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开明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39.00
折扣购买: 向传统教育挑战——林汉达教育文选
ISBN: 9787513185783
林汉达 (1900—1972) 浙江宁波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 1949 年后,林汉达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在普及教育与语言文字改革方面贡献颇多。
作为社会活动家的林汉达 林汉达不仅是著名的学者,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民进的卓越领导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反内战的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林汉达也积极投身其中,几乎每天都要在各大学、中学、工厂等演讲,呼吁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和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的演讲尖锐泼辣,生动深刻,具有很强的鼓动性,被国民党嫉恨为“青年贩子”。同时,他也经常邀请上海的一些民主人士到自己任职的大学讲演,自己的家也成为民主人士和青年学生聚集的场所。 1945 年 12 月30 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地下党的支持下,林汉达和马叙伦、王绍罄等发起正式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次年 6 月 23 日,上海人民举行反内战游行活动,林汉达、王绍罄、陶行知三人被推选为大会执行主席。 在上海北火车站广场举行的欢送各界和平代表去南京请愿的大会上,林汉达再次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中国人民没有人愿意打内战。中国的主权属于全国人民,政府的官吏只是主人的仆人。但是,今天不是主人当政,而是仆人当政。我们要恢复主人的权力。我们的代表就是要吩咐仆人立刻放下武器。我们不能让仆人把主权送给外国人。现在,我们的代表到南京请愿,假如不成功,我们就第二次再去!全上海的人都去,我们步行去,非达到目的不可!” 林汉达的话掷地有声,全场群众为之振奋,响应着他的倡议,齐声有节奏地高呼:“去!去!去!我们步行去!" 第二天,上海警方就发出了通缉林汉达的消息。在地下党的营救下,林汉达戴上斗笠,化装成渔翁,从大连经朝鲜到达东北解放区。紧接着他担任辽北教育厅厅长,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夜以继日地编写扫盲教材,深入基层指导青年教师,为解放区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开幕,林汉达与马叙伦、王绍整、许广亚等作为民进代表参加了筹备会议,并且与雷洁琼一起参加了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的工作。9月 21日,他作为民进的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57年 5月,林汉达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把在上海、宁波等地视察教育工作时发现的问题,写成了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向中央建议,全党要重视教育,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提高等。同时指出,全国扫盲工作计划有冒进浮躁、不切实际之处。因此,林汉达次年即被划为“右派分子”,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改造学习。此后,林汉达一直处境坎坷,但他仍然孜孜不倦于读书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林汉达先生一生一心向学,却不求阳春白雪的学问,只盼如何让更多劳苦大众受益,其作如人,被广泛认可。这次“开明教育书系”在考虑林汉达先生的教育文选时,我曾经考虑选择包括他的博士论文《中国民众教育的发展与中国文字改革的关系》在内的部分论文,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向传统教育挑战》和《文字改革是怎么回事》 两本代表作和《我的自传》(节选)。《向传统教育挑战》一书系统介绍了国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许多教育问题,批评了许多教育现象,在今天读来仍然十分亲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字改革是怎么回事》不仅与他的博士论文一脉相承,而且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汉字是如何创造的,汉字的优缺点,为什么要简化汉字及如何简化汉字等问题。《我的自传》( 节选) 是从未发表过的一篇文献,写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 1966 年,虽然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但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讲述了他从求学到工作的教育轨迹。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有幸读到林汉达先生的大量未发表的手稿,希望将来有时间能够继续研读整理这些珍贵的文字,开明出版社能够继续出版他的相关著作,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聆听巨匠的心声,领略先驱的风采。 ★ 民进中央历时数年组织编写,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 梳理前贤教育思想,观照当下教育现状 ★ 专家学者编选+全新修订著述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