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蒙声声

豁蒙声声
作者: 编者:方岩|责编:张倩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60.00
折扣购买: 豁蒙声声
ISBN: 978755945218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甲申年的春天特冷。春 寒之中重读鲁迅《春末闲 谈》,品味着他对那种剥 夺思想的治人之术的剖析 ,不禁怦然心动。因而联 想到大学之失魂与我辈读 书人精神之萎缩。那细腰 蜂式的把戏,叫人“没有了 能想的头,却活着”。我们 确实是“活着”,但几人尚有 “能想的头”?思前想后,觉 得我们的教育大概是有病 ,是不是中了那细腰蜂的 毒针?于是知识分子的“坏 毛病”,便使我不禁生出种 种像春寒般不合时宜的焦 虑与忧思。“知我者谓我心 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三年前我写过《失魂的大 学》,去年又写了《再谈 失魂的大学》,所虑之事 依然存在,且有加剧之势 。因又有几则随感写出, 算是续篇。我倒是真心希 望此种文字将无可再续, 那时大学之真精魂便已归 来也。 一、教育:“民爱”变“民 畏” 在论及政治与教育的差 别时,孟子有一个说法:“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 爱之。善政,得民财;善 教,得民心。”现在的教育 ,似乎已经背弃了这则古 训。你看,主其事者并不 怎么措意于“得民心”的事, 而是千方百计地忙着去“得 民财”、乱收费、“搞创收” 成为有中国特色教育的一 大弊端。于是,本该是叫 人爱的教育,便渐渐地叫 人畏起来了。听说沪上民 谣有“人民教师黑社会”之讥 ,北京则有百姓在民意调 查中表示最恨两种人:教 师和医生。这自然是一种 言过其实的情绪化表达, 但其中的警世之意不可小 视。应该想一想,我们的 教育到底生了什么“病”,才 使得这个本来是那么高尚 、圣洁、“民爱之”的事业, 居然叫人民畏而恨之进而 唾骂之?有一位朋友说, 现在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 象,就是“政”与“教”互通有 无、互为倚重、各得其所 。在“教”界由“民爱”变“民 畏”的同时,“政”界的人士 却纷纷从大学里弄到了硕 士、博士、博士后以至兼 职教授、博导的美称,大 大增加了从政的本钱,从 而叫小民不敢不“畏之”,也 不敢不“爱之”。有的政界人 物,虽然一天也没有真干 过教书育人之事,却宏论 连篇,“指导”教育,俨然是 一位大教育家了。而本该 当教育家的大学的头头脑 脑们,够得上教育家如蔡 元培、罗家伦、马叙伦、 叶圣陶者则鲜有其人,听 说他们要当政治家,看重 的是“副部级”“正厅级”之类 的行政待遇。“政”与“教”错 了位,“政”与“教”一锅煮, 迂腐的孟老夫子真可以休 矣。 我们告别了计划经济, 但计划经济时代的官僚津 制与“左倾”教条主义并没有 随之而去。我们迎来了市 场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正 常秩序尚未完全形成,教 育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 济中那些最不好的东西结 合起来,也就是官僚津制 的“权”与市场运作的“钱”结 了婚,迫使教育失其本义 ,叫人民望而生畏。具有 启蒙思想的清末诗人龚自 珍有言,灭绝一个民族, 先灭它的历史。我想补充 说,还要灭它的教育——不 灭教育何以灭其历史?从 文化传承上说,灭史是断 其根,灭教则绝其后。只 有最短视、最没出息的民 族才不惧怕教育的毁灭; 只有最不负责任的政治家 才派不懂教育的人去管教 育。当然,完全灭掉中国 的教育是绝不可能的,但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十年“ 文化大革命”曾使教育几近 灭绝,再往前推,如1952 年的院系调整(伴随着知识 分子思想改造)、1957年 的反右派、1958年的“大跃 进”等。我觉得,最可怕的 还不是已经干过的那些使 教育异化、变质的蠢事, 而是支持那些蠢事的某种“ 思维定式”,还会借着权势 与金钱这两翼,不时幽灵 般地游荡在今天教育的上 空。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