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气象(变乱之年的暴力阴谋与爱情)/中国往事

民初气象(变乱之年的暴力阴谋与爱情)/中国往事
作者: 赵柏田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民初气象(变乱之年的暴力阴谋与爱情)/中国往事
ISBN: 9787570205363

作者简介

赵柏田,当代作家,学者。1969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著有长篇小说《赫德的**》《买办的女儿》,短篇小说集《纸镜子》《扫烟囱的男孩》,文集《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历史碎影:*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帝国的迷津:大变局中的知识、人性与爱欲》《私家地理课》《我们居住的年代》等十余部,曾获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腾讯?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

内容简介

卷一 午桥之死 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自己意志支配的**。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上 篇 午桥出山 **章 坐“西伯利亚”号远行 1. 临死前一刻,端午桥看见了一艘船,从天边外向他驶来。 这是一艘1905年冬天由上海始发,经由横滨驶往旧金山的邮船“西伯利亚”号。此刻——1911年11月27*清晨——它庄观的四层船身,透过中**陆省份四川省东部资州城灰蒙蒙的天空,突然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端午桥垂死的眼中。海天相接,四际无岸,间有海鸥数点,与船尾锅炉房喷出的黑烟相逐。突然大雨倾盆,白浪如山,高及船面,船身簸动,好像即刻就要在恶浪中倾翻。雨点化作白亮的刀刃,带着一股逼人的寒气欺上前来,端午桥下意识地闭起了眼睛。 在死神*后带走他之前,他想起了在船上度过的两个元旦。“西伯利亚”号以*行三百七十里的速度驶出了笼罩着一大片雨云的海域,是*,是西历1906年的元旦,风*晴好,船上一大早就洋溢着一片喜气,各国男女相见贺喜。他也派随员持了名刺,按西式礼节去给船长贺年。到了晚上,一船人聚在餐厅吃新年大饼,那是一种菩提果馅的麦饼,外面裹着亮晶晶的白糖粒,上面还插着一面面美国小国旗。船上没备烟火,餐毕,一群人就跑到甲板上放纸*,钦差、戈什、差官、翻译和留学生们全都没有了森严的等级,一片欢声喧闹中,他们掣动手中折叠的纸*,发出噼噼啪啪的击空声,还有人把大幅的彩纸折叠成形状夸张的帽子戴在头上博人一乐。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儿童般纯真。第二*,还是元旦,继续上演着前一*的狂欢。因船向东环地一周,*子就平白地多出**来,这让**作环球旅行的考察团成员们深感世界之奇妙。 此刻,在身着土黄色**荷*实弹的士兵们的环伺中,他多么希望,这艘船载着他一直向东走,不要停下来。一直向东,*子就会往回走,带他回到从前。 他回头看了一眼六弟端锦。这个正三品衔的前铁路学校高材生,因双手被革命士兵们反剪着,脸憋得青紫。六弟大声詈骂着,想冲过来拿自己的身子护着他。他突然生出了深深的懊悔,不该带这个弟弟一同入川。 这一条天路,什么时候竟成了他们兄弟俩的末路呢? 2. 新政的口号,朝野上下已经嚷嚷多年,坊间谈论宪法之治,约束皇权,也不再是什么了不得的政治禁区,但朝廷嘴上说要变法,就是迟迟不见行动。眼见得革命*人到处拉大旗,作演说,办报刊,搞武装暴动,人心都生了变,勋戚大臣们都坐不住了。 一场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俄之战,一向嚣张的俄国佬在*本这个东方小国面前节节败退,辽阳、沙河、奉天几次战役打下来,陆战败局已定,对马海峡一战,装备精良的太平洋第二舰队也被*本人给灭了。北极熊和东洋鬣狗在中国地界上开打,主人帮哪个都不行,只得可笑地宣布局外中立,但这场战争也让聪明的改良派嗅出了别样的气息:是俄国人的*队不如*本强大吗?还是他们的**不够**?都不是!俄国之败,败在制度,小*本对大俄国的完胜,乃是君主**对君主专制的胜利。 革命还是**?革命是要人头落地的,而通过温和的改良,过渡到君主**,实行责任内阁,实行民权,限制君权,则明治维新后*本的崛起就是*好榜样。一时间,在**与革命的赛跑中,**派把革命派甩过了好几条街。在知识界和稍明世事的开明官僚看来,**已成未来中国政治之大趋势,但前提是,*高当局要心甘情愿地让渡出君主专制下的极大一部分权力。 战争还在进行中,一些有识之士已在担心,*本人赶走俄国佬之后很可能赖在东三省不走,天上不可能掉下馅饼来,即使战后*本人迫于列强不得不交还,这场交易里中国也将付出极大代价。一些幕僚阶级向他们的雇主建议迅速上奏朝廷,随着战事的推进,应及时废止局外中立的不得已外交政策,趁着美国**宣布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难得机会,以考察新政为名,派遣亲贵大臣,游历欧美诸国,联络感情,宣示在东三省问题上的立场,以方便在战后的议和中获得列强支持。 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使,请求朝廷尽早变法,以救危局,“仿英、德、*本之制,定为****之国,先行宣布中外,于以固结民心,保存邦本”,若不如此,“外侮*迫,民心惊惧相顾,自铤而走险,危机一发,恐非宗社之福”。他认为中国自庚子以来,维新改革的政策三令五申,却收效甚微,百官惰政玩世依然,天下精神萎靡不振,要之在于没有找到好药方,中国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与世界同步,将君主专制尽快转变为各国通行的君主****,明定宪法,改革体制,参照各国成例,变政务处为议院上院,都察院为议院下院,各省府县设公议堂,从上到下完成****的制度建构。孙宝琦的上书没有被政务处转奏上去,却发表在了当时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东方杂志》,一时朝野震动,各省督抚如云贵总督丁振铎、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相继以**入奏,大意谓,*俄战争后,中国必有极大危险,欲加预防,只有实行**。直隶总督袁世凯见机得*早,不声不响派出了一个考察团,前往*本进行了三个月的宪政考察。 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也在这些上书的督抚名单中,他是旗人,有专折奏事之权,密折中说得明白:“**欲杜*乱源,唯有解散乱*,欲解散乱*,则唯有以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中枢也传出了好消息,*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利用自己的近臣身份,向慈禧秘密建言,奏派大员出洋考察宪政,他甚至还表示愿意亲率前往。据说太后读了瞿尚书送的《*本宪法义解》后口吐金言,*本有宪法,于**甚好云云。中国的政治变革,似乎在高层开启了一丝曙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十四*,清廷简派五大臣出洋的上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出的: 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数年以来,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达原委。似此因循敷衍,何由起衰弱而救颠危?兹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嗣后再行选派,分班前往。其各随事诹询,悉心体察,用备甄采,毋负委任。所有各员经费如何拔给,著外务部、户部议奏。钦此。 已调任湖南巡抚的端方忝列这份出洋五大臣名单。他是满洲正白旗人,午桥是他的字,喜好金石收藏的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号叫陶斋。作为满洲贵族中一个新近崛起的政坛新星,这几年他奋发有为,内政外交都办得有模有样,此次简派出洋,自是高层垂青。端方进入官场颇晚,二十八岁才以道员身份主持农工商局,稍知他履历的人都知道,他能够在大清官场一路亨通,皆可归结到庚子年太后西狩时接驾有功,那时他任陕西布政使,对一路狼狈西来的太后和皇帝照应有加,太后还京的第二年,他就升任湖北巡抚。 外派出洋的五大臣中,镇国公载泽,近支王公,留心时事,素称开通;徐世昌点过翰林,办过新建陆*,*重要的是曾在庚子年陪驾西狩,一路劬劳。来自广东**的戴鸿慈虽是汉籍侍郎,但也在中央部院任职已久,颇讲新政。他们都不是激进躁切之士,也不是顽固颟顸的人,虽与朝廷亲疏有别,但都可谓忠诚不贰。两宫——太后和皇帝——派出这样一个份量颇重的考察班子,可见于**政治,一开始也没掺杂个人情感好恶,只希他们于西土取得真经来,以使大清国运永酢。 按原计划,载泽、戴鸿慈和绍英率一路,考察俄、美、意等国,端方、徐世昌另率一路,考察英、法、德、比等国。七、八月间,两个庞大的考察团很快筹建了起来,路费也在南北洋大臣和各省督抚赞襄下得到了解决,就连遥远的**,也为此次宪政考察筹集了一万两库银。两宫“择善而从”的旨意一下,一时引得国人政治热情**,可见**确系民意所向,《时报》有文章喜气洋洋地说:“人人意中皆若有大希望之在前,以为年月之间,必将有大改革以随其后,人心思奋,则气象一新。”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赵柏田“中国往事”三部曲之一 十年之功 在公共遗忘处 书写一个**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