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论

基因论
作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43.80
折扣购买: 基因论
ISBN: 9787531760214

作者简介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年)美国生物学家,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生于肯塔基州列克星敦。在肯塔基州立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动物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实验动物学教授。曾任美国遗传学会主席、实验动物学和实验医学学会会员。一生致力于胚胎学和遗传学研究,首次确认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还找出了多个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此外,他还发现了遗传连锁定律。 译者:郑澜,国外医药政策与管理科学硕士,译有《从白大褂到病号服》等数部作品

内容简介

目前我们对性别决定机制的了解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细胞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遗传学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基因决定性别的重要事实。 当前已知的性别决定机制主要有两种。它们虽然乍看之下好像相互矛盾,实际上却涉及同样的原则。 第一种机制称为“昆虫型”,因为目前关于该机制最好的细胞学和遗传学证据来自昆虫实验。第二种机制称为“禽类型”, 因为我们目前已在禽类身上同时找到了这类机制的细胞学和遗传学证据。除禽类外,“禽类型”也发生在蛾类身上。 昆虫型(XX—XY) 在昆虫型机制中,雌虫有两条性染色体,称为“X 染色体”(图 109)。雌虫卵子成熟时(即每个卵子已经释放出两个极体),其染色体数减半。每个成熟卵子因此仅包含一条 X 染色体及一组常染色体。雄虫仅有一条 X 染色体(图 112)。某些物种中,X 染色体无配对,但在另一些物种中,一条 X 染色体与一条“Y染色体”配对(图 113)。第一次减数分裂时,X 染色体和 Y染色体分别去到细胞两极(图 113)。一个子细胞获得 X 染色体,另一个子细胞获得 Y 染色体。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无论 X 染色体还是 Y 染色体,均分裂成两条子染色体。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细胞可发育成精子,其中两个含有一条 X 染色体,另外两个含有一条 Y 染色体。 任何卵子与含有一条 X 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后(图 114), 都将产生一只含有两条 X 染色体的雌性个体。任何卵子与含有一条 Y 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后,都将产生一只雄性。由于卵子与两种精子的受精的可能性相同,因此预期半数后代将为雌性,半数为雄性。 基于这种机制,某些遗传类型变得可以理解。有的遗传类型乍看之下好像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即不会出现 3:1 的比率。但细想之下,明显例外的比率反而证明这些遗传类型符合孟德尔第一定律。例如,一只白眼雌蝇与一只红眼雄蝇交配后,产生的雌性后代为红眼,雄性后代为白眼(图 115)。相关解释是显而易见的:X 染色体携带着特定的差异性基因,即促生红眼或白眼的基因。雄性后代从白眼母亲那里获得一条 X 染色体,雌性后代也这样获得一条 X 染色体,但同时从红眼父亲那里获得一条 X 染色体。红眼为显性性状,因此雌性后代表现为红眼。 如果让上述雌雄后代个体自交, 产生的下一代在雌雄、眼色上的分配比率为 1:1:1:1。如图 115 中部所示,这种结果由 X染色体的分配所致。 说到这里,不妨提及一下相关的细胞学和遗传学证据。尤其是相关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属于 XX—XO 或 XX—XY 遗传类型。直到最近,人类的染色体数才被更加精确地测定出来。早期观察到的人类染色体数偏低,但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因为细胞在人为保存状态下,染色体有集结成群的趋势。经德维尼瓦特(De Winiwarter)测算,人类女性有 48 条染色体(n=24),男性有 47 条染色体(图 116a)。这一测算结果后来被佩因特(Painter)加以证实。佩因特近期发表研究结果,称男性体内还有一条小染色体,与更大的 X 染色体配对(图 117)。他认为, 这两条性染色体共同组成一对 XY 染色体。如情况属实,则人类两性各有 48 条染色体,只不过男性的一对 XY 性染色体大小不同。 最近,尾熊(Oguma)确证了德维尼瓦特的测算结果,却表示未在人类男性体内发现 Y 染色体。 相关遗传学证据已然相当清晰。血友病、色盲等疾病的遗传,以及其他两三种人类性状的遗传,都与果蝇的白眼性状一样遵循相同的遗传方式。 你的双眼皮会遗传给孩子吗?我们常听说的“基因”如何把父母的特点遗传给孩子呢?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摩尔根代表作!跟随分子遗传学“开山祖师”破解生命的密码,透视基因遗传的三大规律。 作为一部流传近百年的科普经典,本书还入选了“中小学阅读目录(高中版)”,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