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76
折扣购买: 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高效职场系列
ISBN: 9787508622767
洛塔尔·赛书特教授 首位获得美国培训发展协会“杰出实践奖”的德国人。 他在海德堡成立了“赛韦特培训及顾问学院”,为世界知名企业在时间管理和领导艺术方面献计献策,其中包括德意志银行、IBM和保时捷等。目前,已有百万读者把他的书列为时间及生活管理方面的必读书。
第一章 时间的真谛 时间的确是个奇怪的东西!热恋中的男女总是感觉共度的时光太短, 快要迟到的人等待红灯转绿的那一分钟却好像永远都过不完。这个顽皮的 小东西总在我们希望它走快点儿的时候驻足不前,却在我们渴望享受当下 的时候,像离弦的箭一样突然就飞走了。 或许现代人都想知道个中究竟,道理很简单:时间的长短是客观存在 的,一秒、一小时或是一年都由自然界决定。然而,自从人类发明出抽象 的衡量方式,为时间创造了各种单位以来,我们就开始按照钟表上的“人 造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表面上看来,这是对时间的成功掌控, 但实际上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时间的奴隶。而且现代人对准时的要 求与对钟表的高度依赖性,简直发展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人类早已不再尊重自然的时间节律,而是不断地试图加速事物的发展 过程。即使是植物及其果实原本的生长与成熟过程,在我们看来似乎都慢 得不可忍受,因此全球各地的农民们都无视四季的更替,通过催熟技术加 速作物的成熟与收获。在奶酪和番茄里,我们都能窥见这一伟大技术的影 子。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时间的压力 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个体的时间都是不可分割、紧密相关 的。如果一个人要求他人高效,就相当于他对周围的人施加了一种时间的 压力,而他自己也会感受到同样的压力,并将这种压力持续地传递下去— 这样,整个团体就笼罩在了时间的高压下。快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吧!让我 们多一些从容,不要再向身边的人施加无谓的时间压力。请记住,压力总 会催生更多反方向的压力。 摆脱“速度病” 遍布全球的通信系统使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差异与空间 距离不断缩小。因此,现代人可以说无处遁形: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人 都能与你取得联系。 现代人一味强调高效,却忘记了该如何等待,从周一到周日时刻都在 忙碌着。即使是在会议、球赛或是演出中场休息的短短一刻钟里,我们也 要忙着打电话或是整理晨报中的有用信息。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已经稀有 到足以列入珍稀“物种”保护名录了。 为了让别人随时随地都能联系到自己,我们的电脑一天24小时联网, 手机也从不关机。“随时随地!”—这就是24小时社会的口号。我们无视 自身的生物钟,不仅白天工作,夜里还要加班,一旦身体耐不住疲劳昏昏 欲睡,就用咖啡、浓茶或是其他兴奋剂等人为手段,让自己重新睁大那不 争气的眼睛。试问在这个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无线上网的时代,想要躲到 一个没有人能找到的世外桃源真正独处,又谈何容易? 在我的一次讲座上,一位跨国IT公司的部门经理曾向我抱怨:像他们 这样的高级管理人员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黑莓”—会议中,电梯里,就连 在公司餐厅排队取午餐时,他们也没有时间像普通员工一样与身边的同事 闲聊,因为“黑莓”里总是有一大串的电话留言等着他们一一回复。在此 后接受《焦点财富》(Focus Money)杂志的采访时,我就指出了这种现象 并将其命名为“黑莓现象”。 越快越好! 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中的忙碌与混乱,殊不知其实是我们自己制造了 这些忙乱—我们在超级市场的几条结账队伍之间着急地走来走去,比较哪 条队伍最短,哪个人买的东西最少;我们在上下班的交通高峰不顾危险, 不断超车,一心想尽快到达目的地。在许多人的眼中,唯一的办事原则就 是一个字:快!走路要快,吃饭要快,说话要快,就连排队买电影票或是 快餐时,也毫不例外地要求自己抢得先机。我们从不满足于现有的速度与 效率,不断地寻找加速的新方法,并且从这种高度的紧张中获得极大的快 感。 之所以说是我们自己制造了这些忙乱,是因为这种要求自己越快越好 的压力使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大多数人认为问题出在时间的紧迫上,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罪魁祸首其实是我们内心对“快”的追求,是速度控 制了我们的生活—每天24小时,从不间断。因此,请你不要再给自己施加 无谓的时间压力了。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心生疑问:赛韦特博士认为“什么都要比别人快 ”是不对的,难道我们要颠覆传统,把所有事情都做得比别人慢?我们到 底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首先,评判的标准并不仅仅是速度。无论是快是 慢,速度本身都没有错,错的是把速度快慢看做衡量一切成败的人。因为 根据他们的逻辑,“快”就意味着百分之百的胜利,而“慢”则必然预示 着一事无成,所以,想要成功就必须每天24小时持续保持高速状态,在任 何场合下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手上的事情。但他们不知道,正是这种 对速度的荒唐的迷信导致了自己的浮躁。 其次,一旦染上了这种“速度病”,我们就会迷失在毫无间隙的忙碌 之中,失去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理智。“速度病”的患者为了准时完成任 务总是疲于奔命,恨不得在一个会议结束后就以超音速的速度马上开始另 一项案头工作。最终,他们却往往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工作中错 漏百出,这时才后悔莫及:“要是我当时多花点时间就好了……”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