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金融学精品系列教材)

货币金融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金融学精品系列教材)
作者: 编者:张红伟|责编:方小丽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8.80
折扣购买: 货币金融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金融学精品系列教材)
ISBN: 978703069842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没有人不知道货币,但并不是人人都了解货币。事实上,现代经济中的繁荣高涨、危机萧条、通货膨胀、利率升降、金融创新、资金运动等金融现象的发生,无一不与货币密切相关。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现代社会这些复杂的金融经济问题,无疑应该首先研究货币的一些基本问题。
  1. 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来理解货币的本质。
  2. 理解并掌握货币的各种职能及货币种类。
  3. 熟悉货币本位的演变过程和主要货币本位制度。
  4.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各种货币的定义;了解货币、财富和经济活动的关系。
  5. 深刻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货币 货币职能 实物货币 信用货币 数字货币 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早于文字,并不是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一同出现的,人类的起源更多的可能是生物学上的进化,但货币则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进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在交换中产生,马克思指出:“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
  罗杰斯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曾经有三件伟大的发明:火、轮子及中央银行。” 我们认为,把中央银行换成货币更为恰当。因为中央银行是在货币发明之后由统一货币的需要产生的,没有货币的发明,中央银行根本就不会有生存的基础,更谈不上其伟大功能。
  与火、轮子相比,货币的发明可能要晚一些,但货币的产生肯定早于文字,因为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货币的记载了。在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殷商甲骨文中,与财富有关的字几乎都含“贝”,如财、贫、贵、贱、购、赚、赔、赌等,这说明在我国的汉字产生以前,货币及货币观念已经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国外的情况也大体相同。钱得勒在其《货币银行学》一书中也提到:“有历史记载,就有货币,货币绝不是一个新发明。”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个阶段之前人类可能有了交换,但不一定有货币,只是由于交换的发展,并且为了更好地交换,货币才得以产生。
  在现代社会,除非仍生活在完全自给自足的偏僻地区,否则,我们都要依赖交换维持生存。但是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一起采野果、狩猎,将劳动成果——野果和猎物平均分配给部落成员,在这种低级生产时期,不存在交换、贸易,因而也不需要货币。后来,人们开始驯养动物、耕种土地,以采集果实和打猎为主的活动便让位于耕种土地和饲养牲畜了。有些部落渐渐以农业为主,而另一些部落则主要从事畜牧业,于是交换在这些部落之间开展起来,随着这种交换的展开,交换成为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原始社会内部也发生了变化,奴隶制社会的胚胎逐渐形成,平等的部落成员开始演变成不平等的阶层,有的甚至沦为奴隶,失去人身自由。家庭的出现,开始产生所有制观念,集体劳动也就演变成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社会分工与合作也开始在部落之间及部落内部形成,越来越多的产品有规律地进入交换。
  人类最初的交换是纯粹的物物交换。甲用一头羊换乙两把斧子,乙用自己的斧子换丙的大米 在甲、乙、丙等社会成员之间用自己的产品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一种物物交换。起初这种交换并没有什么不便,相反,人们从这种交换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满足,并发现自己生产的东西越多,能换取的自己需要的东西就越多,因而越来越愿意参与到这种交换中来。因此,随着交换的扩大,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交换。当这种生产与交换的相互促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开始从这种物物交换中感觉到了不便,即有时用自己的东西很难换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19世纪70年代,一位欧洲旅行者记载:他到非洲去旅行,在坦噶尼喀湖想租一条船,船主要求他用象牙来支付,但他没有象牙。这时他发现另一个人有象牙,但那个人需要布匹,而他已经将布匹换成了其他东西。他束手无策。幸好,他听说那位有象牙的人需要铜钱,而他正好有铜钱,于是他给了那个人一些铜钱,那个人给了他船主所需的象牙,他终于租到了船 。
  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困境总是随着生产与交换规模的扩大而越来越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交换双方的要求很难同时得到满足。也就是说,难得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希望交换其商品或劳务的所有者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交易伙伴,后者对他的商品的需要程度超过对任何其他东西的需要,同时,后者所拥有的商品又是他所需要的,而且需要程度也超过对任何其他东西的需要。
  第二,缺少一种共同的单位用来衡量和表示各种商品与劳务的价值。一件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就是指它在市场上所能换取的其他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市场上每件物品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量来表示,而必须用许多数量来表示,即市场上其他商品和劳务有多少种类或多少种不同的质量,就要用多少个数量来表示。例如,市场上商品和劳务的种类有50万种,每一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就必须用其他499 999种商品和劳务来表示,总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种类就是499 999的50万次方,不方便的程度显而易见。
  第三,缺少一种令人满意的单位,可用来签订延期支付的合同。包含有延期支付的合同是交换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往往需要就一定时期内的工资、薪金、利息、租金或其他价格达成协议。但在纯粹的物物交换经济中,这些延期的支付就不得不用具体的商品或劳务来表示。这样做即使可能,也必定会导致严重的困难:其一,双方对偿还的商品或劳务的质量可能经常发生争论;其二,双方对用于偿还的具体商品常常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其三,双方都要冒风险,在合同有效期间,用于偿还的商品价值会有很大的波动。
  第四,没有贮存一般购买力的恰当方法。人们只能靠持有某种具体商品来贮存购买力以供未来使用。这种贮存购买力的方法曾被频繁采用,在今天也还广泛存在,如字画、大米的贮存。可是,如果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有严重的缺点,因为贮存商品的价值可能降低或提高,还要花费大量费用,因此当持有人想购买别的东西时,也可能会因贮存商品价值不足或无法出手而难以如愿。
  显然,纯粹的物物交换是一种效率非常低的交易方法。事实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与问题同时产生,物物交换在产生上述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货币。在交换频率不断增加、交换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人们也从经常性的交换中积累了经验。人们从交换中发现,有些东西往往比另外的东西更易被人接受。于是,人们或是转而直接生产这种易于脱手的东西,或是先把自己的产品换成这种市场上最容易脱手的东西,然后再用这些东西去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于是,这些最易于脱手的物品就从交换中逐渐地分离出来,经常地被用来充当交易的媒介,成为交易双方换取自己所需的其他物品的手段。这种东西就变成了原始的货币。说它原始,是因为它在充当交易手段的同时,自身的使用价值仍是成交的必要条件,而且它之所以成为交易媒介,是因为它自身的使用价值更易被人接受。
  起初,这些充当原始货币的物品一般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用品,如盐、谷子、兽皮、布匹等,同时,由于各地生活习惯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物品充当原始货币。
  19世纪末,一位德国学者曾报道,在苏丹西部,奴隶是一种价值单位,在这种“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已有了一定的交换关系,如1个奴隶可以换300块一定长度的亚麻布,或者6头牦牛,或者10枚西班牙元。一位旅行者报告说,若问某些非洲居民:“这匹马多少钱?”得到的回答是“3个俘虏”。一头牦牛的价值为半个俘虏。当然这不是说把一个俘虏劈开,半个俘虏就是一个患病的或体弱的俘虏。在古代冰岛,所有商品都用鳕鱼交换。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许多民族的语言里都可以找到这方面的印证,如拉丁语中的货币(pecunia)一词就起源于牲畜(pecus) 。
  我国在夏商时期的货币主要是天然海贝,殷商甲骨文中凡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关的字都含“贝”。春秋初期,民间通行粟米、布帛等实物货币,诸侯国间及其国内的大宗交易使用黄金,黄金与粟米、布帛同属货币商品。春秋中期黄金成为主要货币,绢布降为辅助货币。春秋末期铸币开始流通,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铸币的形状也有所不同,如农业区的布币、渔猎区的刀币、棉产区的环钱等。
  原始货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交易的完成。与物物交换相比,在原始货币交换时期,交换过程由过去两个物品直接的使用价值交换变成了中介型的间接交换,交换过程中加入了原始货币这个中介,人们只要能换到这种中介货币,就能顺利地完成交换。虽然这种中介货币自身的使用价值对自己没有价值,但这种中介物的使用价值对他人有用,很多人需要它,能容易地找到需要这种中介物的人,从那个人手里换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显然,原始货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交换的效率,降低了交换者在市场上的搜寻成本,有利于促进交易的发展。
  然而,原始货币交换还有许多不便之处。我们设想一下,陶器匠用他的陶壶换了十多只羊,这种“咩咩叫的钱”要吃要喝要照料,显然是件很麻烦的事。用盐作货币,这种货币很容易变少;用鱼作货币,则很容易腐烂 诸如此类的不便,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具备形式统一、质地均匀的特性。用那种肥瘦不一(如牛、马、羊)和质地不均(如小麦、布帛的质量)的物品去充当货币单位,不能很好地反映物品的价值,价格难以标准化。
  第二,不具备坚固耐用和便于携带的特点。若是一条鱼,尽管腌制或熏制得很好,也是极易腐烂的。把一大群牛、羊牵回家,肯定比当即把钱放在口袋里麻烦得多。
  第三,不便于化整为零。例如,我们不能把一头牛分成几个等份去找零;如果一块貂皮被分成10份,这10份的价格总和肯定比一块整皮的价格要低得多。
  第四,不具备价值稳定的特点。原始货币因气候条件和市场供求的不同而经常发生价值波动。
  显然,我们还必须寻找更适合充当货币的东西。
  还是交换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便于交换的东西,不过,这一步的关键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民族就认识到了金属矿物的用途,并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使一些金属用品进入了流通。人们发现,金属物品具有原始货币所缺乏的许多优良特性:一是质地差异比原始实物货币小;二是坚固耐用,不易变质腐烂,不易磨损损坏;三是可按需要制成任何形状,并按要求进行分割和称量。于是,这些金属物品在流通中开始排挤原始实物货币,并最终取代原始实物货币成为流通中占主流地位的货币形式,这时货币形态进入了金属货币阶段。
  金属货币阶段大致可以分为金属块、金属工具、金属铸币三种形式。金属块形式,是指用一种只经过冶炼,但未制成具体工具形式和标明金属重量及成色的金属块充当货币;金属工具形式,是指用制造成生产或日常用具的金属工具充当货币;金属铸币形式,是指标明金属含量及成色,并铸成一定标准形状的货币。铸币的出现标志着货币演进开始突破把货币的价值基础建立在自身的使用价值之上的货币阶段,使货币形态开始向抽象的价值形态演变。严格说来,原始实物货币与原始金属货币只是币材特性的差异,二者从本质上来说都具有把货币的价值寄居在币材的使用价值之上的特点。但是,我们认为,币材从实物到金属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金属货币的出现明显地弥补了原始实物货币的不足,更好地适应了流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生活和交换的发展。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没有金属货币的出现,就不可能有金属铸币的出现。只有当金属铸币占领流通,自己又不断地使自身的价值实体与自己所代表的社会价值抽象分离出来以后,才具有了现代信用货币出现的可能。一般来说,金属货币,尤其是金属铸币出现的早晚,与文明程度有关。西欧早在公元前700年就有加盖印记的铸币,说明欧洲文明是起源较早的文明。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铸币。
  我们认为,货币是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从交换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但只有到了金属货币阶段,才产生了真正为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货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