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教学工作漫谈
ISBN: 978754077101001
魏书生, 1950年生,1978年起在中学任教,特级教师。先后担任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市教委副主任,市教委主任、党组书记;兼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43项社会职务。他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坚持上语文课,兼做班主任工作,保持平常心,是教书育人的模范。 魏书生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作报告2000多场,上公开课1000多次,发表文章100多篇,主编、撰写、出版20多本教育专著。 由于成绩卓著,魏书生先后获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班主任”等殊荣,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被授予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称号。
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有效率感的人和一个没有效率感的人,在事业上的差异也将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高,知识量激增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教学中,我们经常目睹这样的现象:学生写两遍就能记住的生字,也非要写10遍不可;有的教材上的习题还没有弄清楚,却忙着解全国数学竞赛试题;有的一篇作文写两周还没有结尾;有的一节自习什么都想学,主意还没拿定,下课铃响了;更有的学生广播不听,报纸不看,歌曲不唱,体育课不上,埋头在书堆里,成绩却不好。这些现象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学生所付出的劳动是不是都有效;其次,单位时间的利用率究竟有多高。这两个问题,中学生特别是中学低年级学生很少想到。这两个问题若不解决,学生便无法摆脱学习时间长而效果不好的局面。 假如,我们的学生都懂得劳动前分析一下劳动产生的效果如何再做,都知道计算时间的利用率,那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减轻很多负担。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效率感。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有效率感的人和一个没有效率感的人,在事业上的差异也将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高,知识量激增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尤为重要。这是一件无常规可遵循的事,有些做法到现在也只能说是试试看。 具有效率感,我想就要会计算效率,我讲这样一个公式: 效率=劳动量+无效劳动量时间。比如,计算默写课文时间,默写一段500字的课文,当写到300字时,不会了,开始抄书,前后共用30分钟,那么默写效率是10字/分钟或600字/小时;而没有抄书的同学,效率则是16.66字/分钟,或1000字/小时。 在单位时间内增大劳动量,需注意4点。 (一)减少犹豫的时间,明确任务。学生每天有许多时间属于自己支配,自己支配时间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犹豫。自习课,如果老师留的作业已做完,不少学生下一步做什么没有准主意。是看还是写?是复习数学还是预习物理,还是背英语单词?有时拿起数学书看几眼,很快又改了主意背英语。刚刚背了几句,又想做物理习题,主意还没拿定,下课铃声响了。许多学生同我谈心时,都痛感被犹豫占去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我和学生商量了一些治疗犹豫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在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拿出百分之二三的时间,规定这段时间的任务共几项,哪个为主,哪个为次,然后排上队。比如一节自习,先复习数学20分钟,再预习物理15分钟,其余时间背单词。这样任务明确了,马上动手,效率往往是过去的几倍。 (二)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的事,做得多了,便形成习惯。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难。我认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应用于人的思维也不无道理。显然,巧妙地利用惯性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习惯的事,既不会犹豫,也最少拖拉。有些学生,过去舍不得花时间参加体、音、美活动,可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用的时间不多,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到了三年级不上美术课了,许多学生想不通,就自己画起来。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有一天高温33℃,我劝学生,天太热,今天的日记就先不写了,明天再补吧!第二天,我一看,有一半学生照旧写了500多字。原来,他们怕因为这一天拖拉而破坏了已坚持了几百天的每天记日记的习惯。 (三)利用生物钟的规律。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人确实存在着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做某一类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生理心理规律。生物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关于学习方面的生物钟,通过养成习惯,可达到调整生物钟的目的,尽可能使学生一天的生活有规律。天天如此,月月照旧,日久天长,生物钟会助人提高学习效率。 (四)订计划,做总结。班级制订了每人每年完成12项任务的计划,然后落实到每学期、每月、每周、每天。分别完成多少,数量都很明确。每个月全班总结一次,鼓励超额的,督促欠债的。学生每人有一张本年度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表,这张表上共有156个数据。每个月德、智、体、美任务完成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学生比有对象,赶有目标,效率也提高一些。 下面谈谈怎样减少无效劳动。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无效劳动。我曾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无效劳动。全班同学共找出100多项无效劳动,大家把它分为两类。 一类是显而易见的,如被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所左右的灰心、忧虑、嫉妒、骄傲、背各种思想包袱等。另一类是不明显的,如抄别人的作业,已经会了的题还反复做。这实际是把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手虽然很忙,对脑来讲,并无成效。违背学习规律,教材还没弄通,就去抠偏、难、怪的题,也属于无效劳动。学生们分析了这些无效劳动的害处,订出了减少无效劳动的措施。 增大劳动量,减少无效劳动,这都说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增大分子值的问题。分子固定时,如何缩小分母呢?我们做了3件事。 (一)尽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劳动产生兴趣。有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快。例如写一篇文章,既可以拖上半年,也可以一小时内完成。十年浩劫,学生写了十年批判稿,到头来,不仅不会写作,连讲 理的批判稿也不会写。有兴趣的文章,如《春雨过后》、《蜻蜓》、《友谊》、《关怀》、《启蒙者》、《有心人》等作文题目学生就愿写,我便尽量让学生写这些源于生活、源自内心的文章。这样,大家写起来,积极性高,有的一小时便写2000多字。 (二)用意志约束注意力。实践表明,有兴趣的事,做起来注意力集中,效率高,但没兴趣的事,做起来效率就低吗?也不一定。我启发学生回忆,大家都怕期中期末考试,对考试基本没兴趣吧!但你算算考试前的学习效率,是高还是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高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你把考试当成了一种责任,有的把它当成一种压力,这种责任和压力,增强了你的意志。这意志强迫你放下诸如打球、看电影之类的事,而去准备你不感兴趣的事——考试。可见,平时只要注意培养责任感,培养坚强的意志,对那些没兴趣的事,注意力也能集中,效率也能高。 (三)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造成一种竞赛的气氛。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没有直接兴趣的事,产生间接兴趣。 竞赛中强调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以便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比如,班级大部分同学的写字速度是30字/分钟,默写35字/分钟,作文17字/分钟,做一道几何证明题10分钟等等。那么,在给自己明确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时,能不能把时间规定得少于这个平均数?我告诉学生,据科学家测定,效率最高之时,就是规定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将要到来之时。这样学生都愿把完成作业的时间规定得少一点,以督促自己尽快完成。 另外,我们也经常组织全班竞赛,竞赛常常使人丢掉犹豫,忘记自卑,与溜号绝缘。经常搞小型竞赛,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注意力的主人,享受到胜利的欢乐。150字的《卖炭翁》,大家比一比,6分钟能不能默写完,结果最快的仅用了4分钟。代数第二册(1980年版)应用题共42道,看谁先列完方程,结果最先列完的仅用了1小时零5分钟。班级经常搞这种竞赛,即使全班最慢的同学,他的效率也是自己平时的数倍,后进学生也能享受到胜利的欢乐。不仅学习比,体、音、美活动也比,到社会上做好事,也常这样比。有一次,星期天,全班同学到县图书馆劳动,干部指出上次劳动说话的人多,效率不高,影响人家看书。下次劳动我便提出,明天劳动,从开始到结束,每人只给说5句话的定量,比比看谁还有剩余。结果除了分配任务的班长外,大家都有剩余。 11年前,即1982年,广西《中学文科教学参考》第8期,开辟了介绍我的教育改革的专栏,刊登了我写的文章,研究人员写的文章和我的两名学生写的文章,其中刘诗奎同学写的《魏书生老师培养我们的效率感》的文章,写出了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文章写道: 魏老师很重视我们的学习效率的提高,时刻教育我们养成高速度、高效率的学习习惯,教育同学做任何工作都要具有高度的效率感。 首先,魏老师给我们讲解提高学习效率的意义。他把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抄在黑板上让大家思考:“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其次,他还经常向我们讲解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第一,要有科学支配时间的计划。在学习之前,把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要用多长时间,都计划好。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培根说过:“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只要我们计划周密,然后按计划执行,就会节约大量时间。 第二,高效运用。达尔文说过:“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魏老师常教育我们做事要有个雷厉风行的作风,要一鼓作气,速战速决,不能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在既定时间内工作不完,就不停下休息。还要合理地支配时间,先做大事,后做小事;用大段时间处理较复杂的事情,用小段时间处理容易完成的工作。 第三,精确计算。计算所用的时间时,要认真计算有效劳动、无效劳动、学习效率,并计算其中是否有浪费的时间,是否能再节约一些时间。 第四,迅速改进。改进工作也要有个高效率,要在时间支配计划里,计算出还能节约的时间,把浪费的原因找到,尽量减少无效劳动。 方法虽然宝贵,可是我们有的同学还是不注意学习效率。魏老师发现后,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道题: 某人要烙三张饼,一锅可烙两张,两分钟烙熟一面,问需多长时间烙完。不少同学脱口而出:“8分钟。”可是魏老师却回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算式:甲正面、乙正面+甲反面、丙正面+乙反面、丙反面;2分钟+2分钟+2分钟=6分钟 接着,他又说:比如两人各挖一个坑,甲挖一锹歇几分钟,再挖一锹再歇一会儿;而乙则一口气干完,你说谁累?当然是拖拖拉拉的甲。现在外国公司连职员走路的步距、速度都做了规定了,不达到标准就要受罚。这不正说明计划支配时间,高效运用时间的重要性吗?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时间应分配得精细,使每年、每月、每日和每小时都有它特殊的任务。印度科学家雷曼也说过: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果能重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成就。游手好闲惯了,就是有聪明才智,也不会有所作为。不要小看这点滴时间,只要坚持不懈,就会集腋成裘,事半功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一生精确计算时间的支配和工作效率,一年一大结,一月一中结,一天一小结。正是由于他如此注意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才为自然科学做出巨大贡献。无数事实都已证明,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将对人的一生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因为它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魏老师的这番话,真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全班同学都注意效率感了。就拿我来说吧,每一学期开始,都计划出这学期重点抓的科目,学完每科的大约时间,复习所用时间;每月一日,都计划出这个月的学习任务量,上半月学什么,学多少,下半月学哪科,学习速度;每天早晨起来,都规划出当天的任务,哪些是必须完成的,哪些是要尽力完成的。一拿起课本,就习惯地估计这段时间可以读多少页。每天晚上,我都在日记里总结时间有效利用率。计算的项目有学习量、效率、有效劳动时间、无效劳动时间、最佳效率时间、最低效率时间及原因和改进方法。正因为有了效率感,我的学习效率才大大提高。每分钟能看1000字左右,每小时能写一千二三百字的文章。两年半的时间共写了800多篇计30多万字的日记,120多篇计10万字左右的文章,共阅读近200本各种书籍。 还记得魏老师主持过一次以“什么是无效劳动”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都兴致勃勃,举出很多无效劳动的实例。如心胸狭窄、计较小事、胡思乱想、见异思迁、当日事不当日毕、贪多求快、不注重身体、实行疲劳战术等等。从这以后,同学们支配时间更精打细算,学习效率更高了。 直到现在,我们这些早已初中毕业离开魏老师的学生,还保留着魏老师指导我们养成的高效的学习习惯。时间越长,学习任务越重,我们就越发感到这种习惯的宝贵。 7年以前,刘诗奎同学分配到省统计局工作,实践中,他愈发感觉到增强效率感的重要。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有效无效,因人而异;工作节奏快,在校内便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能适应需要,最大限度地做实事,做有效的,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的事。 高效学习日 我自己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某一天抓得紧,一件接一件地做实事,顾不上惆怅,没时间犹豫,来不及拖拉,就这样在不停地做中享受实干的幸福与自豪。一天下来,以写稿为例,即使在上课,接待客人之日,仍能完成一万字以上。也有时,客观条件挺好,没客人,也没别的紧迫的任务,可早起情绪不好,便没控制住,于是自我原谅,拖拉,一天下来,连一篇千字文也没写出来。 我想,应经常对自己提出高效工作的要求,也该对学生提出高效的要求。设立高效日便是提高效率的具体的办法之一。 1981年11月16日,我在班级里提出,要试验搞一下“高效学习日”,看同学们究竟能完成多少学习任务。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卢建良、王海江等一些平时极贪玩、爱说话的学生,今天学习时间也抓得十分紧。卢建良任“炉长”,只在下课时匆匆地低头添一次煤,马上又回座位上做练习。王海江一反常态,连下课时都顾不上说一句话。康景得说:“我写出了一身汗。”袁中骄傲地说:“我今天真创了纪录。”王青说:“我的几支钢笔都写得没墨水了。”杨松抱歉地,但又不无自豪地说:“我写了36页半是因为我的字大。”裴天江等人则说:“以后咱们天天这样高效率吧!” 到了1982年3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班级规定为高效学习日。在这一天当中,除了上课以外,大多数同学完成的作业量都在25页以上(每页篇幅为16开纸)。 高效学习日激发了学生们的紧迫感,效率感,造成了一种竞赛的气氛,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奋力向前的场效应。促使平时较懒惰的人也紧张起来,分秒必争,写完了,干完了,一个个眉飞色舞,洋洋得意! 卢建良完成各科练习量近31页之多。 我问他:“你今天学习用了几分劲?” “也就5分吧。” 刘念东也超额了。 我问他:“你自己觉得用了几分劲?” 他想了一想说:“有6分。” 他们都感到自己还有潜力可挖。确实这样,有一个明确的任务,较高的目标在吸引,有一个相互竞赛的场在推动,学习效率确实可以成倍提高。 设立高效日,一般先引导学生在前一天订出计划:这一天的活动时间表与往日有何不同,各学科书面练习共完成多少页,复习和预习的任务量最好也落实到数字,具体一些,执行起来可操作性就强。 高效日这天,教室内一般规定为无声日,即使课间也不说话,需要说话时到走廊,到操场。这样可以给人一种节奏紧张的感觉。 高效日这天,不一定每个人效率都明显高于平时,按照人体生物钟节律,有的也许恰逢这一天,赶上体力、情绪、智力三个危险日,这样他就很难把握住自己,还可能看到其他同学紧张地学,更加重了他把握不住自己的焦躁感。每逢这时,不要以为是高效日不成功,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个别同学效率上不去的原因,帮助他排除故障。 应该说,每个人平时学习,也有低效高效日之分,这如同大海中的波澜,有波峰,也有波谷。这时的高效日,是自然状态的高效日,很难达到更高的高度。倘经过集体和个人的精心设计,高效日的目标会超过自然状态的高效日,并会不断超过。高效日的动力也会比自然状态下的动力源要广,要大。 一个一个高效日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们不断超越自我。 在开展新的高效日活动时,应引导学生再现过去效率最高之日的情景,分析一下那次高效之日的情景,更多地创造高效的外部和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如重大考试即将来临,父母施加了压力,老师下达了非常重的学习任务,整个班级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到社会上参加考试失败受到了刺激,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鼓舞,受到革命先烈与英雄人物事迹的鼓舞…… 内部条件如:想到自己有了好成绩才会在同学中有威信;学习好了感觉问心无愧;学习进入境界,感觉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要忠实于自己的诺言、计划,要超越自己的竞争对手,要争取有远大的前途;要考取名牌大学,要成为杰出人物;要对得起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要为祖国、为社会尽责任,尽义务,要为创造理想社会而奋斗…… 制订高效日计划之前,重视以往效率最高之日的情景,更多地创造高效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就容易使新的高效日突破以往的目标。 高效日不能搞得太多,多了,违反了波浪式发展的规律,人为地制造脱离规律的高潮,形式上暂时似乎不错,时间长了又需要一次大的调整。 一分钟竞赛 一班新入学的学生,大家观念不一样,习惯不一样,对老师的理解也不一样。是不是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教育,他们思想觉悟提高了,再开始积极有效的自我教育和自学呢?当然不是。 学生一入学,我喜欢把大家吸引到紧张有趣的学习潮流之中,紧张有趣的学习本身便是教育。 我经常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竞赛。 ...... 想做好教师,先读魏书生。30年教书育人经验,影响一代师德师风。 全国各地演讲2000多场,风靡教育界,本书总发行量超过30万册,2014年最新改版修订。 教育经典,历久弥新。魏书生引领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方向,本书是他教育改革的精华集萃,是经典的教育教学工作指南。经典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学生涯,感动了千千万万教师,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学习和研究魏书生。如今许多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回忆起初为人师学习魏书生,一点点落实到工作中的情景,感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本书从细小知识点的学习到能力兴趣的培养,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乃至和谐融洽的师生相处模式,一个个真实的事例散发着生动的气息,长者的温厚和师者的智慧充盈其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是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