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80
折扣购买: 基督教神学/牛津通识读本
ISBN: 9787544732871
戴维?福特 剑桥大学神学钦定讲座教授。已出版作品包括《〈欢呼颂〉:赞颂的神学》(与丹尼尔?哈迪合著)、《〈哥林多后书〉中的意义与真实》(与弗朗西斯?扬合著)、《当代神学家:20世纪基督教神学导论》(编)、《生命的形态》、《自我与拯救:接受转化》等。
第四章 上帝面前的生活:崇拜与伦理 生而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本章将介绍对这一问题的神学思考。崇拜这种现象可以被视做人类生存的核心动力,本章以此开篇,随之进入对崇拜问题的神学讨论,又继之以对上帝和崇拜何以与伦理相关联的思考。最后,将理解人类的若干启示汇集于章末。 崇拜现象 定义崇拜以观察身处崇拜中的人与社群,这是可能的。保罗?蒂利希有言曰“终极关怀”,意在使崇拜潜在地普适于芸芸众生。埃米尔?涂尔干说到过“促使社会有序运行的冲动”,这些冲动可被视做终极关怀的一种社会形式,它整体支配着一个个群体中的人。崇拜可被定义为个体或群体满足其终极关怀的行为。被一种强大的整合性、强制性的关怀或欲望所支配,这就像是一神论——对一个神的崇拜。让自己的终极关怀散布各处,则像是多神论——对多个神的崇拜。 以上述关切、冲动和义务来描述自我及自我所在的群体,这并不困难。生活中每个重要领域都有那么一个方面,你并不是出于个人选择才经历这个方面(尽管在与其发生关联时你或许有不少选择可作),但它却决定了你的行为。 想想金钱以及经济价值和经济活动的整个领域吧。这些都无计可避,且都具备主导个人、群体乃至整个国家及全球网络的能力。大量的精力和才智都不同形式地集中在为经济服务上了。如果这种情形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的一切,那么,从崇拜形式的广义上讲,正如那句谚语所说,这就是“你的宗教”。或者,以我在第一章用到的词来形容,这就是一种“洪流”,一种挟裹了你整个生命的终极实在。 针对生活的其他基本方面,或许也可以提出相似的看法。你可能会被对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种族、自己的性别或者自己的国家的献身精神和责任感所支配,这种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变得具有终极性。或者,你也可能想要在各种法律体系、社会以及国际社会当中伸张正义,被这种需要所支配。又或者,你最大的欲望可能就是享乐和自我实现,以至于为之心醉神迷,无法自拔。 如果,就像上一章所说的那样,受崇拜者即神明,那么崇拜的这种宽泛概念便指向了一个多神的世界,也即许多终极关切和欲望的对象,但在一般意义上,绝不可能所有那些对象都是“宗教性的”。这样一来,各种宗教便可被看成是崇拜的各种传统,其任务,正如尼古拉斯?拉施所言,在于迫使人们戒除那些主宰、虚耗和扭曲他们生活的、不够格的终极关切、神或偶像,通过与这些传统的成员、机构、实践和信念的紧密结合来重新定位并激发他们的欲望。 崇拜这一有趣的现象看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宗教性质的,也可以是非宗教性质的。它不但与希腊宗教、万物有灵论、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也与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和“戴安娜”现象有关联。但是,就这样泛泛地看待崇拜实际上困难重重。主要问题是,这会给人们留下一种印象,即通过某种所谓终极关切或欲望的普世的、不变的特征,人类就可以被理解。想要俯瞰人神关系,一览全貌,上一章针对这种企图已经作出了批评。作为发轫之举,这种尝试也算有益,但是,神学思考越是深入,就越是需要认识到所涉及到的“神”的性质至关重要。没有准备好就神的某个特定概念进行思考的神学,只能使自己陷入一种不堪境地,即罗列和描述种种选择对象而永不触及真理和实践的各项议题。知晓种种重要的选择对象确乎重要,但每个选择对象都自有其整套的意义的世界,蕴藏在世世代代的崇拜、争论和日常生活之中。不同选择间的对话固然必要,但正如上章所言,本书这样的简短导论优先考虑的只能是深入地至少就其中之一进行讨论。因此,基于以上对三位一体上帝的讨论,且让我们就对那位神的崇拜现象作一番神学思考吧。 直面当代神学核心问题,探索神学宝库。剑桥大学神学钦定讲座教授戴维?福特著,著名宗教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教授何光沪作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