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灿烂的年代

群星灿烂的年代
作者: 著 者:[俄]伊·伊·巴纳耶夫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64.40
折扣购买: 群星灿烂的年代
ISBN: 9787559456274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伊·伊·巴纳耶夫(И.И.Панаев,1812—1862),俄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出版人,一八一二年出生于俄国一个贵族家庭,但从青年时便醉心文学创作,对官场升迁毫无兴趣。一八三四年开始发表作品,为《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等杂志撰稿,一八四七年和涅克拉索夫共同接办《现代人》杂志,团结了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一批优秀作家,取代《祖国纪事》成为俄国进步文学的中心,代表作品有《群星灿烂的年代》《阿克特翁》《酒狂》等。 译者简介 刘敦健,1938年1月生,195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俄语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荣誉称号的资深翻译家。主要译著有文学回忆录《群星灿烂的年代》、学术性评传《亚历山大一世》、抒情性政论集《来自彼岸》、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车臣战火之谜》、左琴科作品集《丁香花开》《一本浅蓝色的书》(以上二种有人参译),参与翻译《普希金文集》《欧美学者论苏俄文学》《普希金研究文集》《塔里河两岸》。

内容简介

别林斯基听着冈察洛夫朗读,兴致越来越浓,听到特别满意的地方不时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两眼闪闪发亮。每次中间休息时他都笑着对雅泽科夫说: “怎么样,雅泽科夫,这是一部坏作品——不值得发表吗?” 《穷人》的作者前来见他也是在这间寓所,那是在这部作品发表之前。 应当说明的是,最先得知《穷人》这部作品的是格里戈罗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跟他是工程学校的同学。 他把手稿交给了格里戈罗维奇,格里戈罗维奇则转给涅克拉索夫。他们一起把稿子读完,然后交给别林斯基,说这是一部异常出色的作品。 别林斯基将信将疑地接过稿子。他似乎好几天没去动它。 有一天睡觉时他想读点东西,这才第一次拿起稿子,但手稿的第一页就吸引了他……他越看越入迷,通宵未眠,一口气把稿子看完了。 第二天早晨涅克拉索夫见到别林斯基时,他已经处于狂热的兴奋状态。 处在这种状态中,他通常显得急不可待,在房间里走来走去,露出满腔激动的神色。这种时刻一定要有一个亲近的人,听他把充塞在心头的感想倾吐出来…… 不用说,别林斯基见到涅克拉索夫时该是多么高兴。 “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给我请来!”他劈头就是这句话。 然后他气喘吁吁地向涅克拉索夫谈了自己的种种印象,他说,《穷人》显示了巨大的天才,它的作者将超过果戈理,等等。《穷人》自然是一部杰作,它受到那样的欢迎完全是当之无愧的,不过别林斯基对它也是过于迷恋,走到极端了。 当别人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见他时,他以一种温存的态度,几乎像父爱般的感情会见了他,并马上向他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看法,充分表达了对他的热忱。 比别林斯基更坦率、更真诚、更直爽的人我再也没有见过。 他自己不止一次承认: “有什么办法呢?我说话不会吞吞吐吐,不会卖关子——这不符合我的本性……” 发现任何新的天才对他来说总是一件大喜事。 别林斯基的热情十分专一,全都倾注在文学上。每一期新杂志出来,他都贪婪地抓到手中,用颤抖的手裁开自己的文章,赶紧浏览一遍,看看付印后文章的意思还保留了多少。这时他的脸忽而变红,忽而发白;一会儿绝望地扔下杂志,一会儿——如果没有碰到重大的删改或歪曲的话——又感到欣慰,变得心情愉快。 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很差了。朋友们早就劝他放弃杂志工作,因为这种工作对他的身体状况极为有害。但他一直举棋不定,反问道:“那我靠什么来养家活口呢?”最后出现了一种情况,真正激怒了别林斯基,促使他下了决心。一八四六年春天,他放弃了《祖国纪事》的例行工作,动身去了莫斯科,六月初又同米·谢·谢普金一起出发去俄国南方。 给别林斯基送行的场面异常愉快热闹。开始时是早上在谢普金家里吃了一顿便餐,我当时也在莫斯科,别林斯基在莫斯科的朋友们全都到齐了,其中有格拉诺夫斯基、叶·费·科尔什、凯切尔和赫尔岑,他同别林斯基是一八四〇年在我家里和好的。别林斯基同赫尔岑这时已是情投意合、亲密无间了。他们的信仰已经完全一致,别林斯基矢志不渝地眷恋着他。他们都成为对方不可缺少的人。 赫尔岑尽管屡遭变故、历经忧患,依旧异常乐观和生气勃勃。这一次他在早餐时一直讲个不停,讲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这是他讲话时的特点)——他那洪亮悦耳的声音盖过了所有人的声音…… 谢普金的四轮马车已做好准备,送行者的轻便马车也都已套好。出发的时间到了。 赫尔岑还在滔滔不绝,妙语无穷,讲得引人入胜。 “走吧,米哈伊洛·谢苗内奇,到时间啦!”别林斯基说道,他在这种场合总是急不可待的。 “对不起,各位,”科尔什插进来说,“我们怎么能带着赫尔岑在城里通行呢?带着他在城里不能走。” “为什么呢?”大家感到莫名其妙。 “因为带小铃铛的车在城里禁止通行呀。” 大家哈哈大笑,向马车走去。 我们带上了食品和酒。 那一天天气晴朗而温暖。我们的旅途异常愉快,一向妙语无穷的赫尔岑在这一天比平时更加口若悬河,谈笑风生。 我们没有进驿站,就在开阔的小丘上一间农舍旁边歇息。那块地方并不漂亮,但我们对这一点并不在意。我们解开食品,拿出了酒,把这些东西都摆在地上。因为没有桌子,赫尔岑弄来一块木板,毫不在乎地在上面切起火腿来,这使一向有洁癖的科尔什心里很不舒服。后来他无论如何也不肯吃这火腿。 大家随意找了一块地面,或一段圆木,坐下和躺下……有的人拿一块火腿,有的人切一块馅饼,还有的人解开纸包的烤肉。凯切尔嚷得比谁都响,毫无情由地哈哈大笑,还按自己的习惯,老是忙着开香槟…… “祝出发的人健康!”凯切尔给所有的人斟满香槟,然后举起自己的酒杯叫道。 说着他不知为什么又大笑起来。 一声令下,酒宴开始了。凯切尔嚷个不停,同时往酒杯里斟酒。赫尔岑已经肚皮朝上躺了下来,有人还从他身上跳过去。 别林斯基滴酒不沾,也不喜欢别人醉酒,对这种场面开始感到厌倦。他渐渐变得闷闷不乐,显得十分焦躁…… “该走啦,该走啦,米哈伊洛·谢苗内奇。”他一再说道。 四轮马车终于赶过来了。大家挨个儿同出发的人拥抱、接吻…… “上帝保佑你健康归来!”大家从四面八方对别林斯基喊道。 他笑了一笑……“再见了!再见!”他挥了挥手,急匆匆地说。 四轮马车开动了,铃铛响了起来。我们目送着他,别林斯基最后一次从马车里向外观望,对我们点了点头……几分钟以后,路上只剩下一片尘雾。 “诸位,我们还剩下好几瓶哩!”凯切尔得意地晃着酒瓶喊道…… ◎一部十九世纪俄罗斯“黄金时代”文学回忆录,普希金、别林斯基、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文坛巨匠在书中轮番登场,重现当时星光璀璨的俄罗斯文坛。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中心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在一场接一场的文学沙龙中朗读新作,为一个又一个新文学家的诞生欣喜若狂……而另一方面,作家被监视,聚会被密探渗入,文章被修改,报道被删除…… ◎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回忆录,也一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纪实文献,诗人、作家被流放西伯利亚,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阶级力量急剧分化,文学流派也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是一部翔实的俄国文学史和社会思想史史料。 ◎入选多个俄罗斯文学必读书单,被称为关于十九世纪俄罗斯“黄金时代”那批知识分子的最佳回忆录。 ◎孔网炒至上百至千的绝版好书,译者重新修订,新加彩插,全新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