溪流中,上书三个遒劲的大字:白石屋。这里便 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 1940年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日寇疯狂“扫荡”,国 民党顽固派利用当地反动道会门组织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 对抗,以封建迷信阻挠群众参军参战。我党和抗日民主政 府对黄沙会会首和会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由于 顽固派的严密控制,均未奏效,迫不得己,决定以武力解 决。 为配合这一行动,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以文艺宣传为武 器,一面到前线开展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 的沙沟峪、马头崖一带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 究和宣传教育。为了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和黄沙会的 罪行,校文工团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团长袁成隆 之命,在当地搜集创作素材。经过精心构思,在费县白石 屋村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民房里,他们创作了歌 曲《反对黄沙会》。歌词共8段,内容主要是描绘沂蒙山的 自然风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和黄沙会的罪行,激 励人们向往未来。由于歌曲曲调优美舒缓,歌词朴实生动 ,充满诗情画意,一经传出,很快便传遍了抗日根据地, 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 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 。 这支凝聚着沂蒙人民对祖国、对家乡无限热爱的优美 小调经过战火的洗礼,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1953年 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 应本团演出工作需要,在前两段歌词后面,续写了两段歌 词,重新记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即:“高粱那个 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咱们的共产党领 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歌曲经重新记谱续词后 ,与沂蒙山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歌颂共产党的领导 ,歌颂沂蒙山的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具有了 更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每每唱起使人倍感亲切自然 ,令人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和力量。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韦友琴用她那甜润 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 的称赞。20世纪80年代,山东歌手王世慧三进中南海怀仁 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赢得国家领导人的赞誉。2003年2 月,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将《沂蒙山小调》定 为临沂市市歌。2006年3月5日,以大型民族管弦乐的形式 搬上舞台的《沂蒙山小调》首次在北京音乐厅奏响并获巨 大成功。2009年,临沂市精心打造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 蒙山沂水》,在济南举行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上,以 多种方式演绎《沂蒙山小调》的旋律。 如今,这首《沂蒙山小调》已唱红沂蒙山区,风靡齐 鲁大地,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联合国亚太地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