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国共奋进(散文集)

我和祖国共奋进(散文集)
作者: 编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工会
出版社: 中国电力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我和祖国共奋进(散文集)
ISBN: 978751983608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70年间话变迁:从借光到借电 潘玉毅 引子 这个世界,光是无处不在的。**的游吟诗人莱昂纳 德·科恩说过一句很诗意的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 进来的地方。”连微不可察的缝隙,光都进得来,那么尘 世之间还有什么能阻挡它的脚步呢? 光不仅如影随形,种类也有很多,*光,月光,火光 ,萤火虫的光,但人们*习以为常的多半还是灯光。天色 昏暗时需要点灯,夜幕降临时也需要点灯。灯离不了电, 放眼过去的一百年里,想要窥探一段历史的沿革,其实只 需要看电的发展即可。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从某 种意义上来说,70年的兴衰变化也藏在一度电、一盏灯的 变迁里。 不过对于1987年出生的我来说,如果要细数过去70年 发生的故事,显然力有未逮。但“管中窥豹,可见全貌” ,借助那有限的三十来年光阴,我们仍能探得一个时代的 发展。 一 我的出生地是一个名为“童岙”的小村庄,村庄很小 ,小到你在村头吼两声,走到村尾就能听到人们关于这吼 声的议论。不过,村庄小归小,从先民栖居算起,却有六 千多年的历史,而且村里人对新鲜事物的接*能力,丝毫 不弱于城里人。 外头的车子到了茶亭根,沿三岔路向南行数里地,有 一犁头岙水库。据村里的老人说,早在1973年,这水库便 被建成一座引水式电站,发电供村里自用,1981年的发电 量达到1.2万千瓦时。那时未有大功率的电器,故而电量虽 不算大,点几盏灯是足够了。可以说,在电力贫瘠的年代 ,小村庄比起其他用洋油壶、汽油灯的地方来,占尽了天 时地利。只是后来由于天气干旱等原因,犁头岙水库的发 电量逐渐呈下降趋势,直到19**年大电网供电到村,水库 发电站**退出了历史舞台。慢慢地,曾经引以为傲的电 站也自人们的记忆里淡去,倒是电站建造之初设计规划的 发电与农田灌溉合用的涵洞,成了小孩子野炊常去的地方 。 打我有记忆起,犁头岙水库发电站就已经成了一个历 史名词,但大电网供的电似乎也只是差强人意。抬头所见 ,农村里的电线并不齐整,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凌乱,像一 团团打结的毛线被鸟雀叼上空中随意地挂在了电线杆上, 电线杆也不似**这般高大,瘦瘦细细、歪歪斜斜的,看 起来有点营养**。好在村民家中大多只有电灯、吊扇、 收音机、电视机,没有*多的用电设备,所以还算勉强够 用。 那个时候,村民家中用的都是老式的插座,老式的拉 线开关,线是花线,固定线的则是白白的“年糕片”。因 为线路的线径小,保险丝经常被烧断。人们大多只敢用20 支光的灯泡,100支光的轻易不用,怕费电,*怕停电。即 便如此,停电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常常晚饭做着做着鼓风机就不响了,碗筷洗着洗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