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发现风景(精)/副刊文丛

慢下来发现风景(精)/副刊文丛
作者: 虞金星|责编:宋伟|总主编:李辉//王刘纯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80
折扣购买: 慢下来发现风景(精)/副刊文丛
ISBN: 978757110363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颜百年知 看汪曾祺的小说《八月骄阳》,直接写到老舍的形象 :“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 ,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礼服呢千层底布鞋,拄着一 根角把棕竹手杖,一看是个有身份的人。”这是一个作家 在小说中对另一个作家形象的表现,也意外勾起了我对作 家如何活在后人心中这一问题的兴趣。法国的文学社会学 学者埃斯卡皮有一个观点:“一位作家的形象,他以后在 文学人口中出现的面目,几乎近似于他四十岁左右给人留 下的那个样子。”当然,埃斯卡皮也同时提醒我们:“这 只不过是统计数字,很容易找出例外的情况。”而老舍与 汪曾祺,可能恰恰都在这例外之中。 我们印象中与想象中的老舍,是写《骆驼祥子》《四 世同堂》《龙须沟》与《茶馆》的老舍。《骆驼祥子》完 成于1937年,是年,1899年出生的老舍将近四十岁。《四 世同堂》写成于1948年后,《龙须沟》完成于1950年,《 茶馆》创作于1956年,是年老舍年近六十。而今天的我们 最熟悉的老舍的面目,当是新中国成立后、年过五十的老 舍。“这个”老舍戴着眼镜,满头黑发打理得一丝不苟。 这种形象也几乎一直保持到了汪曾祺的小说中——老舍“ 六十七八岁”的年纪。而1920年出生的汪曾祺,在上世纪 80年代真正走入埃斯卡皮所说的“文学人口”的视野时, 就已经年过六十,白发浓眉。两相对照起来,按埃斯卡皮 的理论来判断,汪曾祺比之老舍更为“例外”一些。 我在这里勾勒两位前辈作家留在“文学人口”中的面 目,并不是为了探究埃斯卡皮的观点有多少例外。因为一 个作家的被形塑,受太多不可归类的偶然因素影响。比如 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十年里,被作为“人民艺术 家”为政府所褒奖。这种褒奖,使得这一时期的“老舍” 成了他留在人们心目中的普遍形象。而如汪曾祺,年过花 甲,才如被重新发现般在文坛上声名鹊起,与时代的政治 和意识形态风潮的变动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但我觉得,除这些偶然的因素之外,也有相对必然的 因素,那就是:作家的形象还与他们的作品有着直接的关 系,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如何看待“写作”这件 事的。按我们今天的文学史分类,比较细致地说,老舍属 于“京味”作家,而汪曾祺则是“京派”作家的余脉。尽 管都带着个“京”字,但一字之差,实际上恰恰是他们写 作的最大差别。 老舍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学历只相当于中专 。但在当时的中国,已经算是不低的学历,属于知识分子 的一员了(有一个可作参考的数字:即使到了十余年后的 1931年8月,全国各国立、省立和注册私立大学学生总共也 不超过四万人)。按我们一般的看法来推论,既是知识分 子,又是北京人,老舍怎么也应该属于五四运动中人。他 离这场今天被我们定义为“划时代”的社会运动近在咫尺 。但历史偏偏不会按着我们的想象来,老舍偏偏在此没有 留下多少踪迹。于是,我们这些后来者也直觉地把他划人 到老派的北京市民的群体里去,而下意识地忽略了1919年 ,老舍是一个刚中专毕业的二十岁青年。对此,我比较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