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第三方物流能力要素与企业绩效关系——以淮海经济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为调查样本
ISBN: 9787504765178
张中强,男,江苏沛县人,1973年4月出生。管理学博士、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学与科研领域集中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近年来,教授课程主要为《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学》等专业课程。发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专著一部,在《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管理现代化》《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承担徐州市重点物流企业合作项目7项。撰写了《徐州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项目培养对象。荣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荣获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荣获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3 第三方物流能力要素研究 3. 1 面向制造企业的物流外包需求框架 制造企业能否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是企业在竞 争中存活与发展的关键。 而制造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 改善库存等物流活动的管理水平, 专业的物流公司能为制造企业带来更高的 物流管理水平。 因此,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把物流活动外包给专业的物流 公司。 揽接制造企业的物流外包业务, 解决制造企业的物流问题, 是现代物流 兴起的重要源泉。 现代物流是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企业是现代物流的主要服 务对象。 作为物流服务商,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 必须清楚地辨别服 务对象的真实需求。 本部分基于制造企业视角, 构建了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需求框架。 制造企 业物流外包需求框架如图 3 - 1 所示。 3. 2 第三方物流能力要素模型与评价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 制造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制造 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升企业产品品质, 另一方面要不断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这就迫使许多制造企业必须评估自身竞争能力, 将不是企业核心业务的物流 活动外包到企业外部去, 从而使自己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从国外实践证 明来看, 制造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要优于企业自 营物流的工作绩效。 截至 2021 年, 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将物流服务外包 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比例达到了 70% , 日本这一比例达到了 72% , 而我国的 这一比例却仅为 31% 。 我国的制造企业没有大面积外包物流服务的原因是什 么呢? 制造企业作为物流服务消费者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揽接能力是如何评 价的呢? 本书将以我国淮海经济区制造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 进行实证分析, 目的在于站在物流服务消费者 (制造企业) 的角度, 了解我 国第三方物流的能力要素状况, 找到第三方物流的能力要素的不足之处, 从 而作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能力要素的参考依据。 面对物流外包迅速发展的现实, 学者们对物流外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物流外包的含义、 物流外包的动因、 物流外包的主要业 务以及选择物流外包的依据等。 3. 3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3. 3. 1 先期访谈 先期访谈是本书的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 作者选择了 5 家制造企业作 为访谈对象, 被访人是制造企业的高层主管。 访谈内容主要有企业的物流 业务与外包状况, 企业在做物流外包决策时关注第三方物流的哪些能力, 以及对曾经或者正在合作的第三方物流的能力评价问题等。 作者对这些访 谈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 作为构建理论模型与设计调查问卷的重要依据。 3. 3. 2 第三方物流能力要素模型的构建 在先期访谈资料与已有文献的整理分析基础上, 基于我国制造企业视角, 作者构建了描述我国第三方物流能力的要素模型, 第三方物流能力要素模型 如图 3 - 2 所示。 作者基于制造业视角, 提出了对第三方物流能力要素的具体 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 成本节约能力、 技术处理能力、 信息化能力、 人力资 源能力、 经验关系能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了这些能力, 就可以为制造企 业带来较高的顾客满意度, 从而促使制造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给出持续的 外包业务。 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要素构架中, 成本节约能力是指第三方物流 企业在运输、 仓储、 逆向物流、 物流管理等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占 营业额的比例尽可能低的能力, 具体分为运输成本节约能力、 仓储成本节 约能力、 逆向物流成本节约能力、 物流管理成本节约能力等。 技术处理能 力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各种物流业务活动的处理能力与技术能力, 具体 包括基础设施能力、 服务交付能力、 技术组合能力等。 信息化能力指第三 方物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能力, 具体包括信息化规 模能力、 信息化处理能力、 信息化频度能力、 信息化网络能力等。 人力资 源能力是指企业的软实力, 具体包括人才储备能力、 人才培养能力、 团队 协作能力、 企业文化能力等。 经验关系能力是指在完成企业某项活动任务 时所具有的历史经验与公关能力, 具体包括工作经验、 成功案例、 人脉关 系等。 本部分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对第三方物流能力要素模型进行研究。 研究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揽接能力与制造企业对服务外包要求的差距。 3. 3. 3 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书的问卷设计与调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在以上研究的基 础上, 选取了 20 个样本企业进行预调查, 依据 “分项对总项相关性原则” 对初始问卷进行修订, 形成了最终的正式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结构包 括 5 个一级维度, 具体是成本节约能力、 技术处理能力、 信息化能力、 人 力资源能力、 经验关系能力。 每个一级维度又分为若干二级维度, 具体分 类如下。 成本节约能力: 运输成本节约能力、 仓储成本节约能力、 逆向物流成本 节约能力、 物流管理成本节约能力。 技术处理能力: 基础设施能力、 服务交付能力、 技术组合能力。 信息化能力: 信息化规模能力、 信息化处理能力、 信息化频度能力、 信 息化网络能力。 人力资源能力: 人才储备能力、 人才培养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文 化能力。 经验关系能力: 工作经验、 成功案例、 人脉关系。 最后, 每个二级维度下面形成多个测量项目, 测量项目运用通行的李克 特 (Likert) 量表形式。 测量分值采用简单平均计算法求得。 第二阶段为问卷发放与调查阶段。 问卷样本来源于淮海经济区制造企业。 问卷发放采取了两种形式, 电子邮件和直接调查。 问卷发放数为 400 份, 其中电子邮件发放 250 份, 回收了 25 份。 直接调 查问卷为 150 份, 回收 137 份。 两种调查方式共回收问卷 162 份, 回收率 40. 5% 。 问卷以下列两种标准筛选是否为有效问卷。 ①问卷题目回答量不少 于 80% ; ②问卷答题是否有明显一致性。 根据这两条原则共筛选出 135 份有 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 33. 8% 。 3. 4 资料分析与讨论 3. 4. 1 样本企业特征 本次调查显示, 淮海经济区的制造企业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大企业之外, 普遍规模不大。 制造企业普遍有物流外包的经验, 但外包领域主要集中在仓 储、 运输等传统业务。 也有部分制造企业开始致力于综合性物流服务外包, 以及物流增值服务外包业务的开展。 样本企业特征如表 3 - 1 所示。 3. 4. 2 信效度检验 表 3 - 2 问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数 (克隆巴赫 α 系数) 测量值 一级维度 二级维度 测量项目数 Cronbach?s α 系数测量值 (1) 信度检验 本调查问卷中测量项目时使用的均是量表方式。 第三方物流能力要素模 型的各一级维度量表的二级维度概念测量信度检验皆以 Cronbach?s α 系数为依 据。 表 3 - 2 显示本次回收的有效问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数测量值均大于 0. 7。 所以本书设计的测量指标间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与稳定性。 (2) 效度检验 信度虽不是效度的保证, 但高信度是问卷有效度的基本条件, 一份问卷 如果信度不够, 也就没有效度可言。 表 3 - 2 显示了本书问卷具有很高的信 度。 另外, 作者在研究设计过程中, 先后经历了文献整理、 先期访谈、 预调 查等阶段。 经过多次归纳和修订之后才确立最终问卷, 因此本调查问卷具有 较高的效度。 3. 4. 3 资料分析 在上述检验基础上, 作者对承揽能力模型的二级维度测量结果利用算术 平均分得到 5 个一级维度的平均分值。 一级维度的分值统计如表 3 - 3 所示。 表 3 - 3 一级维度的分值统计 一级维度 平均分值 标准差 最大最小差值 成本节约能力 4. 22 0. 63 3. 28 技术处理能力 3. 78 0. 67 2. 73 信息化能力 3. 79 0. 62 2. 84 人力资源能力 3. 91 0. 66 3. 06 经验关系能力 4. 23 0. 65 3. 32 从统计上看,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能力要素总体得分不高, 这说明我国第 三方物流的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我国制造业在 外包决策时由于找不到理想的揽接对象而选择放弃外包策略。 这种第三方物 流企业揽接能力不高的现状势必会影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进一 步扩大与深入。 从统计分析看,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技术处理能力和信息化能力这两 方面得分处在最低, 这说明了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粗放程度较高, 而信息 化程度较低、 精益能力缺乏的事实。 近几年,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飞速的发展, 2022 年, 我国社会物 流总费用与 GDP 的比率为 14. 7% , 比上年提高 0. 1 个百分点, 但我国的物流 企业揽接的物流活动大多属于低端物流业务, 在高端物流市场上占绝对地位 的都是德国马士基、 联邦快递、 UPS (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 TNT 等 跨国物流巨头, 这样的局面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技术处理能力、 信息化管 理水平低下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从统计上看,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得分不高, 这说明我 国物流企业在人力储备、 人才培训、 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方面都处在低水平 阶段。 从统计分析看, 得分处在高端的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经验关系能力以及 成本节约能力, 折射出这两项能力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本土与国外物流 巨头竞争中拥有的最大优势, 也是本土物流企业获得企业外包业务的主要手 段,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 竞争手段较为单一, 以及揽接的业务附加值不高。 3. 5 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分析, 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如何提高揽接能力提出如下对策及 建议。 (1) 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提高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处理能力 与信息化网络能力, 把外延式扩张转化为内涵建设的增长, 并打破 “外包业 务属于低端揽接业务” 这种观念。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提高技术处理能力和信 息化能力, 增强企业的精益服务水平, 开拓附加值高的、 具有创新性的高端 物流服务业务。 本次调查发现有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较高的技术能力与 创新优势, 取得了制造企业的青睐, 从而揽接了制造企业较为高端的物流 业务。 (2) 增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不够高, 是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对此, 物流企 业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同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相关专业的合作, 加大毕业生的招 聘力度, 摒弃 “物流从业人员主要靠工作经验” 这一错误认识, 加大对物流 高端技术人才的吸收与储备。 另一方面, 物流企业要实施企业员工培训计划, 加强物流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的培训, 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3) 注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持续发 展、 企业人员不断进步的内在驱动力。 企业一方面要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 的认同教育, 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 增强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能 力, 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员 工真正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3. 6 本部分小结 本部分基于制造业视角, 探讨我国第三方物流对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业务 的揽接能力问题。 首先, 本部分以文献与理论分析为基础, 提出了我国第三 方物流能力要素模型; 其次, 以我国淮海经济区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 运用 实证研究方法, 分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揽接能力; 最后, 结合我国第三方物 流的实际发展情况, 就如何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揽接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 建议。" "本书在明确第三方物流的兴起源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物流需求, 即第三方 物流的本质是供应链物流这一基本观点的前提下, 以淮海经济区制造企业与 物流企业为调查样本, 以服务需求理论、 现代物流理论等为理论研究基础, 分析制造企业的物流外包需求, 以及面向这些需求的第三方物流能力要素与 企业绩效的关系程度, 站在物流需求方即制造企业的角度, 构建第三方物流 能力要素模型并进行评价, 找到行之有效的第三方物流能力提升途径。 这将 为我国物流服务企业更清晰地认识自身能力发展方向、 强化竞争力、 加速转 型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