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中华经典藏书

大学中庸/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 校注:王国轩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12.00
折扣价: 8.20
折扣购买: 大学中庸/中华经典藏书
ISBN: 9787101113501

作者简介

王国轩,1939年生,黑龙江省兰西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中华书局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儒藏》总编纂,北京大学《儒藏》中心审定专家,曾兼任《中国哲学史研究》副主编,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与学术委员,《儒学百科全书》编委并撰稿人之一,著名古籍整理和哲学史研究学者。

内容简介

此章朱本称“经一章”。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以上被朱熹称为“经”。《大学》的特点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纲领引领全文,条目是细化的具体内容。纲举而目张,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规模是个大间架,好像一座大房子,节次就像里面的许多房间。进入房子必须有门,依次而入,不能超越。大的方向是焕发整个社会注重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使人们弃恶从善,人人都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要从自己开始,格物穷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物有本末(7),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2)明明德:前一个“明”字作使动词用,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字是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德性。   (3)亲民:程颐说“亲”当作“新”,即革新、自新。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至善:最完善的境界。   (5)知止:知道目的地。   (6)定、静、安、虑、得:讲了心里自我认识、完善的过程,是儒家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后人对此讨论很多。   (7)本末:本是根,末是梢,即根本与枝末。这是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详审,思虑详审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   【注释】   (1)齐其家: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3)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4)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译文】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通过对万事万物道理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3),未之有也(4)。   【注释】   (1)庶人:指平民百姓。   (2)壹是:都是。本:根本。   (3)其所厚者薄:当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反加以重视。   (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