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表达、变通(上下册)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表达、变通(上下册)
作者: 李长栓 著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表达、变通(上下册)
ISBN: 9787500170051

作者简介

李长栓,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副院长,在口笔译实践方面均有丰富经验,是联合国兼职译员。主要著作有《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北外高翻笔译课》《如何撰写翻译实践报告》《联合国文件翻译教程》等,另发表口笔译论文数十篇。同时讲授“栓哥讲翻译”音频课程,可与本书搭配使用。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翻译是沟通 1.1翻译的历史 由于地域的分割,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语言。两个操着不同语言的民族,只要进行交往,就离不开翻译。所以,翻译的历史可能与人类语言的历史一样久远。中国最早记载翻译的书籍是《周礼》和《礼记》。两书记载了周王朝的翻译官职,其具体任务就是负责接待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来宾。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改周代之“行人”为“典客”(意为“译者”),又另设典属国一职,掌管蛮夷降者。西汉因秦制。魏、晋、南北朝和隋代掌管四方民族和外国交往事务并配有译员的官方机构,大体上沿两汉之制,或有所损益,或有所省并。从东汉末年到宋代,官方组织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辽宋时期,辽国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着占人口多数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因为沟通的需要,不得不聘用大量译员,在州以上官署置译史,从事文字翻译工作。同时,还首置通事,从事口译工作。金代和辽代一样,也有译史和通事职称,在政府机构内从事口笔译工作。元朝同样设有译史和通事。元朝译史有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之分。明朝永乐五年(1407),为适应外事翻译需要,设四夷馆,原为八馆,后又增添两馆,毕业生分发各部,充当译员,凡外国人与中国官员往还,谈话交际,都由他们翻译。明末清初,大量西方传教士来华,知名的总计七十名以上,他们与中国士大夫结合翻译编写书籍三百余种,除了经院哲学、神学和其他宗教文献外,科技书籍计一百二十来种,涉及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采矿冶金、军事技术、生理医学、生物学、舆地学、语言学、文学等。清朝更加重视翻译。清军入关前,就建立文馆,以“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清军入关后,设立“笔贴式”,以沟通满汉两族。清朝重视各族语言教学,培养通晓满、蒙、朝、汉文的各级官吏、笔贴式和口译人员。清朝的科举考试,还特设翻译一科。在中央一级设立多种翻译机构,负责满、汉、蒙、藏诸语之间的翻译。鸦片战争以后,有识之士和政府组织的西学翻译,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马祖毅,2001) 纵观中国翻译史,可以发现官方翻译机构发挥三个作用。一是进行国家的日常管理,这在多民族国家是必需的,尤其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二是外交,在汉族统治时期外交似乎是翻译的主要功能。三是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如东汉末年至宋代的佛经翻译、伴随佛经翻译进行的印度药书和历法的翻译、清末对西学的大量翻译,都是汉民族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而辽、金、夏、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把汉籍翻译为少数民族语言,则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可以说,翻译的历史,就是世界各民族沟通交融的历史。 ?畅销二十年经典翻译“黄宝书”全新上市! 豆瓣评分8.6,热门翻译理论图书TOP10,重印近30次 ?多所高校考研指定用书,CATTI考试参考用书,MTI考研必备书目,翻译实践与研究必读 ?“理解、表达、变通”理论框架全新梳理 ?将翻译标准概括为“信达切”,内容划分为“理解、表达、变通”三个版块 ?明确提出翻译的三大理念,即翻译是沟通、翻译是写作、翻译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出译者的三个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宏观思维、批判性思维 ?提出理解和变通的抓手——6W1H以及关于理解的专门论述 ?抓住非文学类翻译痛点,结构明晰,用例丰富,指导和实用性强 ?详述如何利用传统及新兴工具辅助翻译 ?提出以英文写作的基本原则(简明英语等)指导汉英翻译实践 ?新增大量英译汉例子,内容更加均衡 ?附丰富电子学习资源和参考译文,每章预习+讲解+课后练习,边练边学,分主题攻克难关 ?北外高翻李长栓编写,与音频课程“栓哥讲翻译”搭配使用更佳 扫码试听 同系列推荐:《北外高翻笔译课》《如何撰写翻译实践报告》,从入学到毕业,在家也能上高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