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知识产权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2.50
折扣购买: 芸窗小札
ISBN: 9787513060172
漫话诗之起源——从朱熹《诗集传序》谈起 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一部在宋以后广为流传、 至今还常用的解释《诗经》的书。“传”读去声,是注释 的意思。它对于汉以来人们信而不疑的《毛诗序》做了总 的批判。只有打破了对《毛诗序》的迷信,才有可能开辟 理解《诗经》的新途径。朱熹《诗集传》较之前人有许多 新见解、新提法,*加符合《诗经》的实际。朱熹为他的 《诗集传》写了一篇简短的《序》,内容相当丰富。《序 》开头的一段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 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 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音奏) 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意思是,有人问我说:人是怎么作起诗来的呢?我回答 说:人生来是偏于静的,这是自然的本性;感触到外物的 影响而由静转动,这是人性的**。有了**以后,就不 能不有所思考;有了思考以后,就不能不把它说出来。已 经说出来了,可是似乎还不够,所谓一言难尽,于是就咨 嗟咏叹起来,发出自然的音响节奏,而且到了不能自已、 不吐不快的地步。这就是诗之所以起的缘由。 朱熹这里说的是“诗何为而作”,笔者以为这似乎也 可回答诗之起源问题。朱子是一位唯心主义思想家,但他 对于“诗何为而作”的回答则是唯物的。他认为诗是发自 内心的,秉承天然之性,但一定是‘‘感于物”而后才有 欲、有思、有言,然后有诗。在朱子看来,诗乃是人类活 动的产物,是人的内心和外界事物碰撞而发出的自然的音 响节奏,所谓“言之不足则咏歌之”也。依笔者理解,朱 熹大概是“诗起源于人类生活’,这一判断的拥护者。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诗(或许还包括一切艺术)起源于 劳动。《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一段话可以为证:“今夫 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先生据此发挥,饶有趣味地写过一段有关文学起 源的话: 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 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 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 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 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 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 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 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鲁迅这里说的是文学起源于“共同劳作”,但鲁迅只 是举例说明,并不是说诗或整个文学只起源于劳动。但是 以往不少人引用鲁迅这段话,只是用来证明诗或文学起源 于劳动的**与正确。笔者以为这是不够全面的。 人们在讨论屈原的《九歌》时,常常提起东汉王逸《 楚辞章句.九歌叙》中的一段话: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 之间,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