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病集(精)/史铁生散文新编

无病集(精)/史铁生散文新编
作者: 史铁生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无病集(精)/史铁生散文新编
ISBN: 9787020150830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当代小说家、文学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出血去世。其作品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内容简介

从小我就熟读了贺敬之的一句诗:“几回回梦里回延 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谁想到,我现在要想回延安,真 是只有靠做梦了。不过,我没有在梦中搂定过宝塔山,“ 清平湾”属延安地区,但离延安城还有一百多里地。我总 是梦见那开阔的天空,黄褐色的高原,血红色的落日里飘 着悠长的吆牛声。有一个梦,我做了好几次:和我一起拦 牛的老汉变成了一头牛……我知道,假如我的腿没有瘫痪 ,我也不会永远留在“清平湾”;假如我的腿现在好了, 我也不会永远回到“清平湾”去。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 个矛盾解释得圆满。说是写作者惯有的虚伪吧?但我想念那 儿,是真的。而且我发现,很多曾经插过队的人,也都是 真心地想念他们的“清平湾”。 有位读者问我,为什么 我十年之后才想起写那段生活?而且至今记得那么清楚,是 不是当时就记录下了许多素材,预备日后写小说?不是。其 实,我当时去过一次北京动物园,想跟饲养野牛的人说说 ,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改良我们村里耕牛的品种。我的胆量 到此为止,我那时没想过要当作者。我们那时的插队,和 后来的插队还不一样;后来的插队都更像是去体验生活, 而我们那时真是感到要在农村安排一生的日子了——起码 开始的两年是这样。现在想来,这倒使后来的写作得益匪 浅。我相信,体验生活和生活体验是两回事。抱着写一篇 什么的目的去搜集材料,和于生活中有了许多感想而要写 点什么,两者的效果常常相距很远。从心中流出来的东西 可能更好些。 因病回京后,我才第一次做了写小说的梦。插过队的 人想写作,大概最先都是想写插队,我也没有等到十年后 。我试了好几次,想写一个插队的故事。那时对写小说的 理解就是这样:写一个悬念迭起、感人泪下的故事。我编 排了很久,设计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安排了诸葛亮式 的人物、张飞式的人物。结果均归失败。插过队的人看了 ,怀疑我是否插过队;没插过队的人看了,只是从我应该 有点事做这一方面来鼓励我,却丝毫不被我的“作品”所 感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此效果,感觉跟上吊差不多 。幸亏我会找辙,我认为我虽有插队生活,但不走运—— 我的插队生活偏偏不是那种适合于写作的插队生活。世界 上的生活似乎分两种,一种是只能够过一过的生活,另一 种才能写。写成小说的希望一时渺茫。可是,那些艰苦而 欢乐的插队生活却总是萦绕在我心中,和没有插过队的朋 友说一说,觉得骄傲、兴奋;和插过队的朋友一起回忆回 忆,感到亲切、快慰。我发现,倒是每每说起那些散碎的 往事,所有人都听得入神、感动;说的人不愿意闭嘴,听 的人不愿意离去。说到最后,大家都默然,分明都在沉思 ,虽然并不见得能得出多么高明的结论。每当这时,我就 觉得眼前有一幅雄浑的画面在动,心中有一支哀壮的旋律 在流。再看自己那些曲折奇异的编排,都近于嚼舌了。这 种情况重复了也许有上百次,就过了十年。我才想到,十 年磨灭不了的记忆,如果写下来,读者或许也不会很快淡 忘。十年磨灭不了的记忆,我想其中总会有些值得和读者 一块来品味、来深思的东西。于是我开始写,随想随写, 仿佛又见到了黄土高原,又见到了“清平湾”的乡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