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讲演录(附光盘)/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金瓶梅讲演录(附光盘)/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作者: 黄霖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金瓶梅讲演录(附光盘)/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ISBN: 9787563377572

作者简介

黄霖,1942年生,上海嘉定人。1967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现任 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会会长等。在《金瓶梅》研究方面主要论著有《金瓶梅漫话》《金瓶梅考论》《黄霖说(金瓶梅)》《金瓶梅研究资料汇编》《金瓶梅大辞典》(主编)等。其他论著有《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古小说论概观》《近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小说研究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三卷(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七卷(主编)等。

内容简介

一、《金瓶梅》凭空惊现 那么,《金瓶梅》的问世情况如何呢?你们已经学过“中国文学史” 课,不知 听说过在明代万历以前有过一种叫“金瓶梅”的书在社会上流传过没 有?我想你们一定说没有听说过。不但没有听说过先前有过一本名字叫“ 金瓶梅”的书,就是“金瓶梅”这样一个词,恐怕也没有听说过。不要说 你们没有听说过,就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些著名文人,他们也没有听说过 。这就与《三国》、《水浒》、《西游》很不相同。关于《三国》的故事 ,早在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注中就十分丰富。它一直在民间流 传。到宋代,在“说话”艺术中,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苏轼《志林》卷一《怀古》中就写到,小孩子贪玩,在家中坐不住,大 人就给他点钱,让他去听说书,当听“三国”故事时,“闻刘玄德败,颦 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说三国”的艺术效果很 好,可惜这些话本没有流传下来,到现在能看到的早期的“三国”讲史话 本就只有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 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在元代,还有许多“三国”戏。《三国志通 俗演义》就在几代人的不断加工下,最后有一位叫罗贯中的人将它写成一 个基本定型的作品。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经过 了一个“世代累积”的过程后,最后还是由一位作家所写定的作品。《水 浒传》、《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也大致相同,它们的原始故事很早就存在 了,后来长期在民间流传,不断有人加以修改或丰富,后来终于由一位作 家将它写定。这类作品,有人就将它们称为“集体创作”,或者说是“世 代累积型作品”。这类提法是否妥当,是否抹杀了最后写定者的功劳,自 可讨论,但这类提法的意思还是清楚的,可以说明这类作品的形成是有一 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的。 那么,《金瓶梅》是否也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呢?显然不是。因为到现 在为止,我们找不到一丝一毫材料可以证明,在万历以前有什么“金瓶梅 ”的故事曾经流传过,它从什么地方“积累”起来。我们知道的是,《金 瓶梅》这部小说是在万历年间凭空惊现的。 我们来看《金瓶梅》第一次被人提到时的情况。那是在万历二十四年 (1596)十月间,公安派的领袖人物袁宏道(1568~1610)给大名鼎鼎的董其 昌写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 。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 大家知道,袁宏道是活跃于万历年间文坛的著名文人,交际十分广泛 ,可是从这里的第一句话来看,他根本不知道这部小说的来历,对其很有 新鲜感。而且,从信里可以看到,董其昌也是刚刚从别处抄来,借给袁宏 道时自己还没有抄完。他曾经对袁宏道的弟弟袁中道也说过:“近有一小 说,名《金瓶梅》,极佳。”这说得很清楚,这部小说是“近有”的。袁 中道因为也没有听说过,就暗暗地记着,直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到二十 六年(1598)间,在他哥哥那里才看到了抄到的一部分。袁宏道后来将这半 部书也借给他的朋友谢肇涮看。谢肇涮又从山东诸城人丘志充那里借到了 半部书,看了以后,写了篇跋语,说:“此书向无镂版,钞写流传。”这 说明了《金瓶梅》在此之前从未刊刻过,而且也从来没有听说有说唱之类 的演出过。谢肇涮说这些话的时间,大概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前后,因 为这一年袁宏道曾写信给他,要他还书,说:“《金瓶梅》料已成诵,何 久不见还也?”稍后,见识很广的沈德符,看到袁宏道对《金瓶梅》一书 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觞政》一书中将它与《水浒传》并称,作为酒徒的 “外典”,但他还“恨未得见”,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才从袁中道 那里抄得全书回家。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他给著名的通俗文学家冯梦 龙看了,冯梦龙“见之惊喜,怂恿书坊以重价购刻”。请注意这个“惊喜 ”的“惊”字。这个“惊”字,一方面说明这部小说好,另一方面也是表 明了他刚刚才读到,这才会“惊喜”。也正因为此书刚冒出,人们还少见 ,所以他怂恿书坊出大价钱买来刊印出版。当时的马之骏(字仲良)正好在 苏州当官,也劝沈德符答应书坊老板的请求去出版。这时,沈德符回答说 : 此等书必遂有人板行,但一刻则家传户到,坏人心术,他日阎罗究诘 始祸,何辞置对?吾岂以刀锥博泥犁哉!(《万历野获编》) 这段话也清楚地告诉我们,像《金瓶梅》这样的书,一旦成书面世, 一定会有人马上刊印,刊印后马上会广泛流传,特别是在晚明那样一个社 会,在情色作品十分畅销的情况下,绝不可能会让这样的书长期压在箱底 下的,绝不可能有什么一个“世代累积”的过程。当时,马之骏听了这话 ,也“大以为然”。我想同学们听了这样的话,也一定会相信沈德符的判 断是有道理的。事实也正是这样:沈德符说了这话不久,《金瓶梅》就在 苏州刊行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未几时,而吴中悬之国门矣。”这部 在苏州第一次刊行的《金瓶梅》,当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新刻金瓶梅词 话》,刊行的时间是在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 上面我不厌其烦地介绍了董其昌、袁宏道、袁中道、谢肇淛、沈德符 、冯梦龙、马之骏等这批当时活跃于文坛的名人对于刚面世的《金瓶梅》 的态度,无非想用事实来说明:《金瓶梅》是一部突然惊现于世的作品, 而不是什么“世代累积”成的小说! 说清这一点,十分重要,它至少关系到这样四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 ,《金瓶梅》是什么时候写的?第二个,《金瓶梅》的“原本”是什么样 的?是说唱艺术的底本,还是一部小说?是“词话本”系统的样子,还是 如同后来的“崇祯本”的样子?第四个,关系到小说的作者问题,也就是 说,小说的作者是个人,还是集体?这个集体,当然包括所谓“世代”的 不同历史阶段的众多作者。这三个问题,也即有关写作时间、原本与作者 三个基本问题,长期纠缠不清,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基点,就是要辨清 这部小说的来历和现世时的情况。 关于这部小说究竟是“集体创作”,还是“个人创作”,我想放在下 面讲作者问题时再说,现在先讲与版本有关的《金瓶梅》的写作年代及原 本与抄本的问题。P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