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崛起(民营企业创业密码)
ISBN: 9787516420218
孙金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担任复旦大学EMBA、MBA、HKIMBA、MPAcc等项目“战略管理”“创业企业战略与机会选择”课程主讲教授,分别担任复旦青年创业家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健康创业与人才发展中心主任。拥有十余年企业管理咨询实践经验,担任多家企业的长年管理顾问、外部董事及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孙金云博士根据丰富的咨询经验编写企业管理案例20多篇,是“模仿式创新”“合理论”等理论的首倡者。出版《战略转型》、《长三角中小企业成长报告》(合著)、《大学生创业概论与实践》(合著)、《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研究》(合著)等著作。
初生姿态(1978年以前) 商业兴衰,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打开历史画卷,我 们的商业文明可追溯至“神农”之时。作为闻名世界的四 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确实拥有发展商业的各项优势条件 。温带怡人的气候以及长江、黄河的丰富水资源滋养了华 夏大地,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我们的祖先。各朝代和平时期 的休养生息、“恤商”政策和农业的自给自足都为商业的 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养分。然而,彼时的中国仍然存在许多 限制,这使得商业在中国的发展十分缓慢。复杂的地势条 件为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直至盛唐时期,也仍然有“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道路阻梗,华夏各地几千年来受 制于交通的约束,商品流通难以大范围开展。商业的发展 也因此局限于小范围的商品交换。与此同时,“商业盛而 农业衰”。基本上是多数统治者的信条,相比于鼓励私人 经营的恤商政策,各朝政府更多地采取以禁锢农民、巩固 统治为目的的“病商”政策。统治者们甚至进行大范围的 思想禁锢。“贱商”之习根深蒂固,长此以往老百姓也对 从商之路避而远之。 但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趋于繁盛,在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统治者意识到商业作为自然经济的 补充亦有其存在的价值。由于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其作为小农经济的补充地位不容忽 视,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逐渐减少。先秦时商民善于经 商,后世遂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都城商业繁华 ,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特色产品互相交流,在 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 西方的皮革,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西汉以来 ,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 到西亚和欧洲,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隋唐时期水路 交通发达,交通设施相对完善,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 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此外,货币统一、市 场发达等也为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提高了 隋唐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唐朝时期,中国和亚洲各 国都有直接的贸易往来,同朝鲜、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 有非常频繁的水路贸易,中西贸易也持续发展,中国的丝 绸、瓷器、纸张等甚至畅销至中亚、非洲和欧洲国家。宋 元时期的海外贸易更是兴盛。到了明朝前期,通过“郑和 七次下西洋”这一永载史册的举动,中国与亚非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兴起,甚至扩张到东非海岸和红海沿岸 地区。明清时期,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徽商、晋商等区 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产生了各类的小生产者,他们在商 品市场上实现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以至于投资 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 纵观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商品起初一般都局限于流 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也就是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和 自由的雇佣劳动力相结合。这样的产业格局塑造了中国独 有的文化、政治、商业相互交融的格局。从表面上看,儒 家重义轻利的“士”文化对商业尤其是商人存在抑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